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我认为应当改一改。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这个小实验的编者意图是:杯底的纸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实际结果往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杯底的纸团是湿的。原因是学生在把杯子提出水面时,让空气跑了出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空气在杯子口尚未拿出水面时跑出来,这种情况学生能看到水泡是从杯子中…  相似文献   

2.
别样的声音     
在三年级自然《空气占据空间》的课堂上,学生分小组在做教材上的实验:把一团纸紧紧地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玻璃杯倒立着压入水底,然后把杯子提出来(杯子不能倾斜),可以发现纸团未湿,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教材(人教版)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对比实验是这样编排的:第一个实验将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中,纸团不会湿。第二个实验把玻璃杯压入水槽中,将杯子慢慢倾斜,这时有水泡冒出,水进入杯中,纸团被水浸湿。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对比,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玻璃杯不属于配备仪器,分组实验有困难,且实验中杯子倾斜入水,需从角度、速度方面给予指导,会分散学生实验的注意力,由于学生对冒出水泡、水入杯中的现象司空见惯,很难由此产生疑问,也就不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  相似文献   

4.
许春良 《江苏教育》2007,(18):55-55
空气要占据空间吗?最常用的一个方法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解答:在杯子的底部塞入一团纸,然后将杯子口朝下,垂直地压入装有水的水槽中。让学生猜测纸团会不会湿。接下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纸团不会湿,最后得出“空气要占据空间”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杯底塞纸团,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如图1),再垂直拿起来,杯底的纸团不湿。”这是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经典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二是此实验方法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明显,但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走的现象不够直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相似文献   

6.
《科学课》2008,(3)
"在杯底塞纸团,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如图1),再垂直拿起来,杯底的纸团不湿。"这是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经典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  相似文献   

7.
“空气占据空间,是小学自然第五册中较重要也较难教的一课。如何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按教材所述的实验,“纸团塞到杯底,倒扣在水中,纸团不湿”,有些学生掌握不好,纸团掉下来落到水里湿了,也有学生认为杯中还有纸,不能精确说明杯子的空...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初次教时,我只是设了一个疑,让学生研究这种“特殊”物体是否占据空间。打算让学生通过实验说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是实验做完后,我问:“为什么纸没有湿?”只有个别学生说是纸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费了许多周折才把学生引到“空气”上来。 第二次备课,考虑到了学生因素,实验前,先设问:杯子里除了纸以外还有什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说:老师手里的烧杯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笔者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小学科学特级教师论坛展示课活动,执教课题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谓经典。其代表实验为浸不“湿”的纸,即将一团干的纸压到一空玻璃杯底,将玻璃杯竖直压入水底,杯底的纸不会湿。原自然教材及现行多个版本的科学教材均设计了这一实验。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1月,笔者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小学科学特级教师论坛展示课活动,执教课题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谓经典.其代表实验为浸不“湿”的纸,即将一团干的纸压到一空玻璃杯底,将玻璃杯竖直压入水底,杯底的纸不会湿.原自然教材及现行多个版本的科学教材均设计了这一实验.此外,广大一线教师还设计了一些具有操作性且实验现象明显的小实验,如“不漏水的漏斗”实验等.作为一堂面向全国科学教师的课,笔者该如何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该给听课的科学教师一点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1.
正在整个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表面看似微小、实质却重要的细节很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然而,就是这些细节,不仅影响了科学探究的应有效果,而且妨碍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一、钻研教材不透彻,字词偏差致失误在"空气占据一定空间"一课"杯底的纸不湿"教学环节中有如下片断:师:把一团纸巾塞入一个杯子里,然后将杯子倒着插入水槽内的水中,你们认为纸巾会被浸湿吗?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实验设计如下图。做这个实验时爱动脑筋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是否会上升把纸浸湿呢?”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解决此问题,对学生来说缺乏直观性。为此,我特设计这个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3.
空气占据空间是儿童认识空气性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小学《自然》教材到现在的新版本各《科学》教材都有该内容,教材中都设计了一些经典探究实验。多年来,许多教师也不断对该实验进行创新和改进,笔者试图对各版本教材中的实验以及老师们对这一实验的改进加以整合分析,例举如下。实验一:纸不湿实验过程:将一团餐巾纸塞入杯底,杯口朝下垂直压入水中,拿出水面后发现杯底纸张却没有湿(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大气的压力时,一教师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 1.实验。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和几张浸湿的纸,在一个玻璃杯里投入一张燃烧着的纸片,趁火势旺时,用湿纸盖在杯口上,迅速地把另一只玻璃杯的杯口与盖纸的杯口对准,并用力压紧。一会儿,让学生缓缓提起未烧纸的杯子,这时,学生发现,两个杯子牢牢地“粘”在一起,下面的杯子不会掉下去。  相似文献   

15.
我在上(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有个爱动脑筋的学生问:“老师,如果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能把纸浸湿吗?”我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来回答此问题(图1),学生对此不满意。有学生说:“不用玻璃杯,用一个可乐瓶子,在瓶子上方打个小孔放气比较方便(图2)”。我对这个学生的建议大为欣赏,并鼓励说:“大家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并能流动,让学生初步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2.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学“习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流程:一、引入: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纸的奇遇》师演示:把一张纸揉皱后,塞入玻璃杯的底部,把玻璃杯倒过来,直…  相似文献   

17.
下面是我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片断。师:把一张纸塞入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口向下,直立着插入水中,杯子内的纸会浸湿吗?请大家不妨大胆地猜一猜,然后再动手做一做,看看你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相似文献   

18.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空气也像其它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积。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的实验2—1,有许多学生在操作时,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或不小心(玻璃杯扣入或拿出时倾斜,拿出后又急于翻转,使杯中入水,把纸团弄湿),加之他们不注意观察,而把不小心弄入杯中的水,误以为是倒扣时进入的水,使实验失败;实验2-3,操作时具有一定的难度:①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器材不合要求,操作不规范等,都有可能导致水流入瓶中。②第一步成功而第二步松动瓶塞让水进入瓶中时,由于空气的无色透明性…  相似文献   

19.
下面是我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片断。师:把一张纸塞入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口向下,直立着插入水中,杯子内的纸会浸湿吗?请大家不妨大胆地猜一猜,然后再动手做一做,看看你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学生猜测后,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操作验证,然后汇报实验结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的活动是让一只杯子的水跑到另一只杯子中,最后才让学生感受空气。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还安排了三个小实验:砖块里的空气、往漏斗里倒水、让瓶子里的红水流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