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调整和转换朝鲜族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适应现代化实践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始,朝鲜族基本实现了从依附的思想向自主意识的转变;从求稳怕乱的观念向敢于竞争的观念转变;从求同思维转向求异思维。这说明朝鲜族群众的“实践意识”得到显著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朝鲜族思维方式应在求时性、开放性、创造性、系统性、多维性思维方面努力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学生为主体,追求"效果性教学",在教学观念中求变;备课中求变;课堂上求变;课后求变,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真理与价值、实践观念与价值观念,这些在唯物辩证的思维看来,具有着辩证关系的哲学范畴,长期以来却被习惯思维或直观的感性人为地分割开来,使得人的社会活动的完整过程被肢解,把对一个简单事实的判断,即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现象的判断与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混为一谈,这种形而上的抽象思维人为地制造了思想上的麻烦。而实际所呈现的情况是,真理与价值、实践观念与价值观念是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认识理念与实践观念的统一正是人的精神力量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4.
“前向一体化战略”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界定体现了模式、计划、定位、观念、策略这5P之间的关系,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一体化”的教育观念是其核心.从“前向一体化战略”的理论视角构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具有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体现了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三大“一体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粮食”。如何尽快地编写出适应新世纪特点的新型高教教材,发挥教材“先行”的传媒作用,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应遵循如下四条原则:一、确立超前思想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新的观念意识,新的语言形式,新的信息技术,均应是21世纪教材编写工作者应该体现的内涵。因此,教材的编写必须要有瞻前意识,如果教材编写工作者不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全球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全球信息将实现一体化,通讯网络技术与手段更为现代化,并且能实行跨国教育作为信息最重要的储存和中介机构-图书馆,必须转变业务和服务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 ,我国文学观念的演变是在现代性的策动下进行的。现代性表现为一种反思、批判的现代意识精神。由于对现代性的不同的接受和外国文艺思潮的多种影响 ,在不同代表人物那里 ,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也表现得多种多样。有批判封建王朝 ,改以“国民”为主导的政教型文学观 ;有一反政教型传统、视文学为满足人生欲望的一种解脱、提出并区分“自律”和“他律”的游戏说的纯文学观 ;有引进“审美”、在审美中描绘人生的文学观 ;有主张发挥文学的斗争精神 ,又视文学功能为“不用之用”的文学观 ;有将文学的娱乐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休闲文学观。这些文学观念 ,都谈“人生” ,实则具有不同的含义 ,显示了现代性的不同取向和不同方面 ,并给文学研究带进了一大批新的现代学术话语 ,成为我国现代文论传统的组成部分 ,直到今天仍被我们所使用。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产物,职业性是其最根本的属性。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高职教学要树立能力本位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开放教学观念等一系列全新的观念,由此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西教育传统差异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中西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对其有深刻影响。通过对中西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的差异分析,对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观念冲突的考察,变革落后传统,发扬优良传统,促使教育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继而推动我国教育观念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李静 《美育学刊》2020,(2):8-1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也进入深水区,美术教育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其中,要求美术教师专业化成为许多矛盾汇聚的焦点。在职美术教师的发展起点在于职前培养,而培养职前美术教师的关键之一是相关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过程。故从我国学校美术课程观历史发展脉络出发,倡导建立美术课程内容与教育哲学观念、理解与实践之间紧密联系的观点,基于“实践智慧”,提出组织具有批判性质、经验性质和体验性质三种特点的高等师范学院美术教师教育课程模式设置与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中西方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观念文化,它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主导。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它能启发人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它反映着文化的方方面面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的一种媒介。本文从《当幸福来敲门》与《男孩都想有辆车》两部电影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中,对中西方观念文化进行对比与分析,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对异国文化求同存异,消除障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且也是民族心理、思维模式形成的核心要素,思维模式决定思维方法。就个体而言,思维方法决定其基本素质;就民族而言,思维方法决定了民族文明程度。然而思维方法具有可朔性,而思维模式犹如其民族传统是不可改变的。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可以互为补充,而不能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说,母语以外的语言永远都只能是完善一个人思维的基础学科。如果我们承认外语的基础学科作用,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外语、教授外语,那么,培养高素质的人材,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材,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伦理思想。在古代其涵义很广,包括“善事父母”、“慎终追远”、甚而扩大到家庭以外的“移孝为忠”;今天,孝之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孝为忠”已成为历史,“慎终追远”的观念亦已淡化,作为其基本内核的“善事父母”之观念不仅得以继承而且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时代涵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提倡“孝”的思想,虽仍以“善事父母”为基点,但更为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家庭成员,进而作为一个公民、一个社会成员,应明确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意识浓厚的国家,传统的民族观念“男尊女卑”意识根深蒂固。这种民族意识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日常男女用语、谚语和现实生活中等方面都能表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权利意识的提高,妇女虽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地位和待遇方面虽有所提高,但并未脱离家庭主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文学作品?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至今依然争论不休。主体论文艺学应该提出自己的文学作品观念,本文的宗旨即在于此。一、文学作品观念的历史回顾文学作品观念是人们把握文学作品性质和形态的一种特殊认识结构。它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成为可能。对于文学作品观念进行历史回顾的必要性,在于我们据此能获得确立新的作品观念的理论出发点。我们将回顾的透视点选择在思维模式上。思维模式是一种定型化了的思维运演方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的欧洲社会,身体观念和体育观念正处于由“禁欲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参加体育活动释放自己的激情,另一方面,“身体是灵魂的监狱”的旧观念仍压抑着人们蠢蠢欲动的欲望,体育在新旧观念的交锋中蹒跚前行.英国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约翰·洛克基于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将体育引入权利的语境,从观念上为体育松了绑;从追求人生幸福的角度,为体育找到了“理性”这一发展之路;在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搭建了一道桥梁,使体育在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得以整合,从而告别军事性、野蛮性、粗俗性,而走上现代化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7.
心理素质大概包括自我观念、价值观念、情感、意志、认识、性格特征、感知、思维、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向与调节作用,它既能影响和制约人的其官因素,也能助人成功。反之则不然。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而创新的基础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性思维常常表现为思维的流畅性、奇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体现在思维活跃,点子多,观念新,扬弃旧的习惯性思维方法,使思维过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和思考问题。中学历史课教学就是要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运用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悲壮事迹和成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从萌发思维意识的那刻起,人类就没有停止过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脚步.知识从哪来,真理是什么?“天赋观念”说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拥有无限的、绝对的真理,所以人所拥有的部分真理是上帝赋予的.从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三位大家关于“天赋观念”的批判与反批判去纵观西欧近代哲学“天赋观念”的演变发展路径,以理清它是以怎样独特的演变方式展示着人类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的.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作为儒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其基本要求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从现代化的历史需要出发,超越传统,重新审视、改造与利用这一观念,对于当今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