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者“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评论中,都被广泛使用着。但是,这个术语的具体内容,它的科学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从人们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家对它的理解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境界”就是文艺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有的认为,“境界”是指作品那种具有魅力的艺术状态、感染人的气氛;有的认为,是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这里的“仁寿”是指说理,“仁声”是指音乐。他认为音乐比说理更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音乐艺术不是通过单调的说教来打动孩子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澳洲,特别是悉尼地区,各种从教育方法、思想到宗旨与普通公立学校截然不同的“非主流”学校纷纷创立,吸引了不少学生。在这些多数由私人创办的“非主流”学校中,有的以基督教思想为教育重心;有的是伊斯兰学校,宣传伊斯兰教的价值观;有的则只是在教育方法上与传统不同。在Gilbert Mane创办并领导下的Colet学校里,孩子们学习的重点是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中写道: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对于“他们”指些什么人呢?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认力他们是指“在讲堂里的日本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应指“日本爱国青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是指些什么人?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下面就谈谈我的浅见。 首先分析“他们”指“在讲堂里的日本学生”这种说法。此时事影片在“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  相似文献   

5.
“回回”一词起源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括《梦溪笔谈》记录的边兵凯歌之四为西夏人作品,“打回回”的口号是西夏人提出的。西夏所打“回回”指喀喇汗王朝回鹘,“回回”一词最初就是指伊斯兰教徒。“大食”、“回回”都曾是喀喇汗王朝的别称,都经历了从专指某一民族到泛称某种文明类型的演变过程,所不同的是“大食”一词的范围随着伊斯兰教的东传从西向东扩延,止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东端喀喇汗朝;“回回”一词随着宋元人对中亚认识的深入由东向西扩延,起点也是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东端喀喇汗朝。“回回”一词语源自回鹘,用来区别与喀喇汗朝回鹘种族相同而文化不同的高昌回鹘  相似文献   

6.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神思”之说,笔者尝试从音乐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在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始终带有颇多的感性体验,无论是创作到表演,还是再到欣赏,都与“神思”息息相关,无处不显“神思”之妙。在这里“神思”是指而是指在物化于人、人又取化于物的过程中,人能够处于美感状态时的境界,贯穿于优秀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7.
俞萍波同学问:我们在学习《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时,有的同学认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指的是美国发表的白皮书,有的同学却认为指的是司徒雷登走了。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因为全文的第1自然段粗看上去是讲美国国务院选择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白皮书很适宜,所以也就很容易误认为“美国侵  相似文献   

8.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在我国可谓广为人知 ,有的人认为它描绘是静美的月夜 ,有的认为它诉说的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慨叹 ,还有的人认为它倾诉的是瞎子阿炳对黑暗岁月的满腔悲愤和万般无奈……如此等等 ,不尽相同。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乐曲的理解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审美境界也是不同的呢 ?本文试就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谈谈我们的看法。一、音乐艺术的特点1 无形性。黑格尔说过 :“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因素 ,是一种无形的内在情感” ,“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 ,按照它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  相似文献   

9.
周元武 《湖北教育》2000,(11):11-13
2000年是世纪之交,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年。如何看待“普九”,社会各方面、各部门在认识上并不一致。如对“普九”的进度,有的人认为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还达不到支撑“普九”的要求,本世纪基本实现“普九”的任务很难实现;也有的人认为抓了“普九”的进度,那么“普九”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也有的人认为,一个地  相似文献   

10.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怎样才算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的人认为“与传统对着干,对外国的东西照抄照搬,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的人认为“打破过去的一切规章制度就是解放思想,观念更新”;也有的人认为“有利于赚钱的事就大胆地干,这就是解放思想、观念更新”,不一而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里去呢?是人“合”天,还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张“合”到“天”即大自然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自然中心论”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儒家主张“合”到“人”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人类中心论”的理念,有的把“自然”理解为与人合一的“自然”,有的则理解为与人对立的“自然”。儒家对处于本位和中心地位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所说的人指抽象的泛爱的“仁人”,而他的一些传人们又多半把这种“仁人”加以改制,蜕变为“官人”,“天人合一”即要“合”到“天子”、“君主”或“皇帝”那里去,所谓“朕即国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和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之二虫又何知?”,对其中的“二虫”的理解,以往各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二虫”指的是蜩与学鸠,有的认为指的是鹏、蜩。本文通过对庄子哲学中关于获取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的方法的阐释,以及对‘二”、“虫”、“二虫”的考证和“之”字的分析,同时参考郭庆藩等人对此问题的看法,并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探讨“二虫”的具体内涵:“二虫”指的是“蜩”与“学鸩”。  相似文献   

14.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和”为美是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和”美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嵇康以“和”论乐,认为音乐的本体是与时代政治和人的情感无关的自然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认为音乐与情感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对应关系;音乐除了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外,还具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长期以来,有的人一谈到“全盘西化”,往往就联系到胡适,认为胡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全盘西化派”,甚至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实际上这与历史事实不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这个词由来已久。春秋时所说的中国,有的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的是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古人认为四方为夷,四夷之中的国家为“中国”。如《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四夷之中的国家,以前指河南省一带。后来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南北和中  相似文献   

17.
“钟”到底指什么小学语文课本《小站》中有这样一段话:小站没有钟,也没有电铃。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跟着长啸一声,缓缓地离开小站,继续走自己的征途。有的人认为这里提到的“钟”是响器(即敲击的钟),和电铃一样是用来发出信号的。有的人认为这个“钟”...  相似文献   

18.
所谓音乐的耳朵指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在视、听、动、想等紧密结合的音乐活动中获得的,是人的智能、思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学习音乐离不开耳朵,特别是离不开对耳朵的训练。只有耳朵的感知,没有头脑的相应反应,人的耳朵就不能称之为懂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他一语道出了培养学生音乐耳朵的重要性。许多音乐教师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许多学习音乐的孩子当中,缺少音乐耳朵的“失聪者”太多了!这些“失聪”的孩子给教师授课增添了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是“…  相似文献   

19.
《好同学》2002,(6)
有一个关于四个人的故事,他们的名字是:“每个人”、“有的人”、“没有人”、“任何人”。有那么一件重要的事必须去做,每个人都认为有的人“会去做”。任何人都能去做,可没有人去做。有的人就生气了。因为这是关系每个人的事,可没有人认识到每个人应该去做它。最后,故事结束在没有人去做任何人能做的事,于是每个人大骂有的人! 嘉宾编辑/胡姣粉  相似文献   

20.
<正>[我的问题]程胜君(杭州市长寿桥小学):音乐“编创与活动”中的“编创”有的是即兴表演,有的是有明确学习要求的音乐编创。学生的即兴表演是否需要教师有所指导?教学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名师解答]中小学音乐教学“编创与活动”中的“编创”包括即兴表演活动和简单音乐的编创。简单的音乐编创是指需进行一定的音乐创作构思,并运用一定的创作技法和手段进行的音乐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