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书价     
涤尘 《传媒》2003,(5):53-54
早些年,所有商品的零售价格中,最不被消费者埋怨的就是书价,何况那时候也不把图书当商品。书价猛然上扬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其时,其它商品价格陡升的事,已经被消费者议论得乱麻一样。气愤之余,人们才发现图书的价格也上去了。于是,书价便自然而然地走进被声讨的行列,和所有商品一起,忍受着消费者的“鞭挞”。想想吧,在上世纪80年代和更早一些时候,区区一册书,定价才几毛钱,上了元就是高的了,也有十几  相似文献   

2.
我国图书定价改革与当前书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图书定价改革与当前书价卿家康书价是图书市场的基本要素。在图书市场上,书价具有传导信息、配置资源、促进技术和管理进步的功能。但是,书价只有在具有足够弹性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上述功用。为了恢复书价弹性以适应培育图书市场的要求,从1984年开始,我国图书定...  相似文献   

3.
图书价格居高不下,其原因是盲目地与发达国家书价接轨:无限制地追求高额利润:买卖书号和"二渠道"出书引起书价失控:图书流通渠道滋生腐败,使书价攀升.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价格是调节图书市场的一个重要杠杆,它不仅反映了图书市场供求关系的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图书生产和流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因此,书价政策的变化是一个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从建国以来,我国的书价政策也发生了多次调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建国初期,经济萧条,百废待兴,不法商人见利忘义,哄抬物价,而此时图书的价格也无标准可循。1951年,国家出版总署规定采用“人民币定价法”,规定图书按定价出售,不得随意加价,即图书售价一律的原则,首次在全国统一了图书销售…  相似文献   

5.
1984年至1993年,我国的图书价格有过三次改革,这三次价格改革的原因应该说纯粹是经济的。但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价格问题不单纯,它总能引起一些社会的反响。作为这三次书价改革的参与者之一,时任国家出版管理部门主要领导者的宋木文,对这三次书价改革情况记忆犹新、感悟深刻,故特成此文以示对出版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书价言贵,久有时日,然一路高歌,攀升不止。随之,发行额连年大幅上扬,出版利润成倍增长,而销售量和全国人均购书册数又徘徊不前,乃至倒退。是喜?是忧?是正常抑或怪异? 众言称书贵请先看几例报章摘抄: 《燕赵都市报》2001年3月13日报导:“……近日许多人大代表抽空逛逛书店,但普遍感觉书价涨的太快。他们说:居高不下的书价会把普通群众挡在知识的门外……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郑永飞代表建议……降低书价。”新华社长春5月18日电讯:《图书定价水分大,五折销售也稳赚》《中国图书商报》于2001年3月20  相似文献   

7.
当前,书价问题成为人们的议论焦点:有人说书价高,有人说不高。说书价高的人认为图书涨价太快了,书价太高了。到书店买书,1993年出版471页的一本书定价是9.8元,1996年出版410页的一本书定价为19.00元,都是大32开平装本。一本小书是几元钱,丛书、套书每套是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因此,不  相似文献   

8.
目前,各类图书的书价虽然有一些差别,但距离市场调节的要求还相当大,以致于出版社在出版某些理论性较强、学术性较强的图书时往往有一种“赔本”的忧虑。事实的情况也正是这样,因为这一类图书专业性强,发行对象明确、集中、具体,数量较少,而书价文有统一规定的限制,不能定得太高,所以这一类图书的印制发行费用不能从消费者(读者)那里得到补尝,其亏空部分则要由出版社一方来填补。从提供市场需要的一个方面即压低书价有利于读者购买这方面来看,似乎是出版社为社会尽了义务,支  相似文献   

9.
黄侃 《出版参考》2006,(8S):16-16
我们经常从贵刊以及其他刊物上刊登的书讯、书评中获得图书出版信息,了解一些图书的内容和特色,书评,书讯为广大读者选购图书提供了方便,但美中不足的是,绝大多数书讯都不介绍图书价格。这样,读者如果想购买图书麻烦甚多。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书价过高的问题,众说纷纭。这几年究竟书价上涨了多少呢?笔者最近先后抽查核算了70多种书的印张价,删去相同价格,选入51种编成3组,每组为17种。一组是1981-1983年出版的有关政治、文化、文学类图书;二组是1994年出版的有关政治、文化、文学类图书;三组是1987年以来有关课本、课外读物及重版工具书。除三组外,一组和二组抽查的印张定价(元)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1.
出版改革,面临一道关隘——书价。提出这个命题,显然会有众多歧义。政府说:书价放开了,权在出版社。出版社说:非常想提高书价,但是又怕没人买书。读者说:好贵的书啊!还想涨价? 看来,这个问题值得一议。先从经常受非议的图书销售说起。销售网络运行低效,作者、读者和出版社均大为不  相似文献   

12.
我最近到香港旅游,看见内地版、香港版、台湾版的图书摆在一起出售,引起我调查研究三地出版书价的兴趣。 首先我注重选定同样开本、纸质、装帧,再就按1993年组各定一种,1995年组各定一种,然后取书摘录我所需要的资料,至于书价都是在摘录资料中才注意到的。现根据摘录资料进行整理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谈谈书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价问题,是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既要服从政治利益,又要照顾经济利益;既要照顾读者利益,又要照顾国家利益;既要减轻读者负担,便于扩大发行,又要使出版单位有一定的经济收益,以利于发展出版事业。它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图书门类众多,性质各异;读者对象不一,购买力高低不同;印制成本地区之间有差别,同类图书因印数不同也有差别,即使同一本书,初版同再版,成本又有差别。所以不容易完全处理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4.
曹培红 《出版经济》2004,(11):80-80
利润是图书出版永恒的追求,价格则是出版利润的双刃剑.有效的图书价格能够带来美妙的利润享受,过高的图书价格往往带给图书销售障碍乃至亏损,过低的图书价格则留给图书销售更多遗憾.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1996~2005)来,社会上普遍反映图书价格上涨了.对于书价的上涨,读者的认知与具体数据的反映是否一致?本文对此作了具体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20余年中国书价变动的总体态势和特征包括:从平均印张价格和单册图书平均价格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图书价格处于逐年递增态势,图书价格上涨成为常态,但自1996年之后其增长趋缓;中国图书价格的变化与宏观经济发展、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基本保持平衡,但图书价格的涨幅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整体价格的涨幅;中国国民对待图书的心理价位和购买预期影响了社会对于图书价格的整体认知。  相似文献   

17.
胡乔木为1984年书价改革引发书价涨幅过大写信给中共中央替出版部门承担责任,使这一次及其后的书价改革能够沿着正确航道运行下去,令我至今难以忘怀。1984年书价改革前,出版社执行的是1973年“文革”中制订的定价标准,比1956年低标准定价还低,加上此间纸价上扬、印刷工价上涨、图书生产成本增加,因而书价调整后增幅较大,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读了一年来的《出版工作》,特别是今年第2期上王仿子同志的文章,使我深深地感到,对30多年来我们的出版工作,有加以清算总结的必要。为此,再就书价和有关经营方针的指导思想问题,进行一些探索,提出以下看法。一、低书价政策不符合经济文化发展规律事情很清楚,解决图书的合理定价问题,是出版改革的焦点。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困扰着大家的出书赔钱和出书难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并为出版业的稳健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9.
书价虛高?     
不同的出版社甚至同一出版社在图书定价上随意性实在太大,一本书,定10元,还是20元,甚至取决于个别人的一念间,让读者来承受这样的定价制产生出来的书价,是不公平的。书价问题是近几年出版界被议论较多的话题,特别是武汉市新华书店全线打折举措出台后,更是引起了新一轮议论书价的风潮。总的看法是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书价政策是相当独特的。国外基本按图书生产成本定价,书价一般为直接成本的几倍或更多倍数。而我们的图书则按规定的印张单价定价,不论图书的生产成本,如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类图书,每印张为七分五厘至一角六分,无论这本书是印1000本还是印100百万本,印张价格不变。这种定价方法造成的结果是:印数越大的,获利越多;印数越小的,亏损越大。一般说来,获利、亏损的界线印数大致在2万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