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在乐于参加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寓教于活动之中,真正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最终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培养良好的品德。当然,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上不好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课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程都是"活动型"的课程。课程目标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但是根据平日听课发现,许多教师不会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学生不能通过积极参与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品德课程呼唤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品德课教学中开展了"发展性教学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用发展性眼光使用教材《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课程计划中的一门综合活动课程,与以往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这门课程理念新、综合性强,在呈现方式上采用模块化,突出问题式、探究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开辟了广阔的背景和空间。我们在使用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时,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着眼于教材的发展性和学生的生活性,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  相似文献   

6.
冯硕万 《教师》2013,(21):56-5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型、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课标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7.
吴海云 《辅导员》2011,(6):44-45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与活动为主要形式,融综合教育于一体,充分动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要想使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尝试,认为课程教学应以"活"字当头,即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8.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引导"教材、学生、教师"三个方面的身边资源,在此我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对策,希望教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不再望而却步,轻轻松松地上好常态课。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源于生活,是对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王舰 《中国德育》2012,(8):33-3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样的提法更加符合儿童的生活和认知规律,体现了培养一个“好儿童”的中心思想,其中有几点内容颇具新意。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新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4.
章晓霞 《成才之路》2012,(32):80-8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为此,教师应以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活用教材,强化学生的体验;开展活动,深化学生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决定了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型课程。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更多地是通过动手动脑和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让课堂真实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品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行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是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的整合。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在课堂中引导活动、发展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动”字。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它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DIY"是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概念,"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又译为自己动手做,意指"自助的"。本文就四个方面开展"DIY"活动来丰富和拓展《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资源谈一些浅见。一、网络"DIY",挖掘新潮的课程资源网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  相似文献   

19.
孙艳生 《教育》2012,(19):4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大多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这就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传统的品德教学过分注重思想内容的灌输,人为割裂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表现在教学中存在着  相似文献   

20.
蔡昱 《教育教学论坛》2012,(25):126-127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使他们"乐于探究、热爱生活"。本文将尝试解决如何实现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育人的理想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