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大力倡导农业教育的重要人士之一,他提出了系统的近代农业教育思想,并身体力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学堂,成为近代农业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他高度重识农业科技和人才的作用,大力倡导近代农学教育和培养农业人才,他重视西方农业科学的引进与成果运用,重视农业教育、推广和农务管理的协调统一,推动了农政改革.张之洞作为晚清农业教育思想家的典型代表,首次把农业教育纳入近代教育体制中,为近代农业教育的创建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会大学在中国存在、发展了近60年。对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作用应作全面评价。一方面,它自始至终都在充当着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另一方面,为适应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教会大学又作出历史性的转变。它在传播自然科学,开展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兴办女子教育等方面在近代中因高等教育界都是领风气之先的。教会大学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对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学科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教会大学的师资从最初由牧师兼职发展到教育专业教师;课程设置趋于实用化、本土化,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教学方法强调多样化、科学化,积极开展教学实习和教育测量;培养人才注重博专结合等,均开风气之先,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影响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大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丁  金思 《天中学刊》2009,24(6):134-137
近代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创办和发展,既是一种文化渗透,又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教育输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快速发展并长期存在,除了中国社会为教会大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更重要的是美国教会大学解决了它们的办学目的、投资体制、师资问题、课程设置等重要因素,为后续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盛海娟 《文教资料》2008,(4):160-162
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教会大学从建立起就一直注重教学质量,在学生教育、师资力量以及授予学位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教会大学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创新了中国教育课程的模式,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一批管理和教学人才.教会大学虽然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该借鉴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教会背景使得它们对宗教教育有着天然的追求,但它们毕竞生存在中国的环境中。金陵大学作为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是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重要代表。对它的宗教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中国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8.
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学传入中国时期,教会大学热心推动社会学的教学与科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在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伴随洋务运动的深入及重商思潮的形成,倡导“重商”的改良派知识分子的农业观念开始转型,形成了适合近代社会的新理念,即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业观;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体系;提倡农学教育,发展知识型农业。这是国人对农业问题认识深化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会小学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相对完整的办学类型与中国近代历史相伴随。教会小学在办学体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方面带有殖民教育的宗教传播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行渗透,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小学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型、西方文化的传播以及有初步近代科学知识人才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践育人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农业院校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内在要求。在深入探讨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吉林农业大学提出坚持"三个定位""四个原则""五个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思路,并结合多年来实践育人工作的经验做法,归纳总结出"5+5"实践育人模式,即搭建"五个"实践育人平台和构建"五化"社会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合并高校中的农科教育虽面临许多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在多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中,农科教育的发展,一是需要办学者加深对农科教育的认识,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农业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二是要建立有利于农科教育综合化的内部组织构架,推进农业学科及其课程的综合化,从而促进农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笔者于2013年12月应台湾国立宜兰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邀请,前往座谈交流海峡两岸的大学通识教育情况。台湾各类国立、私立、教会大学多已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或通识教育中心,大力贯彻通识教育课程,内地的大学教育则有公共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国学教育等几种形态,不仅教育理念难与台湾高教的通识教育对应,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教发展阶段上,尚且存在着时段不对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之一,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法律、政策更是在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是我国建国初期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战略调整。福建省经过院系调整,高校数量从9所减到4所,厦门大学被人为肢解,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被撤销,工科全部被划往省外,这一切对福建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农学类专业要为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因此培养农学类创业型人才,积极推进农学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指导课,注重营造创业氛围,加强农学类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践等五个方面对本院农学类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大学的学科发展很不均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农业大学学科发展应朝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宗教文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国的学校教育肇始于早期基督教的教会学校,巴黎大学这一高等教育组织便与主教座堂学校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在巴黎大学诞生前后,其发展常受到教会力量的干预,其精神特质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中世纪后期,宗教领域的变化也波及了巴黎大学,新兴教会在教育方式上给了巴黎大学一定的引导。据此,笔者认为巴黎大学乃至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本质是一种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8.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的农业教育以及农业改良活动,是该时期农业生产衰微社会背景的逻辑诉求,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简陋落后,农作物品种陈旧单一,种植管理方法因循守旧,生产力水平收成低下,农村经济社会残破不堪等。北洋政府时期农业教育的政策要旨包括建立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规范农业教学管理以及实现教材本土化,成立专门农业研究机构,扩大农业教育对外交流,推行各种励农政策,兴办农会组织开展农业教育和农业改良等。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教育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农业转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教育的较大发展,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改良,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北洋政府时期农业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即高等农业院校数量以及学生人数偏少,办学条件异常简陋,农业教育与农业建设各行其是。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学者Ruth Hayhoe(中文名许美德)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和比较教育学家,30年来,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上,从文化和比较的视角,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文化冲突作了清晰而有价值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她始终关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著作,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学和教育家介绍给全世界,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介绍给全世界,并希望中国的大学在未来能立足于儒家文明,努力为世界贡献出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