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考古报道写好了,会给人以可亲、可信、可读之感,写不好,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对两年来的文物考古报道来个“回头望”,我觉得写文物考古报道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采撷最有价值、对今天最有裨益和借鉴的东西加以报道。一般说来,越久远,越稀少,科学性艺术性越高并具有文字或图像的文物,就越有价值,特别是“首次”发现的,更有采写报道的必要。比如,秦公一号大墓,由于历经2500多年,从中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是珍贵的,但尤为珍贵的不是其中的金器、铜器,而是铁器和带有文字的石器,因为金、铜器,比这年代久远的已经发现,而铁器,则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春秋时楚墓中也有)。带有8个篆字的石磐,更有考古价值,通过文字分析,不仅知道了大墓的主人可能是秦景公,而且说明早在先秦时代,秦公就承认自己受黄帝四代孙高阳的庇佑,从而回答了史学界长期以来秦人是西  相似文献   

2.
《文物》杂志创刊于1950年1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以后,被迫停刊。但是,文物考古工作并未完全停止。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出于对祖国文物考古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冒着“重业务、轻政治”的风险,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事艰苦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这些发掘或发现,除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作些简略的报道以外,许多具体材料,没有发表的园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于1971年7月22日给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其中提到“《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三种杂志拟复刊,以应国内外之需要。”周总理亲笔批示“同意”。总理批示《文物》  相似文献   

3.
有些人认为,采写考古发掘成果的新闻好办,这只要让主持此事的考古工作者介绍清楚,就可以写稿了。当然,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从我从事十多年文物考古报道的经历看,要想搞出像样的东西,需要记者像考古工作者对考古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发掘那样,对采访对象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发掘”,才不至于遗漏重大的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标题,是对文章最有价值的内容的浓缩、概括和提炼。在报纸这个巨大的信息源中,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过程,首先是通过对一个个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因此,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面孔”,是文章的“眼睛”,只有“面孔”诱人,“眼睛”传神,才能留住读者。也有人说,“标题是现代新闻的生命”,只有标题好,吸引读者阅读,你的报道才有价值;反之,如果标题平淡,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拒绝阅读,那么你的报道写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可见,标题在新闻报道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那么,作为办报人的编辑和记者,如何制作好标题,让文章的“眼睛”靓丽起来,留住…  相似文献   

5.
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而导语是消息的灵魂,是消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写好的部分。 那么,如何撰写导语?撰写导语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它有两个要素:“事实”和“说话”。这里的“事实”,当然是指“新闻事实”;这里的“说话”,则是指报道这个事实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事实”和“说话”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关系是客观和主观、点和面、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如何撰写导语,其实就是在导语写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二者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2000年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北京老山汉墓发掘,到世纪之交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勘探,再到去年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媒体介入文物考古报道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文物考古”、“重大发现”类似的  相似文献   

7.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给党报写稿已有40余年的历史了,仍坚持笔耕不辍。我在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今天,觉得愈活愈年轻,越写越爱写,越写越想写.越写越会写,笔下如奔涌的山泉.旧仅流不断。尤其是近几年,我每年在各地报刊发稿都有百篇以上。我常常感到人生苦短,活着多好,总想抢在死神的前面“渴望发表”,正是基于此种原因,积极给党报写稿使我生命之树永远郁郁葱葱,尽情地领略着盛世年月的无限风光。我只有“夕阳无限好”的感慨,而没有“只是近黄昏”的哀伤。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不当“作家”当“写家”.我要成…  相似文献   

8.
黄璐  江卉 《新闻前哨》2013,(10):80-81
“盛世文物贵,太平重考古。”近年来,考古领域变得热闹起来,考古方面的报道,频现荧屏,屡登报端,且有愈来愈火之势。  相似文献   

9.
刚到报社工作时,就曾有同行记者“善意”地提醒我,“旅游新闻嘛,无非就是饭店、景点、软件硬件,实在没啥专业性可谈”。这大概是说,与物价、公交、水电气报道相比,老百姓对旅游主题的新闻关注度要低得多。那么,情况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要发掘出好的旅游新闻主题来,绝非易事,旅游新闻的报道题材涵盖了交通园林、文物考古、环保生态等多个学科门类,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许多地方都把旅游业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其实,旅游新闻—— 题材虽小“天地”宽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功效神奇的发明,它让褪色消失的历史遗物重现出当初的清晰原貌;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成果,它使长期困扰考古、文物界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有了破题之解。这就是日前获得200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的“风化褪色的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画的显现加固与修复”技术。事实上,我国各类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绘严重风化褪色,以致渐次消失殆尽,是个大量存在的普遍现象。曾主持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工程的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曾经发出这样的呼吁:“如何使风化褪色的文物图像恢复原貌,是长期困扰考古、文物界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人们眼睁睁地…  相似文献   

11.
发现“重要文物”笔者是跑文物线的记者。虽然跑的时间不长,但感觉文物线是一条非常敏感也非常脆弱的线。以往的想法是,只有重大的考古发现才能引起比较大的关注,才是值得一做的新闻。而如今面对文物线的“冷淡”,应如何开拓文物报道的思路和探索文物报道的新模式,是文物线记者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在采访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文物线的记者有责任传播文物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既  相似文献   

12.
遗址本体是考古遗址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和特殊藏品。因遗址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且持续的考古发掘和原址展示对遗址本体有一定的要求和影响,相较于综合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作为我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先行者,多年来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保护、研究、利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管理+全面监测”共同作用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藏品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我搞专职通讯报道已经10年了。10年风风雨雨但我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考虑其中原因,其一是我喜爱这一工作;其二是我觉得,我是新城区人民把我哺育培养大的,我只能用手中的笔来报答他们。 写报道,有人错以为是“瞎吹”。其实,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胡吹冒撂的东西是既无生命力又让人瞧不起的,写新闻我从不稿“合理想象”。真实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一个好的企业由于我们的报道,会迅速提高它的知名度,因而增强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获得迅速发展。拿我区的翠宝首饰公司来说,1987年才成立时,才有10几个人、几十万元产值,开业那天我去了并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采访大多是事先瞄准目标进行的,当然也会有瞄着老虎去、打得兔子回的 遗憾;但有时也会有顺手牵羊的意外惊喜,那大多是碰巧遭遇的偶然事件。我所经历的新疆库车重大文物考古发现──“阿艾石窟”的采访报道.则属于“歪打正着”一类,带有一点喜剧色彩。所谓“歪打”,是指我在游玩中遇到了这个石窟,而当时却毫无报道的意识;所谓“正着”,是指我后来“顿悟”,又第一个报道了“阿艾石窟”,并且还写出了我国有关“阿艾石窟”的首篇论文。 差点漏了大新闻 去年11月下旬,我赴新疆阿克苏地区采访上海援疆干部。在阿克苏机场,上…  相似文献   

15.
他原是新闻通讯干事,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后来上大学钻研考古、历史,开始回顾、探寻往事的踪迹、脉络;研究生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出乎老师的预料,竟干起记者来,从昨天重又回到今朝。文物、考古的报道,就是从纷繁复杂、几近消逝的既往世界里,抽出几段最精彩的乐章,重又奏出美妙的音响,让今人品味。国内专事考古报道的记者不多,象他这样的历史研究生搞考古、文物报道,短期内成绩显著的更少。他就是光明日报记者白建钢。  相似文献   

16.
考古工作有其专业性、严谨性和规律性,要让考古类报道增添趣味性,就要增加受众的体验感,让文物“活”起来,让受众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增强认同感和关注度。要找准报道时机,多媒融合,以沉浸式的报道手段,从考古发掘中寻求新的视角、受众兴奋点及点击率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于大众的首要前提,就是经济新闻必须要写的好。今天,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人在读经济报道时,会有不同的心理期待。作为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必须要在把握了受众心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写出“适销对路”的新闻,经济报道才会有价值。具体地说,经济报道的写作应该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新闻报道的角度,是指对采访到的报道素材,通过选择一个“最佳”的方面来表达,从而把新闻写活、写深、深透,使揭示的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选好报道角度是写好文章重要的一环节。报道角度选得好,写出的稿件就可以引人入胜,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相似文献   

19.
应勇智 《新闻传播》2009,(11):46-46
电视新闻既要靠新闻的时效性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又必须以新闻的深度报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因此.处理好电视新闻的“新”与“深”的关系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新的角度来理解“新”与“深”问题.探讨了抓准利于深度报道的题材、处理好组合文体报道的“新”与“深”的关系等问题.阐述了处理电视新闻的“新”与“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台湾《联合报》最近对陕西咸阳汉景帝阳陵的考古 发掘作了报道(见2000年10月16日《参考消息》第8版)。报道对墓内发现的大批裸体彩俑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同看见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真人,质感很强,真不失为一篇出色的考古发掘报道。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多为几千年前的古物,为现代人所不知。而考古发掘报道是让今人看的,如果只用古字、古词简单罗列出土文物的古称,读者必定会不知所云,当然也就起不到报道的作用了。细腻入微地描写出土的重要文物,赋予文物以真情实感,读者便能在今天形象、真切地感知其为何物,考古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