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积贮”析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贾谊《论积贮疏》一文,编者在题注中点明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劝文帝重视农业,提倡积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及其他一些选本、注家也多持此说。更有甚者是把“积贮”译为“贮备粮食”。我认为这些都失之偏颇。《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食货志》有这样一段说明:“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  相似文献   

2.
一土地兼并剧烈与阶级矛盾尖锐西汉帝国建立以後,最初七十年间,由於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因而有所谓“文景之治”。但因土地兼并而引起的社会的不安,即在这繁荣期间已极显著。统治阶级内部主张改良的份子已提出警告,贾谊在刘恒(文帝)时候上书说,如果有人相聚为乱,四方并起相应,再想防治,便来不及了。刘启(景帝)时晁错也曾上书,说到五口之家的  相似文献   

3.
朱绍侯先生《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一文,对西汉爵制的各种变化详加考论,读后甚得启发。然于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一说,却感证据不足,或可商榷。朱先生认为秦代无民爵、吏爵之分,而汉代自刘邦始即有民爵、吏爵之分。我以为,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都无“民爵”、“吏爵”之名,亦无“民爵”、“吏爵”之分。汉代史籍常有“赐民爵”若干级;“赐吏爵”若干级的记载。如《汉书·宣帝纪》载:元康三年“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汉书·元帝纪》载:永光二年春二月“赐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大山,小山以及八公之徒集体创作的一部内容丰富而又庞杂的著作。此书于建元二年进于汉武帝,可知它的写作是在文、景时期。当时,经过汉初数十年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经济情况大为好转。《史记·乐书》说:“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和谏议大臣,贾谊在文帝时期先后写了《过秦论》《论定制度兴礼乐疏》《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政论文,为王朝的初期建设献言献策.为了使自己的诸项提议易被采纳,贾谊还在文中勾画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对贾谊社会、政治和经济构想的整体性把握,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贾谊对西汉初期社会、政治所做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汉初年.文坛上有两篇著名的论积粮对立国作用的文章。一是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是晁错的《论贵粟疏》。这两篇文章被鲁迅先生誉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本文在丐作技巧上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西汉王朝建立后。咸阳北阪成为京城长安的京畿重地和帝王陵墓区,并按照“事死如生”的葬制进行规划和建设。西汉王朝共经历了十一个皇帝,除文帝葬于霸陵,宣帝葬于杜陵外,其余九个西汉皇帝均葬于咸阳塬上,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其中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均建有陵邑,设立县治,进行供奉祭祀和管理,故咸阳塬又称“五陵塬”。《关中记》记载:“……五陵邑在咸阳塬上,咸阳塬亦称五陵塬”,可见五陵塬主要因五陵设邑而得名。五…  相似文献   

8.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相似文献   

9.
河南师大学报编辑部转来杨际平同志的大作《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说质疑》,对拙文《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中所谈“民爵”、“吏爵”问题,提出异议和批评,拜读之后,很受启发。首先我应该承认,在拙文中并没有把“民爵”和“吏爵”的问题讲得很清楚。所以如此,第一是史书关于汉代赐爵制的资料不多,根据现有资料搞清汉代赐爵制的全部问题,那是不可能的;第二是由于《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是拙著《军功爵制试探》的补篇,所以在《试探》中谈过的问题,在《变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汉陵县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陵县作为西汉特殊地方行政组织,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西汉陵县的设置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强本弱末”,削弱地方,巩固中央;同时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使陵民“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反映。西汉一朝从高、惠到文、景,再到武、昭、宣计7帝都设置了陵县,并多次徙民充实人口。西汉陵县不同于一般郡县,虽地处三辅之地,但直属于太常管理,陵县令的禄秩也高于一般县令,与郡守相当。而陵民负担则与一般郡县相同。尽管陵县有巩固中央集权、开发关中、繁荣京师的作用,但其后期表现出不利于治安管理、田地资源紧张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种种弊端和社会问题,致使元帝终废置陵县,诸陵邑也分属三辅。  相似文献   

11.
北魏显祖献文帝皇兴二、三年(公元四六八、四六九年)攻陷刘宋冀(入魏后改称齐州,下同)青二州后,把一部分人迁至代北,立平齐郡安置之。这部分人被称为“平齐民”或“平齐户”。许福谦同志在《“平齐民”与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的《伤仲永》家喻户晓。方仲永天资聪慧,然而天才夭折了,折在“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在王安石看来,天才不注意后天学习会成为庸才。但他的绝句《贾谊》却又是一种观点“: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西汉才子贾谊,从小博览群书,18岁就闻名于郡中,二十多岁就是最年轻的博士,受到文帝的赏识,但不到一年,被贬长沙,忧郁寡合,英年早逝。王安石说贾谊“言尽废”,可见贾谊终是不被君王重用的。这样看来,在王安石心中即使天才不断努力,他也不一定能发挥其才,还要看其境遇以及所…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历史和文学巨著,而《货殖列传序》更是其中独具远见卓识的篇章。历经两千年的岁月,愈显出其思想的光辉。有胆有识,别开生面。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早在秦穆公时期,商鞅就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到汉文帝时,贾谊认为许多人弃农经商,是“背本趋末”,主张“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人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指小工商),转而缘南晦”(《论积贮疏》);晁错也认为谷贱伤农,主张“务民于农桑”,“方今之务,莫若  相似文献   

14.
晁错“实边”思想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晁错,他作为汉文帝的著名智囊,因推行“削藩”策而名噪于世。其实,他在人口地理方面的思想也有值得称述之处。在汉朝疆域不断拓展,北方受到匈奴侵扰的情况之下,他适时地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晁错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塞,既可以对边地之民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击敌。”①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成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②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产这就是著名的“移民实边”说,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  相似文献   

15.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由于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后人誉之为“文景之治”。其中实行“轻田赋”政策是被后人称道的一项内容。史学界普遍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汉文帝时曾有十二年之久政府未征收天下农田的租  相似文献   

16.
西汉前期出现的“文景之治”的兴盛景象,除了文帝、景帝在经济方而,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使农民得到休养生息的政策外,而在政治方面,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汉文帝废除一些严刑苛法,“平狱缓刑”,是由一批执法官吏来执行的,张释之便是他们之中突出的一个人物。本文试图对张释之的生平和政绩作一粗浅的论述,以起到了解“文景之冶”和借鉴历史经验的作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7.
二千一百多年前,西汉大臣、大名鼎鼎的政论家贾谊向文帝献《治安幕》(一名《陈政事疏》),深得文帝嘉许。贾谊在此洋洋洒洒六千余言的策论中,为汉王朝的“事势”(已形成的形势、局面)严峻却未引起朝野重视而“痛哭”、“流涕”、“长太息”,继而陈述自己的政见,希望皇帝采纳。历史是一面镜子,贾谊的治安策论对于我国当代治国安邦的政治思维,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 重视积贮,并非自隋文始。春秋齐相管仲,就曾经提出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①的见解。历代封建君王中重视库藏者,也不乏其人。然而,象隋文帝杨坚那样,对积贮表现出一贯的、特别浓厚的兴趣,刻意而求之者,实为罕见。  相似文献   

19.
西汉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建国以来“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倡导以农为本”。推行“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从而出现了史家所称颂的“景之治”。对汉帝的“轻徭薄赋”措施,史家已多有论述,而“约法省刑”也是景之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将主要论述汉帝在法律方面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中的这两句话历来歧解纷呈。王逸《楚辞章句》释之曰:“艰,难也。言已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沈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申生雉经,子胥沈江,是谓多难也。”很显然,这里王逸也是在因不甚了了而含混其辞,好像屈原这两句诗,既是在自哀,又是在哀民。王逸已为此模棱两可之辞,无怪乎后学们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了:或谓“民”泛指“孤臣孽子”,如陈本礼《屈辞精义》;或谓“民”指“人”,也即屈原自谓,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或谓“民”指“同列之小人”,如王夫之《楚辞通释》;或谓“民”指“百姓”,如林云铭《楚辞灯》。今按:王夫之的说法,乖实且悖理,不攻而自破;陈本礼和蒋骥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而二也,二而一也。所以,有关此处“民”的不同训解,主要的便不是四种而是两种了。解放以来,学者们大多倾向于把此处的“民”理解为“人民”(更不必说普通人了)。虽然间或也有个别学者独持异议,但由于头上顶着个“哗众取宠”的帽子以及其他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