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要注意一些限定条件.历史偶然性的概念需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界定;不同条件下的人类社会,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其中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也不同;在近似条件下也要注意从规律的不同层次区分必然与概然;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段体现不同;人的选择最终决定了历史前进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2.
历史理解是全面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思想方法,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历史理解的内涵应从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等三个维度进行建构.史学本体论居于主导地位,史学本体论和史学认识论是史学方法论的基础.历史理解的目标指向必然从基于事实的探究走向敞现关系和意义的理解,主要包括历史事实的澄清与建构、历史叙事的理解与辨析、历史价值的追问与阐发三个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以实践的观点看历史的必然和偶然,可以把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深入到历史深处。从宏观的社会形态入手,在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中找出历史的必然和偶然;并着重论述了"人"的因素在历史中体现出必然和偶然,肯定其积极能动的意义;顺其自然导出诸如朝代更替、战争等历史事件,一步步阐释历史。  相似文献   

4.
新锐网络文学的历史叙事,将以往貌似严肃客观的历史改写为主观形态的历史,将线状的、完整的、严谨的历史改写为撕裂的、去逻辑的历史,将集体经验形态的历史改写为个体经验形态的历史.新锐网络文学在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审美新经验的同时,也因为过分信赖偶然性使历史披上了神秘莫测的外衣.新锐网络文学的历史叙事成为偶然和必然的交集,既可保留历史的神秘面纱,又不致于使历史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5.
张宁 《历史教学》2005,4(1):35-38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反设事实(或称假设历史)在进行因果分析、区分偶然和必然的过程中起着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并且是史学鉴戒功能的逻辑基础.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大胆假设的前瞻分析与固守事实的回顾分析相配合,能够有效地克服事后观察所带来的认识盲区,建立更具普遍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6.
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关注,使马克思在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的实践为基础,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本体论构想,实现了本体论的彻底转向。力图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分析马克思历史本体论,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差别,并展开当代本体论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历史本体论的核心是反“历史主义”,本质是唯心主义的。在历史本体论上,波普尔批判了“历史主义”关于历史存在规律、历史可以预言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历史现象不能重复;社会历史现象存在的趋向并非规律。波普尔历史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是“第三世界”理论,其特点是客观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8.
回顾中国武术发展史,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实物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给人们一种神奇而又朦胧的意向.从技击实用到舞台观赏,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为现代剑术乃至整个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总结剑术及剑文化的发展史,在历史中发现规律,将其与现代社会武术的发展相对照,为现代武术及剑术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处理教材应注意内容决定形式,优化教法应博采众"法"之长,指导学法应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历史是一个必然的即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些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个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就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脱离不了偶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但这一革命由谁来领导,在哪一天爆发等,则带有偶然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大致经历了从“始基本体论”、“属性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和“神学本体论”之后,哲学传统中关于“本体”观念的演变完成了其向近代的“入学本体论”的转向,而入学本体论是指将人作为一切事物、一切知识的终极确定性根据的哲学系统。它有其自身的价值与局限,必然演化出表面上似乎与“入学本体论”截然对立,而实际上又紧密相连的另一种形态的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童书业进入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可以说是偶然的,但是凭着其极高的史学天赋,他在历史地理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就成为必然的事情了。本文试从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发掘人文地理与政治之相互关系,发现规律性认识三个方面来探求历史地理研究之理性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于波 《考试周刊》2014,(12):19-20
本体论是一个古老又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本体论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对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结和阐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古代、近代和现代发展的角度,阐述各个时期本体论发展的代表学派和观点,对本体论历史发展过程作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任务之一,表现在历史观领域就是对天命史观(历史宿命论)的批判。李大钊运用先验与经验、必然与偶然、一般与个别等范畴,对历史规律的辩证本性作了具体解说,认定历史规律是经验地生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定的;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历史过程既存在具体的个别的因果关系,也存在普遍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在一方面批判了种种对于历史规律的先验形而上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为深入批判天命史观准备了必要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5.
白雪 《华章》2011,(33)
马克思历史哲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南,力求在整体上、深层次上探寻历史的本质及其进程的内在规律.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在历史观领域内实现了“三个”内在统一,即实现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的统一,实现了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的统一,实现了历史认识中能动性与受动性、客观性与阶级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必然成果,也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7.
后马克思主义的去阶级政治突出之处在于它全面瓦解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赖以存在的经济和哲学基础,并解构了传统历史变革主体承担者的工人阶级范畴.重建后的主体身份成为新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代理人,最终由阶级政治转向了去阶级的多元主义的激进民主政治.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里,历史主体不是在阶级利益基础上必然生成的.而是在社会多元利益基础上的偶然接合.社会的本质就是对抗,政治作为社会构成的一个本体论维度,其意义是构造一种异质化的去中心化的大众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合力的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因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性因素是可变的。因此,不论在何种历史条件下,都应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则应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从历史合力的构成要素来看,历史合力是由主体合力、客体合力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总体合力构成的,它们均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历史合力的作用发挥来看,历史合力有正向与反向两种作用方式以及偶然与必然两种作用结果。我们应发挥正向合力的积极作用,减弱负向合力的消极影响。通过分析历史合力的偶然结果与必然结果,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回望五四运动前后,在武汉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早期党的活动中,湖北省立一师是重要活动基地之一,这仅是历史交际的巧合,还是隐藏着必然之律?偶然与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对基本范畴,省立一师办学与早期党的活动看似偶然联系,其实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必然,包括一师有着开放包容的学风(一流师资和理念)、兼济治平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传承)、勇立潮头的求索精神(时代风气之先)、严谨求实的治学品格(办学治校翘楚)等,这些都是孕育和培养先进分子、推进早期党组织活动的重要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20.
哲学家在探讨本原论问题时,从一开始就与美学本体论问题纠结在一起.西方哲学与美学本体论的错位经历了古代的历史遮蔽与混淆、近代的历史游离与困惑、现代的历史反思与还原三个时期.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错位就在于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美学的遮蔽,在于将美学的感性存在第一性误解为哲学的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与美学基本问题及其本体论的交错;审美的“感性存在”就是哲学的唯物存在;美学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就是哲学的“唯物主义”(感性存在).极端的唯名论属于美学范畴,极端的唯实论属于哲学范畴,而温和的唯名论与温和的唯实论及其调和论使得哲学与美学进一步混淆.在整个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复式历程中,哲学学科在研究辩证思维规律而在美学的对象中为自己寻找丰富的材料时,或美学在考查原始经验而把思想和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时,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哲学帝国主义”或“美学帝国主义”,从而造成了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美学的历史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