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为了学生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升.小学德育渗透于、潜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在生活中形成,又融化于生活.故而回归生活、走向生活,应该而且必须是小学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注重学生人性、人格与人品的养成,不仅是初中思品生活化课堂最本质的东西,更应成为初中思品生活化课堂的德育落脚点。"重养成",需要确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本理念,遵循"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的基本原则,贯彻"育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唯有这样,初中思品生活化课堂才会有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教育界最主要的话题就是立德树人,"德"是"人"的德,"人"是有"德"的人.生活德育有两个内涵:一是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实施德育,二是让学生在德育当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德育过程向生活开放,三是坚持生活德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与德育联系在一起时,学生的自主认识可以得到尊重.在初中德育中采用生活德育的思路,实际上是将德育进行课程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在德育中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4.
"儿童道德成长护照"以扩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提升学生道德认知为目标,为不同年段学生搭建交往平台,扩大学生的朋友圈,拓展学生道德生活的范围。"儿童道德成长护照"记录伙伴之间最有意义的故事,通过班级分享、年级巡讲、校级演讲,让最感人、最有意义的伙伴事件辐射更多人、影响更多人,以学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积淀学生自己的道德成长力量。  相似文献   

5.
"德育以生活为中心。"品德新课标明确指出:把回归儿童生活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把儿童的生活看作品德课程的基础。为此,要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活力,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体验、内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育人先育德     
道德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所以我们要集社会、家庭、学校之合力,贴近学生心理与生活实际,因势利导,关注细节,强化感悟,务本求实,以谋求德育工作更有效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道德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提高德育实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要以人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道德诱因;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建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大的变革转型期,我们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付出与利益获得不成正比.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三种错误的观念:把教师"应然"的"道德身份"当成了"是";教师倾向于"知识化"、"对象化"地理解道德,把道德当成是"异己"的东西.在实践上,拷贝其它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将道德教育也专业化了.面对这一困境,大学德育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培植一种道德理性的智慧力量,重建合理的义利观、是非观,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人际合作关系.心理辅导模式有助于建构新的大学德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首先大学德育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成长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其次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应从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特点入手,增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最后在方法上,大学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应该紧紧抓住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深入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德育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计算机技能是中职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根据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大部分人认为德育是德育老师的职责,与其他教师不相连。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根据"德育为先"的目的贯穿到整个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小学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关注生命,教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相似文献   

11.
<正>百德孝为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德育践行活动以鲁洁教授的"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对学生生活的回归中实现引导学生"孝亲敬长"这一德育目标。一、课内课外皆生活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我们坚持从小处着手,从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约束与养成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共生关系下的学校德育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共生关系,而学校德育中的师生关系更具有典型的共生性。由于过多强调教师对学生的非对称性影响,致使学校共生德育产生了众多问题。解决学校德育中的问题,关键就是要构建以学校生活为基础的校本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13.
英语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英语教师除了肩负着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以及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道德理念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李通 《地理教育》2002,(1):31-32
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九年义务 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 大纲》试用修订版。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新教学大纲和新修订的初中教材,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摆正大纲和教材观是我们正确理解教学观念的基础 1.大纲和教材是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而设置 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将来可能的生活是教材和大纲设置的依据。这次初中地理大纲和教材降低要求,是要教师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在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共生关系,而学校德育中的师生关系更具有典型的共生性。由于过多强调教师对学生的非对称性影响,致使学校共生德育产生了众多问题。解决学校德育中的问题,关键就是要构建以学校生活为基础的校本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16.
德育生活化要求通过学生主体的德育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索人生的价值,感悟生活的真谛,形成高尚的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活动、德育管理、德育评价五个角度对初中生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知识道德和生活道德这两种分属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道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生活道德是基础,是知识道德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同样,生活德育也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部分。当前学校德育与生活脱离,表现为德育的知识化、学科化、理想化、功利化。从本质上看,德育与生活是有机统一的,倡导生活德育是德育改革和创新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隋艳苹 《生活教育》2014,(13):101-102
"生活德育"是德育回归主体、回归规律的体现。作为德育的主体,学生在"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成和发展"爱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艺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坚持"主体·生活·体验"三结合,引导学生接受教育、参与活动、走向社会、学会管理,取得显著的育德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一是口号高,二是目标大.德育内容思想政治色彩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新课程德育标准严重脱节.本文所研究的德育生活化,使学校的德育目标基于生活,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并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德育内涵,激发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