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构建中国教育学,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需要。中国教育学的三大支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和国教育实践和数字技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教育学文化品格以中国魂;共和国教育实践特别是新时代的教育实践赋予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以实践脉;数字技术发展赋能中国教育学同步发展以动力源。构建中国教育学,亟须明确其总体定位、核心概念、重大命题和基本范畴,重点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微观逻辑主线,以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为宏观逻辑主线,形成微观教育学和宏观教育学的基本雏形。在方法论上,需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继承与理论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学科立场与跨学科借鉴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社会转型以及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发展都要求教育学研究者重新审视教育学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做纯粹的概念研究;漠视实践问题,缺乏实践意识;用外来的理论去诠释中国实践;用既定的理论程式去说明、“规范”实践。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既有教育学理论发展历史的原因,也有教育学研究者成长经历及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原因。教育学研究要走出困境,需要聚焦教育实践,即关注实践、参与实践、批判实践、改进实践。  相似文献   

3.
20多年来外来教育学在中国纷纷“入土”并纷呈精彩,但“西方中心”、“二元对立”和“线性发展”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纠缠在其中,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以“移植”代研究、以“西方”为标尺随意裁割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惯习绵延不绝。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研究需要更多的理论智慧进行方法论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漂泊”:中国教育学的现实困境 中国教育学始终在本土与外来的冲突中、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在与其他学科的砥砺中、在与教育实践的对话中艰难行进,谋求教育学的本土化、现代化、自主化、实践化。但是,由于这些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各种颇具颠覆性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激进的“超越”意识的驱动下.中国教育学似乎陷入了一种“无根”的“漂泊”状态。具体来说,这种“漂泊”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去学科感”、“去科学感”、“去历史感”、“去实践感”。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教育学发展本土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本土化是目前中国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学科来源、历史发展、对外来教育理论的应用等方面,中国教育学都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缺失;在中国传统经验和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教育学服务于中国教育实践,这是教育学本土化的中心内涵;实现中国教育学本土化,可从建构中国式话语体系、转变传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构建逻辑体系、创建中国教育学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审视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引进”成为中国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此现象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时代的客观需要。”但“引进也导致形成了一种照搬外国教育学模式的倾向”,而且不少教育研究者不加批判地用西方的话语去诠释中国教育实践,参照西方的理论框架去比照中国的教育实践,以至于中国教育研究结不出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果实,也无法回答中国的教育实践问题。此现象的沿袭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但依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当然,期间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但就整个教育学的发展而言是较为“悲壮”的。审视近年来的诸多教育研究成果,堪称为立意新颖、见解深刻,  相似文献   

7.
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需要在重视理论思辨的同时,立足变革性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把握现实教学问题建构本土化的教学理论。这既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彰显教学论实践品格的需要。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应立足变革性实践,围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介入、教育教学实验的开展以及“研究共同体”的建立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是作者体验中的问题,也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更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要面对的问题.实践哲学视域下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有其可能性,这种可能建基于四项任务,而这任务又可综括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使命:通过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学意蕴,“在中国”为“实践哲学”作出独属于教育学的贡献,在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教育学自身.此使命使得研究的基本问题得以确立:以“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为载体,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基于转化逻辑,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的交互生成.这是教育学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独特贡献,而贡献的落实要实现两个转化,把其他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的经典分析转换为“教育学”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转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在转化与探索“意义”的过程中,整体呈现“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经验也将渗透于其中.  相似文献   

9.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学本土化是近代以来中国针对“教育学进口”现象的一种反动,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学人的一个“情结”。在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问题意识先后经历了“中国化与现代化”、“中国化与科学化”和“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变迁历程。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人手,分析了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可能性,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有“移植”、“借鉴”和“对话”三种境界以及“走进教育现象,进入教育的日常生活”和“走进教育学术,进入教育的意义世界”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是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清晰把握却是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实现前提。作为世界教育理论一部分的中国教育学首先必须是中华民族的教育学,具有来自中国教育实践和传统的性质。对新时期中国文化性质的把握,是创建本土教育学所需要的,是新时期教育研究者的努力所向。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已经成为燎原之势,已经影响到教育和研究教育的教育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怎么办,就不止是一个老问题,更是一个新问题。本认为中国的教育有别于西方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就应该强调“本土化”。在此基础上章依次分析了教育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所谓“教育经验”是教育实践者的创造,可以分为经验性的教育认识和经验性的教育方法;所谓“理论的高度”其实就是理论的标准。“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是要把经验形态的教育认识和方法转化为教育理论。这既是我们教育生活中的老生常谈,也是一个需求高阶思维的问题,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均有关联。具体来说,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有意义的经验性教育认识和教育方法通过理论化在实践层面推广;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则需要我们对本土教育经验进行理性处理,以使关于教育的普遍性认识和方法在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样”(发展)、“如何研究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影响了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改写了一些教育基本理论和命题、为解决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境尝试了文化学的出路,也增强了教育学研究中对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教育文化特殊性的认识。但是,教育学在借鉴和引进文化学时,也存在诸如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引进”的兴趣大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等现象,因此说,学科借鉴不能代替教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何谓教育学“中国化” 关于教育学“中国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就是教育学“本土化”,过去提“中国化”,观在提“本土化”。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现实的东西。教育“本土化”即指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但是。提“本土化”是否会使教育不仅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而且又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从而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另有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话语体系是教育学学科范式具有价值性和权力性的系统化诠释和表达,中国文化传统是构建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之根,也是分析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思维与智慧之源,在“教育共同体”背景下更是中国教育学争夺世界话语权的价值基础。具有中国文化传统气息的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存在三种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创生路径:实践-文化传统型、理论-文化传统型和文化传统-理论型。三种路径在运作过程中都关涉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中国文化传统,在不同路径中三者的地位及其结构关系会因创生主体的需要、视野和境界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在担当构建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使命中,三种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并依据教育学科呈现出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和六个阶段。对于百年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研究,除了沿着原有的研究思路在资料的开发和阶段的梳理方面作更为详尽的研究和作“补缺”式的研究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研究取向,即把研究角度放在教育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存在于每个阶段、以不同方式出现的共同问题上,这类问题可以称之为“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包括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中外”关系问题、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影响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集中在对教育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其深层表现是教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问题。反思和探讨这些问题,是为了新世纪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原创性发展,为了教育学独特的学术品质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数学教育学学科建设始于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相关问题的探讨,经历了作为一门课程的“数学教育学”、作为系列课程的“数学教育学”及作为学科群的“数学教育学”和“数学教育学”的主题研究繁荣等几个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学科。数学教育学是一门涉及数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思维科学等有关内容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数学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形成了数学教育专门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发展、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科体系。今后,数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仍需关注理论体系建构、研究团队建设、研究视角拓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的理想是理想地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解决教育问题,教育学的理想是完美地解决而非解释现实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理想解决需要直面教育现实,走进教育生活,以学者的勇气拷问和追问教育的现实问题,并学会学习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相似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适切的教育理论成果去分析解决教育现实的一切问题。应在教育实践中思考,提炼教育学的学理,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合理化和理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是当前教育学界学人的众望所归。然而,从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深受“西学”的影响,以致于我们不能实现教育理论研究在元理论或元话语层面的本土化。默顿的中层理论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即在西方的元话语或元理论与中国的本土实践之间构建中层理论以实现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在中层理论层面的突破需要研究者要以理性的批判精神对待“西学”、深入本土教育实践和有本土问题意识、具有世界性视野、珍视本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本土化问题一直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学本土化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多数探索是立足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因素。文化自信主要是坚信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可以融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教育学学科本土化的重要来源。教育学体系建设应取法古代思想家思维方式,教育学的哲学基础应取法古代思想家论述,教育的本质应秉持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