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交往问题为人类理性所反思,并成为哲学、伦理学领域的前沿课题还是晚近的事情。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到当代思想家的社会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理论,所涉及到的交往异化现象遍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存在领域。现代交往的异化突出表现为:交往主体的手段化、客体化、数字化、抽象化、原子化,主体自我实质上经历着一个精神分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数字化崇拜,是指将具有丰富内涵的、有机整体的世界一流大学分解还原为理想化与抽象化的数字化指标体系,进而以此指引、考察与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进程与质量,甚至将达到数字化指标体系的某些要求异化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的的理念与实践。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数字化崇拜割裂了大学的有机整体性,加速了大学的同质化发展,背离了大学的育人使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数字化崇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过度的行政主导、畸形的绩效管理、扭曲的市场逻辑以及走偏的理论研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应厘清与探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内涵,审视与反思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目的,探索与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如此才能走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数字化崇拜的迷途。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二重性使它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作为社会统治力量的异化状态。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异化呈现出更为深刻的意识形态性质,—个显豁状况是,人的生存呈现为“拟真的超级现实”伪世界。身体哲学理论所彰显的主体间性逻辑有力地回应了新的意识形态批判课题,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同样蕴含着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为当代人类社会走出这种生存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精神性交往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体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民主平等、双向互动、对话沟通。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存在交往主体客体化、交往客体抽象化、交往向度单向化、交往程度肤浅化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建构需要实现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话语、教学方法几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含义及其特征,并提出促进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有效策略。人类的生存越来越成为一种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生存,信息网络是新型的人类交往工具,它所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进步,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如何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数字化交往成为人类普遍的交往方式.数字化交往的虚拟性和主体间性导致人的发展呈异化发展和自由发展相互交织的冲突状态,有效的学校德育能够引导学生数字化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从而避免异化发展,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但当前的学校德育由于受工具理性的制约,限制了其引导数字化交往合理化的功能发挥。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实现由工具理性向交往理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高等教育家,他提出的大学教育本质观极富人学意义。在教育本质内涵上,他从真正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交往活动,生存交往构成了师生存在的基本方式,生存交往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灵魂觉醒的活动,教育本质是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等方面,论述了“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的著名观点。他还论述了教育本质中交往的模式:主体—客体—主体,彰显了教育本质中交往的特征:人的平等性、自由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从人学角度研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本质观,对于我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数字化交往成为人类普遍的交往方式,数字化交往的虚拟性和主体间性导致人的发展呈异化发展和自由发展相互交织的冲突状态,有效的学校德育能够引导学生数字化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从而避免异化发展,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但当前的学校德育由于受工具理性的制约,限制了其引导数字化交往合理化的功能发挥.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实现由工具理性向交往理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李斯霞 《教学与管理》2012,(18):144-145
交往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方式。主体间性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主体性而言:主体间性强调  相似文献   

10.
正在写字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写字水平低下,写字技能很难得到提高,其症结之一就是写字评价走入了迷途。要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必须走出迷途,回归有效评价。一、写字评价的迷途1.教师"一家言"。在新课改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师改变不了"学生写,教师评改"的传统写字指导程式,写字评价成了教师的一家  相似文献   

11.
Victor Quinn advocates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as a curriculum subject. He has accused Professor John E. McPeck, a vehement critic of such proposals, not only of being wrong but also of being in need of such a critical thinking course himself.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five supposed critical thinking weaknesses of which McPeck is accused and consider what Quinn's arguments tell us about critical thinking, its skills, its priorities and its claims to subject status.  相似文献   

12.
Conclusion In spite of my reservations on the key points of Professor McMurtry's article, I think that he has written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sustained case for the liberation of children which I have seen. If he is wrong that children are not identical in status to slaves, he is surely right that some children are treated as badly as slaves were often treated and that our laws at the present time make it very difficult to intervene. If he is wrong in his presupposition that children are persons by the very fact of their being human beings, then he is erring on the side of angels. Because if we thought them so, then we would be much less likely to abuse them. And if our laws treated them so, we would have grounds for preventing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as less than human by parents or other adults.  相似文献   

13.
人类理性语言是呈“递阶秩序”的结构,所谓最高概念都是假定的,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果我们一定要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来回答,那就只能是绝对无或者“真空”。而所谓“中介性”概念,我们通常的解释和定义,其实都是近似值。所谓“是”或者“有”其实都是“不全是”或者“不全有”。表语永远无法和主语相符合或者相一致。此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乃是一种“不知之问”,而像“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等问法,其实是“明知故问”。柏拉图的“美是什么”的命题,其答案就是“美本身”,而几千年来,与其说这种提问是一种误导,还不如说是后人对他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可慨括为以“致中和”为思想主旨,以“至诚之道”为实现路径,以“慎独与固执”为修道方法,以“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经权损益”、“和而不同”为主要原则。挖掘中庸思想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米歇尔·福柯透过后现代主义及后结构主义视角提出了主体解构观念。通过解构主体,福柯深刻揭露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人"的生存现状。福柯通过对主体进行"考古"性的挖掘和考察,最终形成了他的关于主体实质和命运的独特见解和理论体系。在福柯看来,主体具有历史性,是知识、权力、道德的奴役化和实践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知识型决定着主体必将消亡的命运。基于这些思考,他最终喊出了"人死了"和"主体的消亡"的口号,这体现了一种后现代主义主体解构观,也表达了福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的担忧。通过运用福柯的主体解构观来观照教育主体,揭露教育主体的真相,描述教育主体的"生产"过程,阐释教育主体必将消亡的趋势,对于教育中主体的真正解放,回归人的本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贞继承传统儒学和泰州王学反己正身的思想,主张矩步率先正,他强调正己必须修身,通过修身而正己。同时韩贞把反身自求看着是正己的关键途径,主张切己反己,从多角度来寻找自己的缺点,于无过中搜出有过来。韩贞还认为,反己搜过,需要勇气,也需要胸怀,努力做到我自不负人,不怕人负我。  相似文献   

17.
“秀才将军”吴佩孚,自诩儒家为其修身根底,在军阀丛立的民国如同鹤立。他的一生复杂得让人难以琢磨:他骄傲,目空当世;他曾跟上时代的节拍,他又落伍于时代的脚步;他愿意远小人,但他不能去小人;他自认懂得儒家政治,便可驾驭军阀,但他实际不懂军阀政治,不能军阀政治,不离军阀政治,又无法不卷入军阀政治,只好伴随着曙光辉明,娉牵着龌龊共舞。显然,他的政治情怀和意欲理想的作为,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考量。其“五四通电”、“国民大会建立”、“罢兵主和”及“故宫尚存”等人生轨迹和史实,展示出“秀才将军”悯民思想的侧面。  相似文献   

18.
秦二世即位之年龄,学界多谓二十一岁,然考之史实则似不符。《史记》引《秦记》原作十二岁即位;少子即幼子说不易推倒;胡亥缺乏起码的政治和生活常识,是非不分,甚至难辨鹿马;胡亥无淫乱记载,也未曾留下后代;胡亥童趣未泯,思路幼稚。诸多迹象表明,秦二世十二岁即位说应可成立。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与生存状态,青少年学生是数字化生存的主要群族,他们的数字化生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字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数字化生存方式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吁求,重点从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两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说到盖·里奇也许很多中国人对他并不熟悉,甚至从未听过,但他在西方独立电影界声名显赫,是少数非科班出身的天才导演,但是如果说到宁浩,说到《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你就绝对不会陌生了,这些在中国反响热烈的电影的拍摄手法都来源于盖·里奇,本期《电影传奇》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疯狂”的英国雅痞盖’里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