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文汇》2010,(7):4-4
一位老师多次教育学生要爱护花草。有一天,一位顽皮的孩子仍然摘了花园里一朵漂亮的花。她问这位同学:“为什么摘花?花哪去了?”没想到这位同学怯怯地吐出两个字:“吃了。”她真想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花怎么能吃呢?难道它是米饭?你这个脑子怎么长的?”可她还是忍住了。她把这位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坐下,心平气和地说:“现在老师不问你为什么摘,为什么吃,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上的一幕:“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很精彩,现在老师有一道难题想考考大家……”老师的问题尚未问完,一只只小手已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课堂气氛真活跃!教师们满怀希望地洗耳恭听。然而奇怪的是,学生的回答却是牛头不对马嘴,更有甚者是哑口无言。此时,上课者尴尬万分,听课者疑惑不解。究竟怎么回事?公开课结束后,我和一位学生聊起天:你们班的同学发言很积极。”嗯!”你也举了好几次手吧。”是的!”你刚才回答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很紧张,把答案也给忘了?”“不是的!”这位学生急忙解释:因为老师说,今天上公开课,让我们要积极举手发言,谁举一次…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教师课前再周到地筹划也难以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有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弄得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便需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譬如,我在教《人桥》(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这篇课文时,当讲到:“我军快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时,有位叫李金成的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敌人又是怎么过得了河的?”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确实没有想过。这位同学提出这一问题后,其他同学也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等待老师回答。我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后即说:“刚才李金成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大家都来猜想一下,敌人可能是怎么过河的?”这时课堂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敌人可能是  相似文献   

4.
开心一刻     
《高中数理化》2009,(10):34-34
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 化学老师做稀盐酸和锌的实验,他把试管什么的准备好了,倒了点盐酸下去.等了半天没有反应,很纳闷,遂叫一同学回答:“这位同学,你讲讲看为什么没有气泡产生呢?”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魏书生教学研讨会上,魏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同行问一位外国老师一个对我们来说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你们学校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想不到这位外国老师被问得一脸茫然和惊奇,诧异了好半天才回答说:“我们学校没有好坏学生之分。”中国老师又问:“学习不好总是差生吧?”“不!”回答很干脆果断。“有的同学外语成绩不好,可他刚来的时候一句也不会说,他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不能叫缺点,这是优点。”外国老师的这种与中国老师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式,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记得一位名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上课的老师,他把一个问题设计好,同时把一张写着正确答案的幻灯片制作好。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放出设计好的问题,然后提问,当某位同学的回答离标准答案较远时,老师眉头紧锁,说:“这位同学,你先坐下想想。”于是乎,同学们观察到了老师深锁的眉头。接下来,老师叫下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很聪明地变换了答题的角度,当他说的某一点吻合所谓的标准答案时,老师马上给以表扬:“啊,这位同学,这点说得很不错。接下来,哪位同学还有什么补充的?”  相似文献   

7.
让我从一件小事谈起吧。初一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一次语文课上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但只说了两句就支支吾吾说不下去了。这时,班里许多同学都高举着手,叫嚷着“老师,让我说吧!”这位学生感到思想压力很大。但礼出老师并没有叫他坐下,也没有另叫别的同学替他回答,而是制止了同学们的喊叫,并耐心地诱导启发他继续讲下去,终于使他基本上回答了那个问题。这位学生十分感动,后来,他在一篇作文里与道:“……那时,我真恨自己,悔不该举手来着。我站在那里,低着头,慌恐地不知怎么好,心里真盼老师让我立刻坐下,但又怕老师真的让我坐下……忽然,周围同学争着回答的喊叫声  相似文献   

8.
一天,听初一的语文公开课《看云识天气》,看到有老师来听课,孩子们显得兴奋而激动。当同学们认真地朗读完课文后,教师提问道:“文中提到了哪几种看云识天气的方法?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很多孩子都迅速地举起了手。“好,现在我就抽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其它的同学仔细听,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这位同  相似文献   

9.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幼儿园老师正在上公开课,突然有一架飞机从教室上空飞过,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这时,一位小朋友带头喊起来:“噢,飞机来了,快去看飞机吧!”立即有一群小朋友跟着他跑出教室。正在听课的老师们都关注着这位幼儿教师如何处理这起偶发事件。没想到这位老师却对小朋友们说:“既然飞机来了,那我们就一起到外面看飞机吧”。当所有小朋友都跑到外面时,飞机已经看不见了。  相似文献   

11.
有两位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一个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 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有的同学若有所知,更多的同学则觉得老师的回答里似乎缺少点什么。另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略思片刻后微笑着说道:“哎呀,你真聪明,问题问得多好啊,谁能给他解释吗?”学生受了老师的鼓励,立刻有人举  相似文献   

12.
发现班里有这么一种现象,学生在你面前称呼你为某老师,一转身,就变为某某某了。同学之间,也不叫名字,取而代之的是“猴子、鸭蛋、大熊……”我曾多次禁止,但收效甚微。更有一日,我在讲台的抽屉里发现了这么一张纸:“老师,名字不是用来叫的吗?为什么老师可以叫我们的名字,我们就不能叫老师的名字呢?”虽然没有署名,但一看就知道是班里的晓笑写的。这是个活泼好动、脑子灵活的学生。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针对这张纸条进行了表扬,表扬这位同学有问题就提。我注意到晓笑的脸有点红。我接着问:“该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呢?举例来说吧,我们班里有个学…  相似文献   

13.
那天,我们旁听一位老师的课。当 他刚问完问题,一名学生就“刷”的举 起了小手,他笑了。但随着那位学生丢 三落四的混乱回答,笑在他的脸上慢慢 消失,没等这位学生说完,他就不客气 地说道:“难道你不懂应完全想好了才 举手回答吗?”“难道我不能先举手才 去想怎么回答吗?”学生也为老师打断 他的话而懊恼, 嘴里喃喃的说道。 “妙!”我心里不禁暗暗为学生的回答 喝彩。“完全想好才举手回答”与“先举 手才去想怎么回答”这是多么奇妙的哲 理啊! 记得前不久从报上看到一则真实的 故事,说的是1973 年…  相似文献   

14.
镜头一 :课堂上 ,老师提出 :“读了这篇课文 ,大家有什么想法?”片刻 ,学生纷纷举手 ,其中一名学生身体前倾 ,伸直了手臂口中直嚷 :“老师 ,我说 ,我说。”老师见其状 ,怒目而视 ,喝道 :“坐好!把手举好。”然后叫了一位坐得规矩的学生回答 ,那位伸直手臂的学生吐了吐舌头 ,收回了手 ,这下连手指都不敢伸直了。镜头二 :某节公开课上 ,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十几位学生举手 ,其中一名坐在教室的西北角。而老师只点了两位中队委回答了一下 ,(事实上 ,中队委的答案很标准 ,教参上就这么写的。)就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中去了。以后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大伟 《班主任》2013,(5):12-14
在一堂公开课上,有个男生十分喜欢表现自己,同学发言时,他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嚷着要回答。授课老师对他说:“你只有学会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了,老师才会叫你起来回答。”因为刚讨论过“让学生经历美好快乐的课堂生活”,所以有的听课老师看不下去了,认为授课老师不能这样处理,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打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牵手诚信     
杨玉晓 《山东教育》2008,(11):18-18
前段时间,我欣然接受了公开课的任务。在认真的备课后,我决定在四年级一班进行试讲。课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笔记本拿出来对他们说:“如果哪位同学上课时能够积极、正确地回答问题,老师就把笔记本奖励给他。”学生们一听有奖励。那劲头甭提有多足了,纷纷举手抢答问题。最后,我在课堂上把笔记本奖励给了回答问题积极正确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打开班级的“悄悄话”信箱,一行娟秀的字映入了我的眼帘:“老师,我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上课时您的提问我都会,可就是不敢举手发言;有时老师叫我,一站起来我心就咚咚跳,不知道怎么说话了。您能帮帮我吗?”一个小小的纸条,引起我的思索:杨淼同学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些话是她自卑心理的再现。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我告诉她:“回答问题是向他人展示自我,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了解你,欣赏你,这多好啊。再说,回答错了,老师不会批语你,只要你有勇气去说,就给了自己成功的机会。”此后,她渐渐变了,上课积极发言,声音…  相似文献   

18.
周治 《教育文汇》2014,(20):32-32
不久前,我应邀到外地上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进入探究环节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插曲:一位男生用当地方言回答问题,我一句没听瞳,引来哄堂大笑。我很陕调整好睛绪,面带笑容提醒他:“今天听课的有很多外地老师,他们可能还没听明白,请你用普通话再说一遍好吗?”这位同学笑了笑,缄口不语。此时,全场师生的眼光一下子落在我身上。课怎么进行下去呢?我急中生智,用桐城话说了一个问题请他回答。他也听不懂我说什么,只是瞪大眼睛看着我。我想不能再为难他了,便请他坐下。接下来,我没有急于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而是顺水推舟说:“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我没听懂,我用桐城方言提问,他也没听懂,可见区域方言会给我们交流带来障碍。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3,(9):122-122
陈思良和邱晓玲两位同学在下课后,留住了语文老师曹老师。邱晓玲问道:“老师,我们有个问题想请教您,究竟什么是‘诡辩’呢?”曹老师并没有直接对他们进行定义的讲解,而是给他们两个出了一道题:“我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一个很干净,他叫A;一个很脏,他叫B。那么在这两人当中,谁会去洗澡呢?”  相似文献   

20.
幽默     
“这是什么形?”父亲指着长方形图案问儿子。“长方形。”儿子答道。“这是什么形?”父亲又指着正方形图案问儿子。“短方形。”儿子很认真地回答说。A记得有一次去听一年级的语文课,做课后练习时,老师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读题,此题为“小溪流进()里”。这位学生站起后,大声读到“小溪流进括号里”。B要交作业了,老师说:“还有没交作业的‘漏网之鱼’吗?”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能明天来自投罗网吗?”C医学院某班进行口试。教授问一学生某种药每次口服量是多少?学生回答:“5克”。一分钟后,他发现自己答错了,应为5毫克,便急忙站起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