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尽管社会环境比较宽松,但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怕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天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人们普通反映广播电视越来越有听头、看头。特别是中央台的《东方时空》、《午间半小时》、《焦点访谈》等名牌节目更是使受众耳目一新。人们为许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拍手称好。但是,对县级台站记者来说,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尤如捧着一个滚烫的烤白薯,想吃爱吃又怕烫。无怪同行们戏称“本站记者”报道热点本身就是一个难点。一难不能揭短,县城太小,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二难不能犯上,(指批评当地某领导)记者属县管;三难视野窄,是非曲直难说清。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不失为打破当前批评报道沉闷局面的一剂“良方”。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说到底,就是要把批  相似文献   

5.
新 闻批评难 ,一直是困扰新闻界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地方新闻媒体 ,开展新闻批评更难。一些地方的领导总是以种种理由 ,限制新闻批评的正常开展。有些新闻媒体也视新闻批评为畏途 ,或怕引火烧身 ,或恐官司缠身 ,避之惟恐不及。部分编辑记者也嫌麻烦 ,怕惹事 ,不愿拿起新闻批评的武器。被批评的单位或个人 ,更是使用各种手段 ,利用种种借口 ,阻挠对其进行新闻批评。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就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帮助我们解决这些糊涂认识 ,指导我们更好地开展新闻批评。用“三个代表”思想认识新闻批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  相似文献   

6.
勇为人民鼓与呼陈君佑本栏责任编辑万木我在农村长大,对老百姓有着朴素的感情,最容不得仗势凌弱。刚进报社大门,我就立志要用好人民给的笔,多反映平民百姓的心声,维护好普通群众的合法权益。搞批评报道,大报记者难,小报记者更难。《南通大众》报是家县级报,批评对...  相似文献   

7.
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之前,一些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同志对新闻舆论和新闻改革发表了不少意见。如: 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对记者说,报纸没有批评不行,领导更需要舆论监督。他说:伸民冤,禁黠民,严法纪,我们共产党人责无旁贷。有那么一种人,他们不怕通报,就怕登报。道理很简单:凡干坏事的,总是偷偷摸摸的,你叫他晒晒太阳,把他的错误端到光天化日之下,让群众来公开评断是非,他就怕了。对批评报道采访难、发表难,见报后“打官司”难的问题,他的看法是:在批评稿件中虽然有个别失实或失  相似文献   

8.
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中指出:“报纸上,大体应当是八分讲成绩、讲光明、搞表扬,二分讲缺点、讲阴暗面、搞批评。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整党,又合乎今天我们社会的实际。”湖南省委负责人焦林义,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他从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支持新闻批评,推动实际工作,这是改革中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广大读者反映,一些不正之风,不怕党内通报,就怕公开见报。这  相似文献   

9.
《中华新闻报》3月19日载文说,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期间,有些代表反映,对某些记者有五怕:一怕添油加醋。有些记者采访完代表,写成的稿子往往要加上一些并非代表本人说的话,美其名日“根据文章需要”,实则违背了代表意愿。二怕无中生有。采访中代表们根本没说  相似文献   

10.
批评报道,即谈矛盾,讲缺点,揭露阴暗面的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批评报道的数量比过去多了,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是,开展批评报道又往往会遇到不少阻力,采访难、发稿难、发稿后告状多的问题还时常困扰着新闻圈内的一些同志。这种情况的存在,除与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不能正确对待批评报道和一些新闻单位怕“惹麻烦”有关以外,与  相似文献   

11.
经常看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报纸上有批评文章,读者爱看,作用不小。然而,我们的企业报上却很少看到批评性文章,一些企业报的同志也谈到在企业报上批评难、难批评。他们认为,企业报不象中央、省、市级报纸有权威性;企业报上登的,就是发生在厂里的事,熟人熟面,打不开情面,  相似文献   

12.
所谓现场批评报道,以笔者之见,就是运用现场新闻的写法,对某些必须批评并适宜揭露的消极、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揭露和批评,以明辨是非,去年南通大众报发表的《街头探罚款》、《县城垃圾堆放难》、《烟头混进棉仓,危险!》、《随“农机医生”出诊记》、《“后勤”不知忙,农民等得苦》等就是这类现场批评报道,得到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严防歪风侵入“十佳产品”的评奖活动》 (以下简称《严防》)被评为我省1987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我觉得当之无愧。作为一篇批评稿件,它反映了作者无私无畏和诚实的品德。(一)《严防》的作者是大胆魄这表现在: 稿件在批评某些参加  相似文献   

14.
今年五、六月间,我们就如何正确对待群众通过报纸进行批评的问题,抓住典型组织了一次集中的宣传。先在5月25日头版以半版篇幅刊登了题为《请看:一封批评信的波折》的报道。接着,发表了21封来自本市和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摘要和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陈沂同志的文章,对报道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议论。6月24日,我们又发表了有关当事人和部分领导干部的座谈会纪要,反映了与会者从这次宣传中受到的教育和体会;同时发表了题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批评》的评论员文章,对这次宣传作了总结。广大读者普遍反  相似文献   

15.
据《羊城晚报》报道,何龙在《批评过敏与批评过度》一文中说,文艺界近几年批评之声嘹亮,反映了这一领域的民主“聋哑病”正在得到有效治疗。敢于批评名人,表现了人们对盲目崇拜的反省心理和对公众人物的监督意识。然而在一片骂声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借骂而傍名人、以骂来招耳目的心态。语言学家王力早在40年代就在《骂人和挨骂》一文中写道:“正像人们喜欢看打  相似文献   

16.
和几位新闻界的同志在一起聊天。同行相聚,三句不离本行。一位同志叹苦经说:现在最难写的恐怕要算是批评报道了。被批评单位喜欢挑刺,分明写的是事实,也要和你搅个没完,这倒不怕;还有审稿人员,往往顾忌太多,怕得罪这个那个的,弄得人没有积极性。所以,记者对批评报道视为畏途。对同行所叹之苦,笔者自然也是深有同感的。现在,不少读者对报纸有这么个反映:批评太少且不够尖锐。原因恐怕就在于批评稿难写,不少记者避而远之吧! 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作为党的报纸,无疑要以激励、歌颂为主,但是,对于一些不良的现象,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17.
批评报道要写,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批评报道写好,这是记者的写作艺术。但批评报道不仅采访难而且写稿难,弄不好还会“吃官司”。因此,许多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大都不愿涉足这个方面的报道。今年4月,《湖北日报》特意推出了两组批评报道,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被报社内外称之为“成功的舆论监督”。现在回想起来深深体会到,舆论监督的成功在于成功的策划。  相似文献   

18.
2001年7月31日,人民网发布《广西南丹矿区事故扑朔迷离》及随后连续深入的报道,揭开了死亡80余人但被隐瞒近半个月之久的南丹矿难的盖子……批评报道、网友来信和以评论针砭时弊,形成合力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的网站,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职能很自然地从纸媒向网络媒体延伸,人民日报编采人员在向报纸提供批评报道的同时也向人民网提供,甚至专门向人民网提供;网民向人民日报的网站反映他们的困难、问题,希望人民网像人民日报一样为他们伸张正义,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与问题。这是人民网开展网上舆论监督的两大原动力。概括起来,人民…  相似文献   

19.
林国敏  蒋敏 《视听界》2001,(4):54-55
丹阳广播电视台《百姓视点》栏目自1999年10月1日开播以来,向特色化、品牌化迈出一大步。《百姓视点》是《丹阳报道》的子栏目,它针对《丹阳报道》中一系列简讯难以满足群众知情权的现实,努力充实信息量,有批评、有问题、有讨论,丰富整个《丹阳报道》的内容。如《灰锁贞观山》这条消息,在《丹阳报道》中以简讯的形式只是反映了谏壁电厂在丹阳市埤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3月10日八版《闻者足戒》栏,刊登的《霸道的科委副主任》一文,虽未指名道姓,但情节十分具体,一眼便知是真人真事。这种不点名的点名批评,实是在报纸上公开批评不正之风的一种有效形式。果然,人民日报在4月10日《来信》栏刊出的国家科委办公厅对该文的答复《批评以后》,表明这一批评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