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不可译现象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不可译现象与可译现象是翻译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一对现象,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可译现象是一般,不可译现象是个别。相对于可译现象,不可译现象占的比例虽然较小,但并不罕见,甚至在某些文体中还大量存在,比如在绕口令、格律诗以及一些修辞格中。语言的物质形态特征与语言的美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译现象产生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论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词汇空缺、指称词语义文化冲突和语用意义冲突等方面.可译与不可译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栽体,语言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各民族的语言在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存在着一些不可译因素.语言文化的不可译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上.本文主要探讨语言文化的三种不可译因素:藏词,回文,析字.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然而由于历史、民族、风俗、地理位置等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也造成了不同语言间的交流障碍.反映在翻译过程中,就产生了文化的不可译现象.陕西方言是汉语的变体之一,承栽着陕西省区域内的特色文化,因而它也存在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5.
焦杰 《海外英语》2013,(2X):114-115
该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探究了可译性及其不可译性,并分析研究了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化的重要策略。可译与不可译是翻译界矛盾对立的统一,这种矛盾源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语言好文化的差异,不可译是客观存在的,并阐述了不可译产生的原因及种类。  相似文献   

6.
以喜剧小品为代表的赵本山表演艺术即赵本山小品在国内赢得了大众的追捧与偏爱,而其在国外的演出却遭遇冷落与抨击.本文从此现象出发,在简单分析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两种互为矛盾的译界观点,以及彼此所依赖的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在赵本山小品语言运用这一层面,对赵本山幽默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胡敏 《文教资料》2009,(27):46-47
本文从英汉语言的差异这一角度来探讨互译中的不可译,通过对语音、语言结构和语叉的对比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即可译是翻译理论的基础,认同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现象.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同时存在的,译者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  相似文献   

8.
卜巧玲 《考试周刊》2010,(42):32-33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9.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英汉习语存有相似性的同时亦有差异,于是在英汉习语互译中产生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语言的意念功能决定了习语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习语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则使习语产生绝对不可译性。了解英汉习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英汉习语,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不可译性问题历来是人们探讨的热点,与语言不可译性相比,文化不可译具有相对性。通过分析文化不可译的成因,指出文化不可译存在相对性。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目前存在的不可译现象终究会成为可译的。  相似文献   

11.
可译与不可译性问题向来为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语言中确实存在有不可译者,尤其是在原语中某些独特的语言形式中,诸如字谜、双关、歇后语、回文等。但是不可译是可以经过变通而转化为可译的.此时不可译者,彼时或许可译。  相似文献   

12.
英汉翻译的不可译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翻译是否可能,什么是不可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无论如何,翻译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些具体的无法翻译的语言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现象也有绝对不可译与相对不可译之别.  相似文献   

13.
在认真分析英汉对译中因语言结构不同所导致的几种不可译现象,包括词汇空缺、成语典故、拆字、镶字、回文、双关语以及语音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导致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因素,指出译者只有深层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明确翻译的目的,努力化解、缩小不可译现象,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腚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译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受世界可知论的哲学观影响, 大部分译者在把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和前提时, 往往不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不可译现象, 认为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 同时引入“可译度”的概念, 以提高译者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麻欣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70+172-170,172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构成、文化、语法以及思维方式等层面存在着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不可译的现象,汉译英准确与否直接会影响到信息传达的效果.本文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层面简述了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探讨了如何对不可译的词句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6.
张臻 《考试周刊》2007,8(24):58-60
简单的从语义三角理论分析,每两种语言之间似乎无不可译。然而在英翻汉实践中,翻译的不可译现象却层出不穷,有语言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可译与不可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相对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伴随了整个语言翻译发展的历史。本文在对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了语言的可译、不可译、有限可译之间的转化和互补,揭示了语言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并促使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19.
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被关注的理论话题,而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更是其中焦点.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双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实例探讨英汉互译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它实质上也是思维模式的转化,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思维模式对语言转换的阻力很大,使得汉语美感难以忠实地再现到译文中,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译,汉语美感偶可挽留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本文主要以《牡丹亭》英译本为例,从中西思维模式的视角来来探讨汉语语言美感在英译过程中的磨蚀和保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