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鲁迅的弃医从文,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地在个人心态中折射着传统文化的光辉。五四时期是个大变革时代。时代潮流将鲁迅推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作为思想先行者,鲁迅开始重新审视几千几来的传统文明。传统文化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敦促鲁迅举起启蒙的大旗。对传统文化在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和它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即对国民性弱点的反省与批判,当首推鲁迅。鲁迅在自己的小说中,自觉地表达了这种意向。沈从文与鲁迅小说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所指就有很大不同。传统文化对沈从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世俗民风的浸染与湘土人情的渗透,他在小说中构建的是一个感性自足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反映着他现代的民族的文化视野,其出发点在改革他面对的文化和人生的痼疾,推动中国文化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着他的“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当时召唤“精神界之战士”出现,包含着对传统的现代性和启蒙现代理性的批判。研讨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还原鲁迅的精神如果说,“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是在追求对鲁迅的认识价值,那么,我所说的要对鲁迅的人格和精神做出概括,则是在追求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寻求对鲁迅的理解,找寻“鲁迅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在于对鲁迅的人格和精神做出概括。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对父亲的认识。首先是立人为本的思想。“立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实际上,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推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工作上去了。国族遭受凌辱的历史困境使鲁迅十分痛心,激发了他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精神麻木…  相似文献   

6.
鲁迅童年就深受中国传统侠文化的影响,并且有对"侠"的自觉模仿。正是这种尚"侠"的精神,后来在鲁迅思想中发展为对改造国民性的一种自觉思考。鲁迅的一生,不论是文学写作,还是社会活动,都在用他的生命诠释着侠客精神。  相似文献   

7.
朱献贞 《现代语文》2005,(11):40-41
就像所有的历史现象一样,鲁迅及其思想在被广泛地诉说和祛蔽的同时,或因历史的或因现实的缘故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制造着新的遮蔽,即使是一些虔诚的鲁迅研究者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有人穿越重重的历史积尘,不断地重新走近鲁迅,寻找历史的真实,打捞鲁迅的真思想和真精神。李新宇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人,《鲁迅的选择》(李新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选择》)就是他探寻打捞鲁迅思想精神的文字呈示,也是他自己思想立场和学术方法的一次精彩展现。《选择》一书由“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人学思想”、“启蒙之路”和“鲁迅与他的论…  相似文献   

8.
1907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河南》杂志连续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5篇论文,第一次系统地向世人昭示了他求索“改造国民精神”以“昌大宗邦”之道的致思宗趣.文章认为上述5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趣相融、理致一贯、以人的“个性自由”为精神主脉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构成鲁迅独特的历史文化观和人生价值观,表达了鲁迅对既关乎全民族每一个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也关联着整个民族存亡之道的现实而终极、终极而现实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过渡时代的作家 ,同时受到民族、西方、现实等文化的影响 ,因而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西方文化给鲁迅的文化心理所带来的变化 ,也应看到民族传统文化在鲁迅心理上的积淀。鲁迅在面对自己、时代和文艺时所采取的务实态度 ,就体现着儒家传统中的尚用思想。鲁迅在五四时期对待儒家传统问题上的激进表现 ,实际上只是为了实现某种并不激进的历史目的的务实选择 ;鲁迅在许多问题上都不肯调和 ,与儒家的“好善而恶恶 ,是是而非非”的“中道”思想关系极大 ;鲁迅在文艺上强调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但这种统一又是认为文艺的历史功能应该在审美的构架中来实现。在文艺自身的这两种因素中 ,历史功能是重心 ,审美价值是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起源于西周时期“中罚”的法律观,儒家学派将它由“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并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步演进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研究“中”是因为传统文化决定着法律思想的公平观、正义观、价值观,法律思想也总是通过各种概念、命题和原理,最终归复到文化准则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看客”观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是鲁迅沉痛的人生体验;对中国民众的清醒认识;对封建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积习的不懈批判;以及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时代社会革命发展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鲁迅“看客”观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众认识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仁”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所追求的文化理想,也是孔子对“三代”的一种历史的反思。这当中既承载着孔子对孜孜以求的“黄金时代”的理想诉求,也体现着儒家创始人对“三代”精神的历史的自觉。特别在对“三代”的反思、回归和超越中,体现了孔子深刻的历史感和儒家人世的厚重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文学史发展和寻绎鲁迅的思想文化个性来说,鲁迅是真正的小说家,或者说是现代文学在近代萌芽以来真正相信文学的纯粹性的小说家,而且是以相当的勇气选择了这样的学术理路和人生追求,并且贯注了他历史文化批判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思想。鲁迅梦想着“摩罗诗力”的反抗权威和专制,“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鲁迅建构个性文化启蒙大厦时具有复杂的传统文化意识。一方面,鲁迅坚守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于儒、道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进行了激烈批评;另一方面,鲁迅从建构个性文化这一崭新的文化类型出发,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批评性审视中,又自然含有一种创造性的借鉴与保留。并且指出,在儒、道、释这三大传统主流文化中,鲁迅对于佛教情有独钟,主要是受到近代佛学复兴思潮的影响所致,与他早期思想中的个性主义、精神至上观念也是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的“原罪”观主要是来自于犹太文化传统。犹太教的“原罪”论与基督教的不同,体现了两个宗教信仰体系之间的差异。卡夫卡主要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犹太化的情感心理结构。对于人的本质、人的历史和世界图像的理解,两个宗教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卡夫卡对于自身的犹太文化底蕴的自觉有一个逐渐明晰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课文悟读鲁迅先生是世界上最具有叛逆精神的斗士之一。他的叛逆行为也许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偏颇,例如中学生所熟悉的他对中医的态度和对进化论的理解,但他深刻的见解与透彻的剖析是许多人无可相较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历史、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上。在本文中,他用精辟的语言,把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形象而准确地概括为两样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正是他独到的发现,虽然有它偏激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性、揭露的彻底性。鲁迅先生对历史的理解来源于他骨髓深处的反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近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下,鲁迅是一位具有独特生态敏感意识的文学家。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与译作《爱罗先珂童话集》均为生态与文化批判的双重隐喻文本,它们集中体现了鲁迅的自然生态思想及艺术构思体式。鲁迅的生态观主要体现为:"适性任情"的野性生命观、"优丽美好"的生命情感观、"和谐圆满"的生态整体观。鲁迅的生态乌托邦精神中有一种对自然之魅的梦幻寻求,他希望"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关系能再度成为国人的情感依托与信念资源。  相似文献   

20.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中国危亡而提出的观点,它成为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其基点在于中国传统的“立心”思想和西方尼采等人以个体为本位的现代主义思想。重点在于个体内心的建设和人格精神的构建,即通过“立人”达到“立国”这一目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当时中国现状,借鉴于西方新兴思潮,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