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迁移理论认为母语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既有干扰作用,又有帮助作用。但是,谈及“母语迁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干扰作用,而帮助作用却很少提到。其实,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现象也是不可忽略的。本文以中国人日语初学者为中心,以初级日语教材为对象,分析中日词汇学习中的母语正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2.
邵小丽 《内江科技》2009,30(1):68-68
由于日语量词和汉语量词标记基本相同,但用法,意思和独立性不尽相同,所以这往往使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很棘手,通过量词在俳句与唐诗中的诸多方面的考察与比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日两国文学的关系是:山川异域,血脉相连。  相似文献   

3.
汉语与日语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汉字,汉语词有很多相同或相近。我们的学生(大学生)的年龄大多数为18,19岁的成年人,有着一定的母语语文基础和其他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分析判断能力。以这样的人为对象教授日语,显然有别于同样条件下的汉字文化圈以外的人学日语,当然更要区别于日本本国人从小学习国语。换言之,中国人学日语有优势,也有劣势。笔者认为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成年人学习外语的优势,取长补短才是我们应该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某种程度上汉语和日语是同文的语言,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可以较容易学习日语,但常常受母语干扰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日语,既有"同文的便利"又有"同文的诅咒",尽可能摆脱"诅咒"是日语学习者的目标之一。为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日语,以汉语的"意外"和日语的「意外」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书面语均衡语料库各抽取500个例句,以例句为基础,从词性、意义、句法功能、搭配关系、感情色彩方面考察其异同。  相似文献   

5.
赵娟利 《科教文汇》2009,(31):267-267
现代日语中的汉字字形与我国现在通用的汉字字形,虽然多数是相同的,但是词义上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义,有的或是日语汉字意义广或是汉语汉字意义广,还有的是需将前后一掉个才能得到相同意义。因此我们在学习、使用日语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切不可望文生义。误解词义。这里笔者想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探索和经验与同行们做一些交流,也希望对日语初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得重要因素之一.它会在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用等层面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本文通过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的对比,探讨汉语在中国学生学习日语过程中在语音,句法及词汇等方面的典型的负迁移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曾齐修 《科教文汇》2007,(10S):200-20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得重要因素之一。它会在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用等层面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本文通过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的对比,探讨汉语在中国学生学习日语过程中在语音,句法及词汇等方面的典型的负迁移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被动的表达是汉日语中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初学者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往往容易产生误用。本文重点从日汉被动句的语言形式上,即被动句的形式特点、被动句的谓语动词、被动句的施动者三方面进行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日汉被动句的对应关系,研究将其异同点如何应用于教授法来指导以汉语为母语的初级日语学习者。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可能表达"的教学,一般会与动词的自他特征相联系,让学生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但自他特征局限于形式,而且对于非日语母语者来说,自他性质有时很难准确判断,仅以此作为可能表达的使用规则来导入,并不十分可行。本文使用学习者作文语料库,证实了汉语母语者在日语可能表达的实际使用中,主要问题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视点差异导致的。在教学中,应将看待事件的视点分为"人"和"物",再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更有利于从根本的认知方式上来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0.
刘倩卿 《科教文汇》2020,(4):181-183
日语中“可能表达”的教学,一般会与动词的自他特征相联系,让学生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但自他特征局限于形式,而且对于非日语母语者来说,自他性质有时很难准确判断,仅以此作为可能表达的使用规则来导入,并不十分可行。本文使用学习者作文语料库,证实了汉语母语者在日语可能表达的实际使用中,主要问题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视点差异导致的。在教学中,应将看待事件的视点分为“人”和“物”,再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更有利于从根本的认知方式上来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1.
量词短语是现代汉语表示事物数量情况时常用的短语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短语形式和量词短语的表面形式相同,而处于量词位置上的词语却不是后面名词的计量单位.文章主要依照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讨论了这种特殊的量词式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张国娟 《科教文汇》2009,(11):249-249
学习任何外语,母语都起一定的负面作用,其负作用的表现有语音方面的,有语法结构方面的,还有语言习惯方面的。中国人学日语,我们的母语——汉语也对学习日语有负面作用,但是与学习其他语种不同,汉语对学日语的负面作用,不仅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即语音方面、语法结构方面、语言习惯方面之外,还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中日同形词的误用上,我们中国人在理解日语汉字字义方面比较容易,但在使用方面往往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辨析日语中的汉字同形、异音、异义词,使学习者能够准确地使用这些词汇,避免误用,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13.
在日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我们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出现了用汉语思维去理解日语表达的现象,所以有一些用法相似的表达就会在日语学习中困扰我们。其中关于目的的几种表达方法的区分使用就是一个我们容易混淆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此我们将从它们前面的接续以及前后句的关系上去研究理解。准确的掌握目的的表达法的区分使用对于教师顺利的传授日语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李欣 《科教文汇》2007,(10X):199-199
量词短语是现代汉语表示事物数量情况时常用的短语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短语形式和量词短语的表面形式相同,而处于量词位置上的词语却不是后面名词的计量单位。文章主要依照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讨论了这种特殊的量词式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中,常感到格助词用法比较多,而且容易混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格助词"に"的用法进行了调查,并对误用和混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受母语影响和与格助词"で"易产生混用是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娟  黄智 《内江科技》2011,32(8):79-79,23
本文在分析语言误区的原因基础上,总结母语和英语对于学生学习日语的负迁移影响,并初步探讨教学中更好的利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排除母语和英语的干扰,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多语言的利用能力,帮助日语专业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二外日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日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对学生使用日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其熟练运用已记住的语言材料,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而且还要求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此外,利用母语学习日语是可取的。日、汉语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语法方面品词的概念也有些是一致的;句子的结构也有相通之处。学生已掌握的汉语和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日语相应的言语技能,促进汉语和英语在日语习得中的语用迁移;但同时也要克服汉语的干扰作用,消除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8.
刘犀灵  刘俊霞 《科教文汇》2011,(10):144-145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发音、词汇、表记、语法等各个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母语的干扰。本文主要从发音方面探讨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所受到汉语发音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德旺 《科教文汇》2012,(32):150-151
学生在日语学习时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语的影响,很多日语句子的误用都是因为受到了母语的影响.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日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较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别,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所在,提出一些减少误用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日语写作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王淑芳 《内江科技》2007,28(5):46-46,23
人称代词在现代日语中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在日常生活中它的使用率却比汉语低。本文对人称代词在汉日双语中的作用、表达差异、翻译对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