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是高校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强化体育思政的育人效果保驾护航。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系统探讨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过程凸显的核心问题及模式构建路径。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配置过程存在发掘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协调、共享路径不通及共创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时,需要立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要求,聚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与特点,深入发掘体育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内涵要素,持续创新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机制,对机制运行质量、育人实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督测评估,同时探索有效的支撑保障方式,进而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练。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大背景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从理论层面梳理出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时代价值,从问题层面指出现实困境,从实践层面提出实施路径。研究认为: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具有历史、文化、教育、健康、强国等方面价值。存在教学双边红色体育意识淡泊、红色体育文化教学地域限制、红色体育文化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缺乏红色体育元素等现实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可行路径:增强“主导+主体”教学双边意识、推行“有形+无形”智慧教学方法、实施“育体+育人”双育教学模式、丰富“项目+创新”学科教学内容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将其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深刻性、动态性、系统性、创新性等基本原则。采用多元灌输式、案例延展式、有机融入式、交互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等育人资源的有机融入。通过锻造党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全面领导“主心骨”、构建体育特色“大思政课”、打造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主力军”、打通体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等路径,有效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为高校体育课程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体育文化当中的重要构成,彰显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等,对健康人格的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校民族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把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媒介,在课程开展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挖掘所蕴含的思政要素,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不断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推动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载体。体育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2]。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定向运动“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人文、智育、德育等课程学习发展优势,对高校定向运动“课程思政”功能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定向运动“课程思政”元素开发的对策,旨在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张楠  吴勇  刘振卿 《新体育》2022,(6):73-75
学校体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资源和功能,激发体育本身的思政价值和功能,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通过研究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与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为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7.
陈立春 《体育科技》2023,(4):114-116
电影《夺冠》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排,讲述了中国故事和集体记忆;以真人原型为基础,找寻国家、集体和个体的精神轨迹,挖掘“女排精神”“体育精神”的价值所求,为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探索提供了思路。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基本内涵的探析,认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坚守体育课堂,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价值导向,以体育知识、技术等为载体不断挖掘体育课程思政重要内容资源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协同效应,聚焦体育项目教育、行业育人,深化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程,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之举。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借由中观取向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存在认同感较差、行动力不足、协同性欠缺、制度化薄弱等问题,致使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地,建设实效未能充分显现。研究认为:应采取积极的转译策略,把握好问题识别、利益赋予、有效征召、充分动员4个环节,通过发挥高校在行动者网络同盟中的核心行动者作用,加快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研制工作,将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能力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国家—地方—校际”三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等途径,有效调动和激发各方行动者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增强异质行动者之间的协同性与联动性,助力形成稳固的体育课程思政行动者联盟,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敏 《武当》2023,(10):70-72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思政内容深度融合,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去,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整个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本人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为例对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首先回顾“课程思政”的背景、“课程思政”理念的产生、课程思政的发展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国内外研究基本概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研究,包括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结合武术专业的特点,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在实践操作中积极探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纾解路径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以及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指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存在制度保障尚未健全、基本理念定位不准、教学目标设置模糊、教学资源整合不够、过程性评价缺失等方面问题。研究提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文化润人,深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文化;坚守体育本色,明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把握主导力量,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关注育人过程,做实做常体育教学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学校各项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同向同行、共同促进的抓手之一。身心健康素质的培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该文以“课程思政”为背景,基于“课程思政”对体育课堂教学意义,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通过该研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具体途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长期而系统地进行。以网球文化构建网球课程教学目标;将“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融入网球课程教学内容中。在高校网球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体能,在高校教育中全面发挥网球教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3.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高”院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双高”院校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双高”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要利用学校各种资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育,从而使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体育课程作为“双高”院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双高”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要想在“双高”院校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就要在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传播思政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思政要求、在教学评价上定好思政标准。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在深度挖掘和精准凝练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及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运用文献资料、辩证分析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全媒体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具象流变的育人话语、立体多维的内容传播模式、科技加持的育人方式、多方联动的育人主体等时代特征。针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造成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成熟、育人内容传播碎片化、全媒体支撑要素不健全、体育教师媒介思政素养不足等推行阻碍,从顶层设计、理念更新、资源整合、科技加持、能力提升5个方面勾画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蓝图,完善“全媒体+”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育人内容体系,深化全媒体技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度,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思政媒介素养等创新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亚设  庞建戎 《武当》2023,(8):58-60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和重要场所,在推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群体,其人才培养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对学生在理论知识上进行教学,立德树人也同样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时代的变革在对我国教育领域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课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矛盾的涌现都对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至关重要。体育作为“五育并举”中的一部分,对于思政教育也具有独特作用,其中思政教育在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课程中的渗透成为思政教育思路创新的重要途径。由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以跆拳道精神为背景,对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体教融合战略赋予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新的内涵与历史使命。高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关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高校体教融合的新理念与新内涵。在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策略:基于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消除体教两部门之间的体制和思想壁垒;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引导下开展高校体育工作;构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机制,准确定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位一体”目标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以体育人”的期待,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要将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相结合,突出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育人效果。并以此提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构建的内容和实施策略,旨在为高校体育落实“四位一体”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周昂 《中华武术》2022,(3):18-20
体育课程思政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将实践技能性课程与思想教育贯穿于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一文,旨在发挥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所有高等院校、所有教师群体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鉴于此,本文就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构的同向性与实践路径进行有益探讨,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进而提升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复活了“思政元素”,打破了三维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中学体育课堂思政教育以及打造红色铸魂精品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着力挖掘中学体育课堂思政元素,映射育人价值;分析数字化驱动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思考数字化赋能思政元素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融合路径。期望能构建出三全育人并举思政教学新模式,打造出系统集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政育人环境、协同高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让更多主体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共同提高;建设方向是保证学生在体育课程习得的体育素养的同时能够习得道德素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就是在体育课程中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的教育目标。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基于体验式项目活动的协同育人模式,从顶层设计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