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数字媒介作为当代技术发展所催发的客观的新生事物,从物质技术和思维两个面向制约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数字媒介拓宽了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边界,延伸了实践与认识的耦合关系,但算法工具理性的异化和人工智能主体性的缺失仍在制约人类认识水平的进步。文章旨在重新认识数字媒介应正视人与数字媒介的区别,明确数字媒介的工具属性和定位,了解算法技术的风险与威胁,纠正对人工智能的偏信与盲从,实现人与数字媒介共生。  相似文献   

3.
刘嫱 《青年记者》2022,(21):43-45
由数字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正在人与人、人与媒介、媒介与社会之间逐渐暴露,“主体性的黄昏”已然到来。为此,须把握数字技术的伦理尺度,明确数字社会的伦理秩序,防止本末倒置的异化形态出现,有的放矢地进行主体性重塑。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及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加速,人的异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在对数字劳工的范畴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背景的延伸后,本文试图在推动社会媒介化与人的异化过程中建构资本-技术协作体的基本框架,并指出时空和价值占有成为数字资本和数字媒介引导人们进行过度劳动的主要剥削手段。数字劳工难以复返田园牧歌的时代后,在话语、技术、制度方面采取的回击行动收效甚微,数字生态建设仍需国家、法律和技术合力进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介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功能愈加人性化与多样化,人类沉浸在自身创设的媒介环境中,被新的媒介技术裹挟着、异化着却不自知。因而我们需承认新媒体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人类的异化现象也逐渐成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危害,不断侵蚀着人类的独立性与理性。本文在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现象的特点、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其出现的深层原因,并由此提出了几点减轻人的异化的对策,从而使人类实现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回归主人翁地位,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9,(9):51-6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诸多媒介与艺术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迁,尤其是网络文学,不仅与传统文学在内容和题材上显示出极大的不同,而且连它背后的创作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后现代的情动劳动(Affective labor)成为了当今数字新媒体创作的典型特征,也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研究议题。但是,相关的问题也带来诸多意见相左的声音,这种数字媒介与后现代的劳动方式所带来的,究竟是人的进一步异化还是新的主体性生产?本研究就着这一问题,辨析与梳理了情动劳动的理论意义,深入到典型案例《临高启明》中进行实证,通过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等质性研究方法,对该问题提供了一手的资料,以及具体的分析与论证。数字新媒体语境之下的这种情动劳动不仅使旧有的媒介型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带来了人的自我增值(self-valorization)。它恰恰是反抗异化的自主性生产,为社会与文化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与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走向现实,数字媒介逐渐成为人类意识和生存经验中不可取代的部分。在当前工具理性长足发展而价值理性空场的情形下,具身传播中的“休谟问题”尤为凸显,针对技术内化于身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格局的改观以及人机“双重异化”问题,我们需要从价值理性、关系思维出发对智能发展进行契合“绝对命令”的伦理设计,深刻剖析人、技术及其共生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常江 《当代传播》2024,(1):39-44
本文基于技术文化共生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媒体生态做出批判性考察。研究认为,当下的数字媒体生态在三重悖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有序的“非人化”演进,其弥散网络、可计算性和自动化技术构型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文化多元和信息民主,反而导致了控制的专门化、区隔的精细化和消极精神的常态化等异化后果。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两个方面对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及其社会效应作出总体评估:一方面,数字媒体生态异化的本质是缺少人文精神制衡的科技乌托邦主义诱发的技术失控所产生的文化风险,这种意识形态在当下具有广泛合法性和超本地性;另一方面,上述异化状况的解决之道存在于内化并改造了主导性数字媒介逻辑的专业性实践之中,这些实践的行动者应在其与数字媒体生态的互动之中张扬人的主体性,并致力于构建公共价值取向的信息文明。  相似文献   

9.
金晶  范炜烽 《青年记者》2021,(24):47-49
随着数字媒介的蓬勃发展,基层治理工作也在加速数字化。但现实中,数字媒介嵌入的美好前景因其虚拟化、应用多、重痕迹等特征导致基层陷入技术异化的困境。基于此,本文从制度、组织、技术、行为四个层面进行“异化”成因剖析,以期为发挥数字媒介最大效用、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研究思路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统宇 《青年记者》2022,(23):46-49
本文基于异化理论,分析数字劳动成果对人本身的异化现象,分析其表现形式及内在关联等,试图揭示深层原因,并基于软系统方法论提出对策以减轻数字劳动成果对人的异化程度,从而使人类实现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回归主人翁地位,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卫池 《东南传播》2021,(7):109-112
在媒介化生存的当下,人在相当程度上陷入对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的狂热依赖,形成了复杂的线上社会关系场域."SH名媛"事件是当下社会社交展演与群体伪饰现象的集中呈现.社交展演的泛化与人设营销、身份建构密切相关.媒介作为社会结构性权力建构关系秩序、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物化、人与物的关系强化是话语空间集体粉饰的深层次原因.媒介仪式与符号消费使用户自我呈现逐渐走向异化,导致情感型数字劳动和人的主体性消解等问题.对这种"畸形表达"与"视觉欺骗"景观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反思,是规避被技术俘虏的风险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信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劳动向数字化转型,新的劳动语境下生产与消费实践统一于劳动主体并使其冠以新的产消者身份进行各类实践。本文在数字化的这一背景下重新思考劳动议题,并引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产消者劳动所引发的解读争议进行阐述:一方面从商品化、空间化以及结构化的理论参数出发将数字劳动视作一种新的异化劳动,另一方面指出数字劳动背后实现人之自由发展的可能。最后研究得出争议的核心在于是否认同数字劳动的生产性意义,并指出当下数字劳动正在经历异化与回归的并行。  相似文献   

13.
从达拉斯·斯迈思的"受众商品论"到互联网产业中的"数字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为我们批判地理解受众劳动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剥削语境下的受众劳动研究忽视了对劳动者主观体验的考察,本文通过对字幕组、哔哩哔哩UP主和豆瓣小组等网络群体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关注数字劳工的主体性构建过程,从文化研究学派的视角对数字劳动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11年7月爆发的《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西方传媒与社会的扭曲关系。本文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着重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来分析媒介受众的"劳动"及其后果。研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之所以获得市场权力和政治权力,其根源在于受众的异化"劳动"。劳动之所以"异化"是因为受众通过劳动赋予了媒介权力,反过来又侵犯公众个人权利和社会民主机体力量。在大多数媒体将市场作为发展之唯一逻辑的背景下,要改变这种现状,公众应该学会通过自身的市场选择,将那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剔除出市场。  相似文献   

15.
李晗  郭小安 《新闻界》2023,(3):51-66
本文从游戏陪练的视角出发,分别展现陪练在情绪劳动和情感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实践,并结合实证材料分析劳动者的主观体验与劳动控制的关系,以展现劳动控制方式发生的变化。通过对游戏陪练的深度访谈,本文发现在情绪劳动中,游戏陪练依旧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情绪耗竭,并且深层表演更深地嵌入日常生活中。不过,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游戏陪练能够主动进行审美劳动、经营顾客,深度掌握劳动过程并降低劳动强度,同时借助游戏内容和社交产生的游戏体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者的情感消费需求,游戏陪练在情感劳动过程中扮演“产消合一者”的角色,劳动者借助消费情感资源完成情感补偿,得以持续性地劳动。尽管游戏陪练获取了一定的主体性,甚至出现“去异化”的趋势,但资本借助情感资源的商品化、去劳动关系化、平台技术霸权等策略,用更隐秘的控制逻辑加强对劳动者情感资源的开发,二者共同构成劳动者情感资源消耗与补充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王妍璐 《东南传播》2022,(2):120-123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互联网媒介消费文化中存在着价值疏离和价值拒斥的特征,笔者称之为互联网媒介消费文化的“价值缺陷”。这一价值缺陷使得人们在媒介消费中缺乏一定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产生出主体性的“异化”“削弱”以及“被让渡”等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唤醒和重构人在媒介消费中的主体性,加强主流的社会文化景观建构,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从而弥合互联网媒介消费中存在的价值缺陷。  相似文献   

17.
李瑞卿 《传媒》2024,(6):91-93
“数字劳动”在媒介技术的升级过程中成为学界的热议话题,智媒时代的来临也使得“数字劳动”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文章梳理了“数字劳动”的发展历程及内涵形式,同时分析了智媒时代“数字劳动”中隐藏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大众的反“数字劳动”意识、强化数字治理保障合法权益、落实相关企业及平台的责任、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等策略,以期为我国数字经济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应对“数字劳动”危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革命和网络化个人主义浪潮下,媒介信息、内容、价值和观点的复杂多变性和非透明性让传统的媒介素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战和削弱。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要求媒介用户实现从扁平化、无否定的"单向度"到会思考、敢质疑、勇批判的"多维度"的蜕变,也就是数字化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形成。这种"多维度"主要体现在媒介认知、媒介参与、媒介再现等多方面。笔者认为,推动受众从单一性的否定到差异化认同的转变、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和主体性建构、强调媒介赋权和社会化参与,是形成数字时代具有多维度的批判性媒介素养的个性化"媒介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于网约车司机等数字劳动群体的研究,大多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背景下探讨该群体如何面对资本垄断和算法监控的劳动困境,沿着劳动异化和剥削等路径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将网约车平台和网约车司机放置于后勤媒介这一理论框架中,从物质性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深度访谈法和App漫游法,重点探讨网约车平台如何通过技术串联起各种平台之“物”,而数字平台中的技术人工物、作为后勤媒介的网约车平台以及作为劳动者的网约车司机之间又是如何展开多元、动态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彭前卫 《图书馆论坛》2006,26(4):8-11,7
主体性视角下的网络空间关系是主体虚拟实践所构建的,虚构性是其本质特征。在从现实到虚拟转换过程中,主体的非理性冲破了理性的束缚,主导了主体的行为,造成了网络信息活动的失范。从主体性角度来看,防范网络信息活动失范,应从增加制度供给和强化主体理性着手,通过引导主体在网络实践过程中培养其网络理性,以人的理性规范和引导非理性因素以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