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早在20世纪末就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探索。她从妇女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角度,考察妇女的创作,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寻找女性的话语,在作品中重新塑造妇女形象,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本文采用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从《一间自己的房间》来探讨伍尔夫对女性话语方式建构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莉莲的故事》是澳大利亚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凯特·格雷维尔的代表作之一。根据伊利格瑞的女性写作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男权话语和女性话语及其对抗,揭示了父权体制下的家庭生活和女性的压抑心理以及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觉醒,创造性地表达了自我之声和瓦解父权统治的反叛行为。  相似文献   

3.
话语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质化研究方法,文章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一些"女性"话语进行初步分析,描述了"女性"话语的特点,并批判了基于这些"女性"话语而建构的传统女性观。"女性"话语的分析可以促进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并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女性话语是以男性意识为模式与规范,还是“以性意识为规范”?为了还“女性”话旆的本真面貌,中国女作家通过她们笔下女性形象的建构,希望建构出真正的与男性话语平等存在的“女性话语”。但是在建构女性话语的过程中。女作家们的努力地展现了女性话语建构的迷惘。男权意识规范女性话语势力的强大,是赞成女性话语建构迷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早在20世纪末就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探索。她从妇女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角度,考察妇女的创作,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寻找女性的话语,在作品中重新塑造妇女形象,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本文采用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从《一间自己的房间》来探讨伍尔夫对女性话语方式建构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女性话语是女性文学的本质属性,将最终决定女性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只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把女性话语和女权运动纠缠起来,在政治的层面上来分析女性文学,而不是真正地回到文本中去,揭示出女性文学的本质。论文试图通过“时间”、“意象”和“成长”等几个大框架来具体阐述女性话语的这一属性。  相似文献   

7.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女性主义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它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伍尔芙以女性的、不确定的“我”作为话语主体,以虚构、隐喻等文学性的话语方式来建立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使其开创性理论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勃兴之源。  相似文献   

8.
形象一直以来是哲学、社会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经典话题,但相关研究往往采用宏观视角。受社会建构论思潮的影响,形象研究迎来了“话语转向”,形象建构与传播开始引发话语分析、语用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基于话语分析或会话分析探讨形象建构问题,但这些研究因缺乏合适的分析框架而总体显得片面、主观。为此,本研究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以形象的话语建构观为理论导向,尝试对形象建构的内涵、类型和话语实践方式作系统考察,以期能够为未来的形象研究提出一个可操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紫颜色》对女性主体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她提出了“妇女主义”理论,重视文学创作中黑人女性话语,体现了黑人妇女寻求自我个性与在逆境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主题,指出了黑人女性只有建立具有女性特质的语言,在相互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声音,才能颠覆父权话语,发现新的自我,重建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10.
理性批判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话语是理性批判得以展开的场域,而话语真实是开展理性批判的必要前提。审视当前的教育之“说”,依然存在话语失真的现象,表现为教育学话语的范式化、教育学话语的意识形态化和为批判而批判。回归教育学话语的真实,就是要坚持话语的问题导向、坚持对话与交流的话语秩序、坚持话语的理智诚实和真理标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心理分析小说的大师,施蛰存的小说理论建立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以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形成了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历史小说观及都市文学观。此外,其小说理论标攀自由与创新之旗帜,坚持自由主义文学观,并对小说的文体形式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对汪曾祺研究中进展不够深入的散创作领域进行探索研究。指出:汪曾祺抒写“凡人小事”的散是其平民意识的一种理性张扬;梳理昆明情结构成汪曾祺散创作的大量字;在其“滋润”散观主导下选择的“闲话”话语方式实现了当代读的“化休闲”愿望。入妙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是汪曾祺散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黄庭坚诗学的核心观点,在中国文论史上影响深远。本文在辨析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揭示其实质内涵,指出黄庭坚重“通”亦重“变”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为中心"的观点出发,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借助于常用的翻译技巧不断地进行"适应"和"转换",并对其中的文化缺损进行补偿,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创造出生态化的译文,以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一般把德莱塞看作是自然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忽视了其长篇小说的现代性因素。他的长篇小说大胆向启蒙现代性挑战,宣传非道德观点,鼓吹消费主义,陷入虚无主义,倒向神秘主义,从而否定了理性、科学、进步等观念;又进一步反思与批判文学自身,集中笔墨描写人的异化,向人的内心世界掘进,着力表现人非理性的一面,突出人的非英雄本质,具备了现代派文学的某些特质,体现出现代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J.希利斯.米勒在他所陆续发表的四篇文章中虽然其观点从过去认为"文学及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终结于现在"转变为"对文学的未来是有安全感的",但其论述依然没有摆脱其"媒介就是意识形态"和技术决定论这两个核心观点的规约,因此,他的推导方式本身是有问题的。而这往往正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一个地方。事实上,电子媒介的确促使文学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变,但是这和文学存亡与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文学的存在发展决定于人与文学之间的根本性关系断绝与否。  相似文献   

17.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学主张,而提出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8.
言意之辨,从先秦开始就成为我国古代哲学层面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圣人们各抒己见,"言能尽意论"、"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立象以尽意"等等言论层出不穷。人们注重的是言能否达意,而忽视"言"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局限性。随着文学的发展,"言意之辨"逐渐诗学化。文学家开始从"言"与"意"的矛盾统一关系中探究艺术想象的诗意空间,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文艺理论创作。  相似文献   

19.
浅析江淹《杂体诗三十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著名文学家,其诗歌创作重视模拟前人但又有很大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诗风。其《杂体诗三十首》选取了自汉至刘宋三十家诗人的诗体作为模拟对象,通过这种模拟创作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文学观点。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学理论总在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时相应地自我调适,21世纪前十年中国文论的发展大体包含如下三个维度:内容上,风行的文化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之同时亦引发了系列的问题及论争;方法论上,广为接受的话语分析刷新了对文学的基本认识及研究路径,催生了汲取反本质主义营养并致力于本土特色建构的文论著作;理论走势上,文学理论向理论乃至后理论演进,理论进入融合发酵与反思批判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