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伟健 《新体育》2022,(10):42-4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田径运动中“转项成才”的特点入手,对中外男子400米跑和400米栏运动员专项成绩进行对比,对二者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找出项目互通性与异同性,为提高中国男子400米栏水平提供切实有效的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400米跑与400米栏两个项目在项目属性、技术、运动员身体特征等方面均具有高度的互通性与紧密的联系性,且400米跑技术促进400米栏技术形成与发展才是实现“转项成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的选材,对确定其未来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等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速度滑冰项目的训练学特征、项目组成和技术特征以及速度滑冰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认为家族调查、体格检查、发育程度检查是实施选材的基础方法,并从年龄与发育程度、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技能基础、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提出青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指标和标准,以期为速度滑冰教练员实施科学选材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内外优秀田径速度性项群运动员多年训练的文献分析研究,发现有关田径速度性项群运动员多年训练的研究多集中于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竞技年龄和身体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尽管以往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田径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竞技年龄、运动寿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资料,但多数研究是分散的、零碎的,只是从一个项目进行研究一个或几个竞技特征,或者研究几个项目的一个竞技特征,而对一个项群运动员多年训练的一些竞技成长与状态规律的研究就很少,没有总结为一个项群的内在竞技特征规律。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出世界优秀田径速度性项群运动员多年性训练竞技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4.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12省2市1区的68个体校、体工队的跆拳道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主要结论:我国跆拳道青少年后备人才多,基础较好,17岁以下青少年是跆拳道后备人才主体;男女运动员人数不均衡,女运动员水平较高;教练员年龄趋于年轻化,结构合理;大部分地区开展了跆拳道项目;跆拳道竞技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5.
极限皮划艇激流回旋是新兴运动,探索运动项目的训练特征是提高竞技水平的基础,提高教练员对训练特征的认知水平是形成正确训练理念的前提。研究运用运动训练学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极限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教练员对训练特征的认知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绝大部分教练员对极限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技术、战术、体能和心理训练特征的认知符合项目的运动特征和竞赛特征;近4成教练员对该项目训练理念的认知不够清晰;我国极限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运动员专项化训练水平较低。建议:加强项目供能结构等的基础研究;加强该项目运动员的专项化训练程度,以尽快提高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竞技体育的发展日新月异,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也趋向年轻化,游泳项目十几岁就成为世界冠军已是多见。因此,少年儿童较早进入初中级专项训练造成了运动员年龄低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第16届广州亚运会跳跃类项目运动员年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年龄呈现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将"参与奖牌的竞争,并且女子运动员的年龄增大幅度略大于男子运动员。建议我国加强对"大龄"运动员训练理论的研究,把握项目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延长运动员最佳竞技能力时间,防止"早衰"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获得过奥运金牌的我国运动员的年龄、性别、项目分布、地域分布以及成才背景特征等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奥运冠军的年龄较合理,平均在22-24岁之间,女性年龄小于男性,不同项目冠军的年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特征;我国竞技体育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女运动员的成绩相对较好;我国优势项目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获得的奥运金牌多;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国家投入、举国体制、探索创新、刻苦敬业等是获得奥运冠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宋广林  孙健 《体育学刊》2006,13(4):128-130
对中国与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世界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年龄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在增大,尤其女子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增大更为明显;而与世界相比中国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年龄要小4~5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田径运动训练和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建议我国要加强科学训练,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相似文献   

10.
对第11届全运会田径决赛1~8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加本届比赛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发挥水平达101.09%,男女运动员的发挥基本在同一水平上,共有70.83%的运动员正常或超常发挥,29.17%的运动员失常发挥.男女前3名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明显优于4~8名,即名次愈好其竞技能力发挥水平愈高.不同亚类项群及其分组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具有鲜明的项群特征,发挥水平依大小排序为:耐力性>综合性>速度性>快速力量性;中长距离>超常距离>全能>短跨>跳跃>投掷.耐力性项群竞技能力的发挥最为稳定,快速力量性项群发挥的稳定性最差.不同年龄运动员发挥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处于最佳竞技发展稳定阶段(24~30岁)的运动员临场发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竞技健美操和竞技艺术体操两运动项目进行研究,分析两项目的项目特征及与教学训练的关系,结果表明:1)操化动作组合是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征;2)身体动作和器械动作是竞技艺术体操的项目特征;3)协调性、灵敏性和身体的控制能力是从事两运动项目的基础,两者之间是可以产生正迁移的;但在竞技艺术体操中的手臂波浪等关节依次用力的动作、上体后屈动作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掌握手臂动作制动和加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员在动作过程中一直保持直立的身体姿态是不利的,在教学训练中应该避免其产生负迁移。  相似文献   

12.
力量训练须符合专项力量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力量素质是运动员所有身体素质的基础素质。任何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只有具备了很好的力量素质,才可能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但是,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所需的专项力量素质也大相径庭,即力量素质有明显的专项特性。发展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必须遵循针对专项的力量素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优秀游泳运动员最佳竞技年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法,对现阶段国内外优秀游泳运动员最佳竞技年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最佳竞技年龄区比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保持短。我国优秀游泳动员最佳竞技年龄明显早于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世界优秀男女游泳运动员的平均最佳竞技年龄均为22岁;我国优秀男女游泳运动员的最佳竞技年龄分别为20岁和17.5岁。建议早期训练避免专项化过早;加强对运动员综合能力的培养;正视并且重视比赛和训练中运动成绩的短暂停滞。  相似文献   

14.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实施训练的重要环节。结合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当今跳马项目发展特征进行了再认识,分析了跳马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特征,并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了跳马运动员竞技能力5G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所获奖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伦敦奥运会,我国牢牢位于世界竞技体育的"第一集团";(2)获奖牌运动员中,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64.6%,获奖牌运动员年龄在中国代表团运动员中相对年轻;(3)"阴盛阳衰"现象依然存在,但正在向"阴阳平衡"过渡;(4)传统优势项目发挥总体正常,有喜有忧;(5)非传统优势项目成绩继续提高,"119工程"取得突破;(6)项目结构有所优化,但还需进一步改善。研究有利于理智客观地判断我国竞技体育的真正实力,寻求不足,总结经验,以期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运用深度访谈法,通过以2009年空手道世界锦标赛个人型项目季军黄少青为访谈对象进行个案研究,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功转项为空手道个人型项目运动员并获得优异成绩的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究与分析。结论认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转为空手道个人型项目运动员有很大的优势,也存在困难;通过转项后的刻苦训练成才的希望大,且成才年限较短;转项之初的心理压力要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平昌冬奥会雪车和钢架雪车的赛况及主场优势,探索雪车和钢架雪车的发展规律,力求为我国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收集整理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基本信息、平昌冬奥会赛况、获奖运动员信息及主场优势。研究发现:平昌冬奥会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获奖运动员身材高大、年龄偏高;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运动员跨界、跨项比例非常高;初学雪车和钢架雪车的年龄与运动成绩无直接联系,有丰富运动经历、运动水平较高、年龄略小(20岁以下)的其他项目运动员(田径)可转雪车和钢架雪车,且运动成绩提升速度快,通常在训练两年后,可达世界高级水平;雪车和钢架雪车训练和比赛的赛道极其稀缺,有限的赛道集中在东道主国家,这些国家的运动员较其他国家运动员有更多的时间熟悉赛道,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获胜的几率。  相似文献   

18.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竞技体育是一国体育的核心竞争力,而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中存在以下弊端: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选材方面和训练出现"时间战"、"消耗战"的情况);竞赛杠杆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推进体制的创新;建立文化素质学习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促使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建立科学化的训练模式;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竞赛体制,充分发挥竞赛杠杆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体育赛事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田径作为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其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大龄运动员壮心不已,年轻运动员人才济济,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和运动寿命正在不断打破人们的极限,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龄特征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连续而完整的过程,年龄特征始终贯彻这个全过程,竞技年龄同时是反映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当下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年龄特征,有助于提高田径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科学化,为我国教练员合理安排多年系统训练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是决定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越高,培养的运动员越优秀。教练员执教能力,是指教练员认识和把握项目运动规律,在项目选材、竞技训练、比赛及科学管理等方面所具备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本领,即执教能力是对教练员既得知识和本领的反映。但在运动训练中常常发生这类现象,许多优秀教练员难以使运动员较稳定地长期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不能使自己执教的运动项目始终获得较理想的成绩,尤其是集体项目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