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高校当前思政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它不是要取代以前通过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模式,而是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几门课,也不是一项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缺乏协同合作机制、专业课教师无法有效找到"融入点"、理工科"课程思政"更为复杂困难与"课程思政"形式化、同质化现象等问题。据此,需要从高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学生思政的自我提升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2.
高校"课程思政"工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创新高校专业课教学模式,将"隐性思政"融入到专业课教学的各方面,实现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顺利转化,最终达到"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本文以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为例,分析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讨论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实践"课程思政"的新路径,探索机械专业课程在新时代实践"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重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去,通过专业课的思政协同,与思政课形成同频共振,相互呼应,共塑新时代接班人。在工商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中,通过激发任课教师的德育思想,提升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技能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人文素养、政治素质与专业意识相融合,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开发高校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的重要举措,而专业课程教师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主体。结合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主要表现在课程思政的内容拓展、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课程思政的师生互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育路径包括:认知维度的融合与转化、教学手段的综合与尝试以及教学氛围的创设与维护,而此三者综合起来,便体现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创新过程中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提出了高校文科创新发展的要求,对专业课课程思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普适性原则的问题日益明显。通过系统学习研究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以《国际经济学》课程为例,专业课课程思政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个人精神品格导向和专业与学科素养导向三个方面构建起普适性原则,并借助"课程+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系统确保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切实效果。  相似文献   

6.
蔡静  张玲佳 《河南教育》2023,(12):86-87
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对提升专业课教学实效性、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开展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方法论的意义入手,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理念、融入内容、教学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化途径,包括转变教学理念,将立德树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是高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是教授高校学生某个领域中专业技能的课程,两者之间其实有着内在联系。文章针对车辆工程专业课“发动机原理”,从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环节、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以及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发动机原理”上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是目前全国正在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文章对机械工程学科专业课程思政进行了探讨,针对机械设计类课程如何建设好课程思政进行了教学改革,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经过实践取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等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更是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融合的新举措。"城市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城市生态学"课程也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融合的路径,致力于培养懂知识、有素质的人才。通过从课程思政融入"城市生态学"教学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对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