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的"化性起伪"道德教化思想,把道德践行分为"知道"、"可道"、"好道"三重境界,与此对应"道德认知、道德自律、道德养成"三种人格。这种道德教化思想对当今高校"立德树人"德育意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道德品质形成的层级规律,按照"他律——自律——律人"的路径,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增强道德认知;设立道德情意,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实践,培育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老庄道家因其"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和"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言论主张,长久以来被学界认为是反对道德教化,因而其德育思想乏人问津。实际上,老庄道家主张自然主义的德育思想,通过对异化道德的批判和反思,以塑造自然道德人格作为培养目标,并提出了身教示范法和自我修养法等德育方法,其德育思想对古代乃至现代德育工作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我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仁爱诚信、崇义重德的德育内容;因材施教、重体悟轻灌输的德育方法;注重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观念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儒家道德教育的智慧以创新高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讨课题。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新民思想包含相当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提倡尚武、冒险、进取的公民精神;倡导爱群、为公、利他的"合群之德";主张争取个性自由,根除"我奴隶于我"的奴隶性等等,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而新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新民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的构建,竞争意识的培养,公共伦理的塑造依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德育教师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任务,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于职业学校培育德育教师队伍职业精神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职业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积极职业精神培育路径创新应着重树立德育教师的崇高教育道德信仰;塑造积极职业情感,健康培育;挖掘德育教师职业外在积极特质,整体塑造;营造正态主体环境,立体化培育德育教师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降,严复、梁启超等人"群"观念的提出,旨在唤起国人的"合群"意识,以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教育主张奠定了民国时期群育列入教育方针的基础,梅贻琦、罗輈重、潘光旦等人的教育主张丰富了群育思想.当前,德育含义太泛,实际上是弱化了德育,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群"和中国近代提出的群育思想继承发扬,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红柳是南疆地区独特的植物资源,"红柳精神"作为南疆地区独特的地方精神,也被广泛地吸收在南疆地方大学精神之中,成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德育资源。探讨"红柳精神"的人文内涵及其德育价值,并提出"红柳精神"在南疆地方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实践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将"心理弹性"与青少年品德教育相契合,创新青少年品德教育方法,是当代人才培育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青少年品德教育工作在教育取向、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和教育方式上尚存瑕疵。基于"心理弹性"理论,借鉴"德教为先"思想,培育德才兼备型人才,以"大德育观"为背景,统一显性德育和隐形德育,重视"三观"教育,承"困境"与"压力"之重和沟通家校联系,合力促使德育工作和谐发展,是创新青少年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一向以利己为恶德,梁启超从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出发,积极地为利己正名。他强调独立基础上的合群、国民基础上的国家、己利基础上的群利。在他看来,道德就是利群,利己与利群是二而一的。因此他把"利己"思想升华为"新道德"的内涵并把它内化到他所主张培养的"新民"中去。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梁启超曾不断介绍和传播西方体育理念,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现代化,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思想以"新民"为终极目标;主张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提倡军国民主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注重女子教育和平等体育.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不仅是当时救济积贫积弱之中国的"良药",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艳秋 《高教探索》2007,(1):128-132
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过程诗性与理性紧密交融,“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自身陷于困境的更为根本的原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德育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而儒家比德在化育道德情感、启迪道德自觉、融通人与自然、陶冶“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等方面则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对日益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高校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当代中国奋发进取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伟大复兴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基本策略,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二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人格传统;三要借鉴国外优秀道德人格培养的经验;四要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功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功用、培育大学生道德自觉等重要举措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道德素质培育过程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修养性,是"知""行"统一。完成道德素质培育需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学生道德的培育过程和齐抓共管的德育实践内在需要及工作方式创新,是构建起"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齐抓共管德育工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值得中职学校借鉴尝试。  相似文献   

14.
王金萍  马野 《文教资料》2012,(5):114-115
本文从德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道德践履、人格养成教育及德育教育模式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孔子"修身"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高校德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余力学文"的思想符合高校德育"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其所倡导的"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等德目规范符合高校德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其所细述的行为规范符合高校德育成就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最高目标。因此,将《弟子规》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德育使教育客体对德育知识难以内化,难以形成自己的道德信仰和主体人格。德育回归生活既是社会发展对主体性人格的呼唤,也是大学生道德认知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此,德育工作应该在德育理念、德育方法、教育重心等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正>一.现行教育体制下农村学校的德育现状由于应试教育,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忽视甚至根本就不顾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建设存在许多问题。1.重成绩轻德育。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已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的意识中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成绩的从属地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德育工作流于形式。2.德育工作形式化,德育内容空洞化。一切的德育活动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形成成果。课堂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道德的提升,但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公德”思想是梁启超“新民说”理论的重要部分,其核心是“利群”.梁启超借鉴西方新伦理的个人主义原则,以及建立在此原则基础上的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对公德内涵进行了改造,强调了自由意识、自治精神、国家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等.梁启超公德思想对于当下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尚公平、重正义的民族精神,突出表现在"贵公""去私"的政治公正思想、"均贫富"的经济公正思想和人人平等、用人公正及司法公正的社会公正思想等三个方面。培育与践行公正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中华传统公正思想的承继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教育环境当中,教育部对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应该加强德育指导,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培养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健全其人格,提升其思想品质。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和德育工作存在紧密关联,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