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在俄国形构主义者的观念中,非文学的语言乃日常的、实用的的语言。文学语言则是一种极为特殊、不同的语言:它是文人在"裸现"(laying bare)写作技巧时,把日常实用的标准语加以"不寻常化"(defamiliarized),而"前景化"(foregrounded)处理,使之成为"重于表现语言自身"而非"重于传达语言含意"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作为一代之文学值得我们去深刻探析,其作品的雅俗共赏性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大亮点。元代文人在雅俗文化交错融合的影响下创作了元杂剧,又因元杂剧中人物形象的雅俗叠加性推动了雅俗文学的进一步融合。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学使得我们从作品和社会文化两方面来看其雅俗复合现象。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作为戏曲样式,实属综合性舞台艺术;但其剧本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堪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驾齐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其崇高地位.元杂剧现存剧目约六百种,留传于今的作品还有一百六十二种,迄今可知的作家约计二百人.仅此可见元代杂剧作家之众多,作品之丰富,实令人惊叹、仰服.元杂剧确以其辉煌成就而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也不愧于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光的里程碑在现存的元杂剧中,近三分之二是仰仗于明代著名戏曲家臧晋叔选编的《元曲选》而保存下来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4.
提到习作训练,教师苦于学生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学生则厌于生活的单调平淡、乏善可陈,习作教学因为"无趣"总是逡巡难以前行。其实,写文章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古人常"书"(述文)以抒怀,不能书者则"写"(指书法),不能挥豪泼墨者,则"舞"(舞剑)之,更不能者便"嚎"(大声喊叫)之以出其"愤"(指内心的情感)。宣泄情感很平常,是人最合理不过的心理需求,要满足这种需求,除了与适合的人用适合的方法沟通交流外,写出来是不二的选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的"本色美",是最令后世评论家心仪的,同时它也是元曲能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继唐诗、宋词后"一代之文学"的艺术基础之一.文章将以元杂剧的"本色美"为中心论题.重点论述元杂剧"本色美"的含义、表现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的第一部分。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先生高度赞誉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但又评其“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剖析这一命题的实质,着重考察元杂剧在西方传统戏剧模式的观照下出现的种种差异,旨在呈现两大戏剧体系迥异的艺术风貌,以引发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闻一多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甫》)。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不仅充分肯定了杜甫的文学地位,也高度赞扬了杜甫思想所折射出的的儒家精神。"沉著"本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到了严羽《沧浪诗话》又进一步将诗之妙分为两类:"(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然而在漫漫文学史上,"沉著痛快"所阐释的"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8.
"凡读一部书,就像认识一个朋友一样,如果不晓得他的个性,则无论说短论长,全无是处。"(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关注人物,人成为历史的中心,从《史记》始。梁启超认为《史记》最显著的个性在于"以无数个人传记之集合体成一史,对于能发动社会事变之主要人物,各留一较详确之面影以传于后"(《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本课所属专题的研习目标为"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体现了编者对于《史记》独特魅力的准确理解。葛兆光认为"《史记》属于历史与文学尚未彻  相似文献   

9.
过去论元剧者对于元杂剧的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曾给以充分肯定,意见多趋一致。但是,在论到元杂剧体制构造产生的渊源、形成的原因时,则各有其说。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就说:“元杂剧之构造,实多取诸旧有形式。”此当为概说,未做更明确精当的阐述。在王氏之前,明人胡应麟在《庄嶽委谈》中云:“元人杂剧之类戏文者,又金人词说之变也。”“金人词说”,当主要指盛行于金代的诸宫调。这种说法,后人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中存在着一种叠加复合的人物形象,这种人物形象是在文人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使得元杂剧受到雅俗两个文化圈群体的追捧。叠加式复合现象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艺术效果,推动了戏曲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元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1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在"西洋憧憬"与"回归传统"对立冲突的语境下,受困于"人工"(理性)与"自然"(感性)的二元悖论,成为贯穿其创作生涯的一条主线,其核心内容为"困顿与超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自我主体性的审美启蒙;2.对西方拯救主义的质疑;3.拒绝世俗化的平庸,追求永恒与崇高。"芥川之死"具有反思现代性问题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以鲜明的平民意识成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代戏剧美学则以其平民主义倾向成为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从元杂剧作家、观众和作品内容三方面可以探析元杂剧的平民意识与元代戏剧美学平民主义倾向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是元代俗文学成熟的文学样式,具有显著的群众性特征。本文从元杂剧作品内容、外在形制和组织形式几个方面来论述元杂剧的群众性,意在剖其特质,揭示其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田同旭《元杂剧通论》的问世,有其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一、它是元杂剧研究史上第一部通论式著作,做到了“述”与“论”的有机结合。二、作为首部元杂剧研究通论著作,所论问题之多是其他同类著作所无法比拟的,它几乎涉及元杂剧研究中的所有问题。三、在一种新的文化视野下,重新审视一代文学元杂剧,体现了著者的独到见解与学术睿智。  相似文献   

15.
翁德森 《中文自修》2011,(10):42-43
独特的语言蕴含深刻的哲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利),则有争心。"孔子这两句原本是谈为人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剧作家以其奇思妙笔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母亲人物形象类型多样,蕴含丰富,使之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然而元杂剧中母亲形象存在着明显类型化的痕迹,分析其特点并探讨形成类型化特点的成因,客观指出其类型化的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17.
山东人民出版社选修教材《唐诗宋词》第51页注释①中有这么一句:"(柳永)其词多写歌妓愁苦和城市风光……"而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有关柳永的介绍又是这样的:"(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为乐工伎女撰作歌辞,屡举不第."对于同一身份的歌女,《唐诗宋词》用的是"妓"字,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用的是"伎"字,到底是"妓"还是"伎"呢?  相似文献   

18.
在诗文上具有浓重复古情结的康海,对"元人传奇"也就是元杂剧,不仅涉猎丰富,且对其文学追求有精深体会。其《中山狼》杂剧便表现出浓厚的宗元复古倾向:宫调曲牌组合,谨守元剧规范;慢板紧板相错,"此等处极似元人";曲词语语本色,直摩元人之垒。  相似文献   

19.
元曲是元代文学成就中最辉煌的一章,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的传播方式有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两种。在元代,舞台表演是元杂剧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元杂剧衰落后渐渐成为案头文学。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元杂剧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元杂剧最真实、直接、可靠的文献资料,而《嗓淡行院》、《庄家不识勾栏》这两首曲正是元杂剧演出的重要史证。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