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准模型是描述轻子和夸克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基本理论。其理论预言与迄今为止的实验测量结果在测量精度范围内是一致的。但对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和对超出标准模型预言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探索一直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对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包括寻找标准模型预言的Higgs粒子、精确测量QED跑动精细结构常数αQED(s)以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3)
依据阴子和阳子的亚夸克理论,给出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有的62粒子和所谓不存在的第9态胶子。并给出了粒子数N与组分数Cp6的关系图和粒子的周期表。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I0017-I0018
物理学家认为奇异粒子和额外的时空维度是物理学的下一个探索目标,奇异粒子是一些亚原子粒子,其参与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物理学家大卫·查尔顿认为这些奇异粒子将填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的阴阳理论出发,提出了具有相关特性的阴子和阳子的概念。经过组合,给出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有的62相应的轻子、夸克与玻色子,和所谓不存在的第9态胶子。并对阴子和阳子组成轻子、夸克、玻色子的理论,提出了实验检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标准模型的成功和一系列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家们深受鼓舞。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已提上日程。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开展的BES实验,抓住机遇,作出了贡献。实验精确测得的新的τ轻子质量在τ轻子普适性检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BES实验在粲物理研究(包括D_s,J/φ和φ′等)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期,世界物理学界建立的包括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及弱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的基本理论。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美籍日本学者南部阳一郎和日本学者小森诚和益川敏英: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奠基,成为人类对物质最深处的探索的一个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粒子物理是人类研究物质微观基本构成及其相互作用性质的一门科学,其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粲物理和τ轻子物理是粒子物理的重要分支,对其辐射衰变、强衰变和弱衰变的系统研究,将会解决或澄清粒子物理中的一些问题,检验和发展粒子物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双粲重子是夸克模型预言的由两个粲夸克和一个轻夸克组成的重子,其内部结构预期迥异于诸如质子和中子等普通重子,具有独特的性质,研究和寻找双粲重子是粒子物理理论和实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位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LHCb实验于2016年采集的质心能量为13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质子对撞数据,在实验上首次观测到由两个粲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的双粲重子,并测量了其质量和寿命。我们也通过该双粲重子的另一个衰变道证实了该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开创了一个新的粒子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将加深我们对于强相互作用和夸克模型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刘钰 《内江科技》2010,31(9):26-26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是当前高能物理研究的主题。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目前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强子对撞机,它的物理目标就是精确检验标准模型从而寻找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存在的证据:本文简要介绍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上标准模型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
粲物理和τ轻子物理是粒子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将可能解决或澄清粒子物理中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检验并发展标准模型理论,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做出贡献。由于我国首次建造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恰好工作在粲物理和τ轻子物理能区,使我国高能物理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工作在一系列共振区和产生城区,具有系统误差小、本底小和测量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1 国际合作是发展高能物理研究的基本方式 粒子物理,又称为高能物理,是研究物质的最小组元构成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最前沿学科,并在宇宙的起源和进化、天体的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粒子物理实验是国际上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和知识创新的热点。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开展粒子物理实验。粒子物理实验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加速器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使之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  相似文献   

12.
正何红建:温伯格教授,非常高兴采访您。最近我重新读了您在《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发表的文章《粒子物理:从卢瑟福到LHC》[1],您作为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的主要奠基人,在其中解释了为什么需要新物理来超越标准模型:“超越标准模型显然是必需的。夸克和轻子的质量谱与混合角神秘莫测,就仿佛记录某种未知语言的符号。我们盯着它们看了几十年,但就是无法解释它们。此外,我们还需要某种超越标准模型的要素解释暗物质。”这些的确是过去三十年来粒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非拓扑粒子模型计算了核物质环境中的核子(孤粒子)的尺度增量等物理量。这些结果可被认为是由核物质中真空性质的变化引起的。相对论性核平均场论可以用来研究核介质中与夸克相互作用的标量场。计算结果能够合理地符合与质量数相关的轻子与核的深度非弹散射的测量。  相似文献   

14.
考虑出射道三粒子之间的动力学屏蔽(DS)效应(简称DS3C模型),用DS3C理论模型计算和分析了垂直平面几何条件下,入射电子能量为102eV,敲出电子能量为10eV,电子碰撞He原子单电离的完全微分截面(FDCS),将计算结果与绝对实验数据,及3C、CCC等模型的理论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S3C能够较好的定性描述垂直平面的碰撞结果。说明入射电子能量较低时,对于非共面几何条件下的碰撞,出射道不仅要考虑核与电子、电子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不能忽略出射粒子间的动力学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15.
正寻找和研究宇宙基本粒子,高能对撞机是一个重要手段。20世纪60年代起,在高能对撞机的帮助下,大量理论上被预测的夸克、轻子、玻色子等基本粒子相继被发现,粒子物理学研究进展如火如荼。针对对撞机上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复杂的粒子物理理论进行数值计算与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高能物理实验的结果相比较变得愈加重要,这些需求促进了粒子物理唯象学的发展。作为一门理论联系实验的学科,粒子物理唯象学的研究既要求研究者对粒  相似文献   

16.
徐晓龙  孙炳楠  付军 《科技通报》2007,23(6):878-884
针对一般智能理论辨识方法在结构系统辨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辨识方法。用粒子群中的粒子表征结构物理参数,以最大似然准则为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建立了结构系统的辨识模型。数值仿真分析表明,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精确辨识出结构系统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7.
轻介子的辐射衰变是低能强子物理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辐射衰变过程分析,能够考察轻介子的结构和性质.从有效理论观点看,轻介子的辐射衰变主要包含了光子和强子的相互作用.矢量介子主导模型能够非常成功的处理强子的电磁相互作用.本文在SU(3)对称性下研究了轻介子的辐射衰变,并与最新实验数据进行拟和.最后,给出分析和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微子物理是粒子物理最重要的前沿之一,存在众多未解之谜,可能成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突破口,也是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的交叉前沿。大亚湾中微子实验2012年出人意料地发现大的新中微子振荡模式,使近期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和CP相角成为可能。江门中微子实验(原名大亚湾二期实验)2013年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2015年启动建设,预计2020年投入运行。它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核心科学目标,同时精确测量中微子6个振荡参数中的3个,达到好于1%的国际最好水平,使检验中微子混合矩阵的幺正性、发现新物理成为可能。它也可以研究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寻找暗物质、质子衰变等,在多个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能对理解微观的粒子物理规律做出重大贡献,也将对宇宙学、天体物理乃至地球物理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相对论性核一核碰撞是90年代物理学的重要的学科前沿领域。它的目的是在高能量的大型加速器实验和宇宙线实验中,研究相对论性重离子诱发的核聚变反应,探讨在高温和高密的极端环境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粒子和新物质形态。它是涉及粒子物理、核物理、统计物理、宇宙线物理和宇宙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的新生长点。“相对论性核-核碰撞的理论与核乳胶实验研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基金项目。它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包括:相对论性重核的聚变反应动力学,核碎裂和粒子产生的性质及检测分析,强子物质与夸克物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间的相变与新物质形态,在国际合作中利用国外大型实验设备,进行相对论性核一核碰撞实验。  相似文献   

20.
物理学家现在已经获得了显示标准模型可精确地预测质量中有多少质子和中子的计算数据,该标准模型对大多数的可见宇宙粒子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描述。根据一种被称作量子色动力学的标准模型理论,所谓的“胶子”将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一理论预测的是质子和中子中的能量,而能量和质量是等量的,量子色动力学应该也能够预测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可是.实际上要解决量子色动力学方程是非常令人困惑难解的。一个欧洲的研究团队现在介绍了用量子色动力学来计算粒子质量的最大型的计算努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