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敦煌市博物馆藏敦煌遗书目录补录殷光明敦煌市博物馆藏敦煌遗书有汉文和藏文两类。原藏汉文遗书78卷(包括少量蝴蝶装、旋风装本),已由敦煌市博物馆荣恩奇整理,于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集1986年刊出。藏文遗书有卷式和箧叶...  相似文献   

2.
张侬 《家教指南》2001,(2):147-153
本文全面介绍了敦煌遗书中的《灸经图》、《新集备急灸经》、《明堂五脏论》、《脉经》、《吐蕃藏文针灸图》、《吐蕃藏文灸法残卷》等针灸类文献。  相似文献   

3.
敦煌本《六字千文》初探邰惠莉目前所知敦煌遗书《千字文》有真书、草书、习书及注本共38卷。①其中斯坦因11卷、伯希和25卷、北图1卷、目前所知俄罗斯1卷。②《六字千文》只存2卷,为S5467及S5961。《六字千文》没有传世本,遗书中只存2件都为残卷,...  相似文献   

4.
才让 《家教指南》2021,(2):9-20
《尊胜陀罗尼》是较为流行的密宗经典,内容主要包括缘起、佛顶出陀罗尼、陀罗尼使用及功效、陀罗尼仪轨及功效、结尾等.敦煌藏文写本中有两种抄写类型,一是摘抄其中的陀罗尼文,包括意译和音译;二是抄写全文.P.T.54A和P.T.368属于不同的译本,二者的差异十分明显,没有完全相同的句子.P.T.54A是吐蕃译师益西德译本,后世得到流传,收入《甘珠尔》中;而P.T.368不见于《甘珠尔》,属于敦煌轶经.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在国内外已经公布的敦煌遗书中,各种有关《维摩诘经》的卷子大约有九百三十余卷,其中大部分是现存三种《维摩诘经》汉文译本(主要是鸠摩罗什译本),约有七百七十余卷,其余都是中国历代佛教信仰者撰写的各种维摩诘经疏、经注、变文、诗歌等等宣传品,约有三十余种,一百五十余卷。  相似文献   

6.
近因撰写《敦煌净土变研究》而拜读日本著名学者塚本善隆的《中国净土教史研究》,由子我正在搞敦蝗遗书汉文写卷题记及敦煌遗书目录校勘,其中有一段文字立即引发我寻根究底的兴趣。塚本善隆先生在该书第一章节《中国净土教的展开》的最后,作为“初唐之际净土教用于传道的先例”,附录了一段写经后记,并注明它出自“开元十六年正月写的敦煌所出阿弥陁经后记”。因他未注明该敦煌遗书的收藏者及卷号,要弄明白还颇  相似文献   

7.
<金刚坛陀罗尼经>是仅流传于敦煌地区的佛经.敦煌本中有北7530(冬70、BD020T0)、北7531(宙85、BD00385)、北8650(宙70、BD00370)、北8651(月100、BD00800),前后两者可缀合,中间两者亦可缀合.俄藏中有дx473、дx2248两个号,法藏中有尾记的P.3918.据尾记,该佛经底本为梵文本,藏于于阗,昙倩于唐天宝十二载(755)在安西译成汉文本,众学者皆把注意力集中在此尾记上,未发现该件所缺失第3、4和14页.经翻阅所有敦煌遗书,在俄藏残卷中找到了所失第3页,并判断俄藏两个号内容可相衔接.本文在翻阅该经所有版本的基础上,对其流传情况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8.
影响佛经的传世因素很多,其中,佛经译者对译介方式的选择对译本传世存在影响.以《金刚经》为例,敦煌写本《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译本.本文从特点分析着手,对比了部分罗什本和玄奘本,结合罗什的中道思想,对罗什本《金刚经》的译者宣教倾向进行研究,发现《金刚经》罗什译本的流传原因,从译者角度来看,取决于译者的翻译手段和宣教思想,是属于译者的主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9.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22件汉、藏文宅经写卷,弥补了目前唐宋时代同类文献缺失之不足.敦煌藏文本P.3288V《宅经·五姓家宅图等占法抄》与P.T.127V《人姓归属五音经》均系依据汉文本《宅经》编译而成.它们的发现,表明宅经文献不仅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长期流行,同时对吐蕃日常生活也有深刻影响,隐喻着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转型发展、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的具体路径,成为唐宋时代汉、藏认同融合历史归宿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0.
《圣曜母陀罗尼经》是印度大乘密教经典,现存唐法成和宋法天两种汉文异译本,法天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录。随着英藏、中国藏黑水城文献的刊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传播情况提供了资料。黑水城等地出土文献中保存了多件西夏文《圣曜母陀罗尼经》。本文对英藏和中国藏西夏文《圣曜母陀罗尼经》进行了梳理、译释和考证,判定西夏文《圣曜母陀罗尼经》遗存情况;再结合法成本和法天本,探讨了西夏文本所依据的底本以及流行传播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
敦煌遗书中,佛教典籍占绝大多数,在不少佛经的字里行间,体现出儒家的伦理思想内容.通过敦煌遗书中的《父母恩重经》、《报恩经》、《梵网经》等几部佛经,可以窥知敦煌地区儒佛交融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敦煌吐鲁番两地共出土六种《三国志》古写本,其中少数字形的辨认还存在问题。通过研究出土《三国志》古写本中的四例疑难字形,可以为《三国志》等传世文献整理以及出土魏晋文献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一、敦煌学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初步发展敦煌学的产生,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回顾80年的历程,可将我国敦煌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从1909年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是敦煌学的产生,创业及其初步发展阶段;80年代则是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下面先就第一阶段的情况加以探讨。1、从史的角度考察敦煌学之产生我们把1909年定为中国敦煌学的起点,并不意味着我国学者在此之前没有注意到敦煌。事实上,早在藏经洞发现以前,我国学者就已注意到千佛洞,并作了记载。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后,1902年,金石学家、甘肃学台叶昌炽就通过敦煌县令汪宗瀚,得到了藏经洞发现的一些文物。他在《语石》卷一《吐蕃一则》中说:汪宗瀚“先后寄贻宋乾德六年水月观音画像,写经卷子本,梵叶本各二。笔画古拙,确为唐经生体,与东瀛海舶本无异”。他还在其《缘督庐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有关情况,并曾建议将藏经洞发现的全部遗书运至兰州保管。1909年秋,法人伯希和盗劫敦煌遗书之后,曾在北京给罗振玉、蒋伯斧,王国维等人看了一部分敦煌遗书,并送给罗振玉一些敦煌遗书照片,罗据  相似文献   

14.
从公元471年敦煌遗书中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文学作品算起,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的近150年间,是敦煌历史上的北朝时期。敦煌遗书中保存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近百篇,主要是佛经后面的题记愿文。这些愿文,一部分是从外地传入敦煌的,也有敦煌本土产生的作品。元荣是这个时期敦煌最有成就的作家。元荣的作品,传世文献未见,敦煌遗书中有8篇,都是在其所造佛经后写的题记愿文。这一时期的比较重要的文学作品还有《老子化胡经玄歌第十》,为五言诗,共38首。  相似文献   

15.
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相》,画史上称《千手眼大悲变相》,为方便起见,本文简称《千手经变》.《千手经变》,属密宗系统的、宣扬观世音菩萨无上"功德"的一种经变图像.它当然是依据《千手经》绘制的.可是,关于《千手经》译本颇多,均系唐朝有名高僧诸如不空、智通、金刚智、菩提流志等人的译作,有的同一位高僧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译本.根据佛经记载,伽梵达摩所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以下简称《千手经》)是流通本.从敦煌壁画和藏经洞出土的绢、纸遗画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敦煌文书P.3568号<普贤菩萨行愿王经>的译者吐蕃沙门无分别进行了考证,认为他就是汉藏传世史籍记载的赞普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在位时期的吐蕃著名僧人朗巴弥垛巴(rnam par mi rtog ba),又称为南拨特计波.<普贤菩萨行愿经>在吐蕃、汉地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敦煌文书中保存有多件汉、藏文译本,对研究吐蕃佛教史、唐蕃交流史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威德炽盛光如来吉祥陀罗尼经》为一种未入藏的炽盛光陀罗尼经,陆续发现于敦煌、黑水城、大理佛图塔等遗址,并有多种传世本被逐渐公布。本文汇总相关材料,尝试把握该经从中唐到明代的时代特征,冀有助于将炽盛光经法的相关探讨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大藏经及流通于世的佛教资料中,均未见《水月观音经》之名。笔者在《敦煌水月观音像》一文中,曾为不知敦煌遗书P.2055尾题所提到的《水月观音经》的下落而遗憾。拙作发表不久,《敦煌研究》1987年第2期刊布刘国展、李桂英先生的《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遗书目录》,知该《水月观音经》保存在天津艺术博物馆,馆编第4532号(下称津4532号)。  相似文献   

19.
英藏S.6878V是唯一一件完整记录出行占、婚嫁占及失物占的敦煌藏文占卜文献,其中《出行择日吉凶法》保存了利用“八天”、“四方神头胁日”进行出行择吉的占法与卜辞,这一书写主要根据《周公八天出行图》等汉文术数典籍编译而成.本文对S.6878V 《出行择日吉凶法》的考释,不仅进一步揭示了此件文献的内容样貌与文本来源、弥补了相关敦煌汉文文献的缺陷和不足,而且为推进汉、藏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以及唐宋之际敦煌吐蕃移民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张铁山 《家教指南》2001,(2):101-106
本文在对莫高窟北区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进行拉丁字母转写、汉译和注释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收藏的同书残卷比较,提出:(1)该回鹘文残叶的翻译年代为元代;(2)回鹘文译本《杂阿含经》至少有卷子式和贝叶式两种版本;(3)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合经》为手稿本;(4)该回鹘文译本译自汉文,且采取摘取汉文原文中的部分词句直译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