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路”是什么?如何去走这条路?这是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终极目标的关键一举,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叶老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论集》P144)我体会到,叶老说的“思路”,是读懂读通一篇文章的关键,只有弄清楚了思路,才可能使文章“条分缕析”,才可能“综观大意”,  相似文献   

2.
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大至谋篇布局,小至遣词造句,都离不开作者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又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路线。正如叶圣陶所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显然,教学中注意探索、理情并学习作者的思路,在探索作者思路的过程中去疏理文章线索,领会作者的创作匠心,对于理解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表达的方法,进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以培养,无疑大有神益。(劳动最有滋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  相似文献   

3.
王芳 《湖南教育》2004,(16):30-30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倘若我们使其与培养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欣赏课  相似文献   

4.
陈英 《江西教育》2000,(11):32-33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这里所说的“路”是指文章作者的思路,即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境”指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  相似文献   

5.
一、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读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是怎样开头、怎样收篇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结尾是花了很大功夫的,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开头、结尾。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读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是驰名文坛的散文大家。他的优秀散文《匆匆》,直至今天,仍然富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以生花妙笔赋予“时光”这一无形之物以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借此抒发了自己的特定情怀,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心绪难平。对于这样一篇历久弥新的散文佳作,如何安排教学思路呢?我们品读再三,觉得还是从入境、察情、悟旨的角度进行为宜:引导学生入境语文界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明确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本文,依循作者思路,引导学生进入他所创设的轻灵意境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真切。请看,作者…  相似文献   

7.
周俊根 《教学随笔》2014,(1):7-10,74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曾有计划地探讨文章思路培养的问题。文章思路的培养问题,我过去一直不够注意、重视,因而在教学中不能自觉地抓好这一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代自序)》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就是说“遵路”才能“入境”;“入境”才能把握文章的精髓,领会文章的奥妙。学生也只有“遵路”“入境”,才能理解内容,激发感情,把握结构,学到技巧。一、思路问题的引起古人曾说,文章要有物有序。“物”就是指思想内容,“序”就是说文章要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9.
沈丽娟 《教书育人》2007,(11):40-4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的“路”是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中心。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文章的每一章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乃至每个标点,无不都是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的。因此,教学时抓住作者的这个“路”为突破点,循着作者思路总览全局,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在《炮手》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叶老这一教学理念。现以《炮手》一文为例,阐述我的这一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谈语文教学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到五个字,“遵路识斯真”,可见,思路是打开一篇文章的钥匙。什么是思路呢?他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路。”张志公先生有个更具体的诠释:“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的训练重点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文章的条理是不是清楚,反映了作者的思路是不是清楚。了解作者的思路,要从理清文章的条理入手,遵循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既是一种阅读理解能力,又是一种理解方法。因此,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本组课文,要紧紧围绕“理清课文的条理”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突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并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还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那么,怎样才能依照《课标》精神,通过阅读教学,以促读写、以读悟写、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呢?一、提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叶老对“美读”的解释。不难发现,咱们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典范的语体文,在课文中词语丰富多采,句…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那么,读文章呢,就要着力找出这种“关系”,这种“内部的联系”,才能摸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而这种“内部的联系”,作者的思路,也就是文章的内在的逻辑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是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重视理清文章的思路,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而简单明快的粉笔画,就是在一种特定的情境气氛之中,把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呈现在学生面前。简笔画从形象入  相似文献   

15.
开篇导语 作文中的布局谋篇,犹如下棋设局.局设计得巧妙,思路清晰,佳境自出.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决不乱走.”言下之意,那些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都是建立在思路清晰的基础上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做到“胸有格局,思路清晰”吧!  相似文献   

16.
结构是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也就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布局谋篇的问题。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层层、一段段、一部分一部分地结构起来的,体现出作者的思路。叶圣陶指出:“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阅读一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最能体现学生思维品质。阅读学习之美,正如东坡先生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能激发隐匿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生命之美。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心灵的放歌。一、理清思路,欣赏构思美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教好一篇课文,一般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着手,让学生捕捉主题,理清文章思路,按照“篇-段-句 -词-篇”的程序进行多读训练,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下面以《三峡之秋》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言明 《学语文》2003,(1):25-25,5
《简笔和繁笔》的命意,作者自己说:“如段末所示,在于‘提倡简练为文’。”但纵观全文思路,分析其内部应有逻辑,有值得商榷的必要。这篇文章的首段,它分为三个层次。开头先提出论点,而后从道理及事实两个方面概括分析。先看开头,文章写道:“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这里,前两句先肯定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1年第3期刊登了谢海华老师对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的解读文章《弗罗斯特并不惆怅》,在文章中,谢老师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概括的诗歌主题“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并不恰当,在他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一首“惆怅”之作,“作者并非如教参所说‘念念不忘’那条未选择的路,而是对自己所选择的路倍感欣慰,无怨无悔”.谢老师的这种解读与教参的结论截然相反,虽然新颖,笔者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