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口译教学记忆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口译工作中.译员需要即时、准确地把摄取的原语信息转达给目的语听众.记忆能力是译员口译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在口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帮助他们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  相似文献   

2.
根据不同学者对口译定义的探讨.可以总结出口译的最大的特点为即时性.这个特点对口译员各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尤其需要译员平时进行长期记忆的积累.在具体的口译过程中则体现了短期记忆的重要性.本文就口译的特点,对译员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口译是一种即时性很强的交际活动,它的即时性对译员的各项能力特别是短期记忆能力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译员超强大的短期记忆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本文将从短期记忆的各种相关概念和特点入手,对培养学生短期记忆的具体方法加以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以便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为学生今后的口译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口译,特别是交替口译中,笔记发挥着重要的提示作用,是准确翻译的可靠保证.单靠记忆根本无法保证准确、快速地传达发言人的意思,适当的笔记也可以帮助译员理解和记忆原语信息,从而实现准确、快速、流利地翻译.对于笔记记忆方法,不同的译员有不同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判断笔记记录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其是否能帮助译员顺利完成口译任务.本文拟就从自己的实践中,对笔记过程中的理解与记忆,以及方法做一简单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口译活动中,译员的大脑是最基本的记忆工具,其中短时记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口译中的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特性和造成记忆困难的诸多因素,提出培养学生短时记忆能力的若干方法,以运用于口译教学实践,提高英语口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笔记是交替传译中重要的环节,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减轻记忆负担和为译员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提示潜在记忆,提高口译输出质量。交传笔记需要"脱离源语外壳",进而"关注意义"。在口译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译员的访谈及对学生译员口译笔记原稿的观察分析,发现口译中"关注意义"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交传笔记效率和译文质量,并且提出了改善交传笔记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口译的定义出发对口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根据心理学家对人类记忆的研究,解析口译工作中译员记忆的工作原理。进而通过对口译过程中工作记忆模式和原理的分析,确定口译工作中可能影响译员工作记忆能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并得出了口译教学中几种有效的记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龚宇 《海外英语》2013,(9X):141-142
译员一方面作为源语听众,需要理解和记忆发言者的讲话,另一方面作为阐释者,通过语言转换,将讲话意思传递给目标语听众,因此在整个口译过程中,译员处于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位置上。在跨语言交际活动中,译员作为参与者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角色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译员应了解一对一商务洽谈中角色变化时的口译应对策略以提高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在交传训练还是正式的交替传译现场,笔记都被认为是关键所在,因为即使是记忆力异常出色的译员也无法长时间单纯依靠记忆来记住信息.口译的临场性决定了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对记忆的考查非常具有挑战性,要求译员在紧张的口译现场既做到同步记忆,又做到同步接收新的语言信息,这就使口译笔记有了用武之地.文章拟通过分析交替传译对记忆的要求,探讨交传笔记的概念特点及如何做笔记,进而得出:译员只有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笔记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口译是一种即席性很强的语言符号转码交际活动,尤其是要有出众的记忆能力,要求译员不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而且能有效地保持信息并及时地传达信息。口译的记忆分为感官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口译的关键,关系到口译的成败。本文从口译短时记忆的特点入手,探讨了培养学生口译短期记忆力的方法,以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以后学生胜任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证语类是口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类,也是口译工作语言的典型话语结构之一,其特点是结构清晰,转折明确,逻辑严谨。掌握论证语类讲话的口译可以有效帮助译员提高理解、记忆和逻辑性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口译的质量。论证语类讲话的成功口译过程呈现了听辨、分析、推理、综合、理解的思维线路。除了遵循科学的思维程序,论证语类讲话的成功口译还取决于译员大脑中储存的语言知识和认知知识、笔记与记忆,信息重组与译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种重要形式,个体对自己记忆的功能局限性以及所使用的策略等的了解程度就代表了他的元记忆水平。译员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口译材料,选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和识记方法,同时加强实践训练以增强元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口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种重要形式,个体对自己记忆的功能局限性以及所使用的策略等的了解程度就代表了他的元记忆水平。译员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口译材料,选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和识记方法,同时加强实践训练以增强元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口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口译教学中,运用认知心理学探讨如何在口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识记过程在口译工作中与译员的听辩、理解相对应;保持过程与译员对原语信息的贮存相对应;回忆或再认则与译语输出的准备.工作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口译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形式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二者对译员的记忆力均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口译训练中的"记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指出了提高译员记忆力的几种途径,同时也针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口译译员,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口译笔记对译员的记忆有很强的提示作用,可通过再现帮助译员进行记忆的提取。口译笔记应遵循层次分明、简明扼要、凸显要点和多用符号等原则。在口译笔记教学中,教师应分析一些常见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吕洁 《海外英语》2014,(20):153-154,190
口译要求译员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而且还应该动用自身的记忆资源来保留这些信息,为下一阶段的译语生成作准备。该文从口译记忆的重要性出发,从记忆机制和记忆策略两个层面探讨了口译中的记忆环节。  相似文献   

18.
王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05+107-105,107
释意理论是口译的核心理论,它将口译分为了三个基本过程-理解,脱离语言外壳,表达。本文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和阐释了口译译员从听辨理解到记忆和表达的思维变换过程和口译能力的表现;并结合口译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提出了对于口译译员的要求和能力的发展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面对广大的合成双语学员,中国口译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实现语言进修和技能培训的契合,双语记忆表征研究为此提供了理论框架。从定义上追溯并列双语译员和合成双语译员的语言学起源,运用心理学"双语记忆表征模型"(如概念中介模型和修正层级模型)对两者的记忆表征进行探讨,文章得出:口译教学应依据不同类型双语者的记忆表征特点设计相应的语言进修和技能培训,促成他们向理想的译员记忆表征转化。  相似文献   

20.
口译笔记是口译过程中使用的辅助记忆手段,是译员应当掌握的一项核心技能,也是是确保口译质量的必要因素。然而在口译笔记训练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误区,使笔记不能发挥其作用,反而影响了译文的表达与质量。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这些误区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为如何科学有效地口译笔记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