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滇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资源、市场、和产品进行调查研究,旨对边远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调查发现,参与滇西少数民族传统旅游的客源存在年龄差异,游客更喜欢参与型与休闲娱乐型的旅游产品。建议加强与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找寻开发托破口,整合旅游资源,克服产品老化单一等。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对体育休闲旅游进行归类:以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为主的名胜古迹游、山水风光游、民风民俗游;以现代体育资源为主的场馆游、比赛观赏游,体育表演游;以"探险""刺激"为主的体验游;以娱乐休闲为主的度假游。并得出结论:体育休闲旅游类别由单一走向多元,体育旅游的需求、目的由原始走向高端。  相似文献   

3.
基于宁波市城镇低效用地数据,在县域、镇域尺度上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两种空间分析方法,计量研究不同类型城镇低效用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宁波市各类型城镇低效用地整体分布广泛,局部相对集中,分布趋势皆为"西北—东南"向;宁波市城镇低效用地中旧厂矿与总体相似,都只在余姚中部出现一个高度集聚中心,呈现出"一核一带"的分布格局;旧城镇与旧村庄在余慈—中心城区—鄞奉轴线上出现若干高度集聚中心,并在市域范围内存在众多次级集聚中心,呈现出"多核多点"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和贵州开展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以铜仁市行政区内两区八县中的131处旅游地为研究样本,采用城市中心距离法等旅游计量地理学方法,定量研究铜仁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布局。铜仁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度假休闲和观光农业型旅游地表现为近城集中型,分布在0~60 km范围内;自然景观型旅游地呈现资源主导型的远城分散型,分布在60 km范围以外;历史古迹型旅游地呈现资源主导型的远城分散型,分布在80~120 km范围内。铜仁市划分为"三圈五带":江口核心圈、思南核心圈、万山核心圈;自然景观带,乌江峡谷带、农业休闲带,两条古迹追寻带。  相似文献   

5.
基于TGC与传统统计数据,把SNA理论模型与ESDA分析技术交互,并以宁波市旅游网络结构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结论:宁波市旅游网络整体发展相对成熟,但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旅游网络发育不健全,中心区域与城市南北两极集聚效应显著,市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旅游集聚能力和自身网络地位不协调;宁波市中心核心区和周围边缘区域存在明显的网络结构分层,核心区对边缘区的集聚作用大于辐射扩散作用,优质景区和一般景区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空间联动能力弱;宁波市县区旅游吸引强度呈现正相关性,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出北密南疏、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旅游资源在南部区域呈组团状,游客烈度在西南部呈"L"环状,二者空间网络结构差异显著;在旅游网络结构研究中,空间分析能从宏观角度弥补网络分析在全局尺度表征区域整体结构特征的缺陷,把二者相结合作对比修正才能评判旅游景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为厘清旅游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采用区位熵和分解加总法分别测算2001—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碳排放强度,继而运用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其空间演变及内在关联特征,最后构建二者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旅游产业集聚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与其相反;②旅游产业集聚重心分布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与南阳市及其交界地带,其演变轨迹整体向西北小幅偏移,移动距离约为112.362 km;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重心分布在陕西省商洛市、安康市和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其重心轨迹整体呈现出南略偏东的态势,移动距离约为256.734 km;③旅游产业集聚会显著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高集聚-低排放类型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低集聚-高排放类型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青海等省区。  相似文献   

7.
唐健雄  马梦瑶 《资源科学》2020,42(6):1188-1198
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新的趋势,研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对推动工业旅游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3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旅游示范点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特征,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②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城市群分布契合度较高,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多核心—群聚型”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③工业旅游示范点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其邻近区域的集聚程度亦较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相关程度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热点和冷点区由东部至西部呈“圈层”式分布,存在典型的“马太效应”;④工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资源禀赋与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政策因素、地方工业文化认同等也是导致工业旅游示范点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应借助跨省域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的辐射能力,推进工业旅游跨区域、跨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工业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工业旅游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休闲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热点,正逐渐成为中国旅游消费的主流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宁波市特有的休闲旅游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点指数、空间缓冲区等方法分析其2010—2015年的空间格局演化状况,结果表明:休闲旅游基地空间分布上向全域分散的空间结构方向演化;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型向随机型转变;空间分布态势对交通条件依赖性增强。在休闲旅游基地空间分布的关联因素方面,休闲旅游基地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关性逐渐减小;与A级旅游景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趋向于利用自身条件独立发展;与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逐渐增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资源吸引力可以反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因此,对城市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力进行全面评价和空间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结合多元类型数据建立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指标,对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结构特征,挖掘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差异的因素,从旅游资源吸引力角度提出了成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成都市整体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为城区全市其他区(市)县,不同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别较大;(2)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疏密不均,高值区集中在主城区和都江堰市,广大外围地区吸引力密度稀疏;(3)旅游资源点之间、行政区之间的旅游吸引力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空间集聚特征;(4)区域人口密度、资源密度等因素与旅游资源吸引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级单元旅游业发展效率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发展效率是衡量区域内旅游业投入产出状况的重要指标。文章选取中国329个地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对2018年旅游业发展效率进行综合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综合效率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较低水平及低水平地区分别占评价单元16.11%、17.93%、27.96%、26.75%和11.25%;纯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明显,高水平地区主要分布于地势阶梯交界处、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规模效率空间上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表现为东南高而西北低;②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整体上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特点。冷热点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表现出“南热北冷”的特点,其中西南、华南、华东地区表现为高值集聚,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表现为低值集聚。依据其发展水平和空间特征划分为辐射带动型、边缘依附型、整体提升型和优化提升型4种类型;③旅游业发展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旅游发展质量、旅游服务水平及旅游资源质量为旅游业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及旅游资源利用转化率是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探析中国地级单元旅游业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旅游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及旅游发展资源的投入和利用水平的提升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市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群体是年轻人;参与旅游项目集q-在登山、自行车和漂流上;消费水平尚处于休闲娱乐的起步阶段;自助式旅游所占比重较大。存在体育旅游市场和资源开发不足;营销宣传不到位;缺乏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和组织机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市体育旅游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刘换菊 《科技广场》2014,(8):214-218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巨大,开发基础雄厚,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是北京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民俗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对京郊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民俗旅游发展的新举措,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走访的方法,对京郊民俗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解近年来北京民俗旅游迅猛发展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北京民俗发展过程中相应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北京民俗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承德市长期以来以观光旅游为主,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核心,形成了凝聚式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随着“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的形成,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驱动之下,承德市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将导致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本文根据距离衰减规律,采用“时间距离法”对“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的范围做了界定。其次,本文从市场需求特征、区位特征、交通条件的角度分析了“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对承德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承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资源结构、区域旅游交通状况、旅游业发展基础、旅游业空间网络的完备性等原则,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旅游节点、入口通道和客源市场等六大要素组成的承德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即以避暑山庄、外八庙为主的中部遗产旅游区、以森林草原为主的北部草原旅游区和以山水风光为主的南部旅游区构成的“一体两翼”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承德市旅游系统空间重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渠道,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本文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区域,对音乐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音乐旅游资源按功能分为3类:音乐表演场所旅游资源、音乐观光旅游资源、音乐休闲旅游资源,并将不同功能、定位和性质的音乐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建立了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采样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整体上是以国家大剧院为核心,呈同心圆向外扩散分布。且均以交通为主导,沿市内环路和主要地铁线分布。音乐表演场所旅游资源依托于音乐院校、歌舞团和文化馆分布;政策性的扶持优化了音乐表演场所旅游资源的布局。音乐观光旅游资源发展依托于大型城市公园;其中,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呈集聚布局态势。音乐休闲旅游资源依托于大型商业中心和商业中心布局;且与饭店业布局规律基本一致。但整体而言,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匀,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15.
宋增文  钟林生 《资源科学》2009,31(11):1832-1839
研究探险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对探险旅游地的科学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基础理论演绎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借鉴国际上自然地区游憩规划与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的有效手段-游憩机会谱(ROS),着眼于区域尺度,建立了探险旅游机会谱(ATOS),进而研究了三江源地区探险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探险旅游机会谱可有效用于区域探险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的研究,"专业级历险探险旅游、较专业级涉险探险旅游、较业余级艰险体验探险旅游、业余级探秘探险旅游"4类探险旅游机会为探险旅游目的地的分区管理和提出探险旅游项目提供了科学根据.之后进行了三江源地区探险旅游机会序列分区,提出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穿越游、唐古拉山探险游等22项探险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6.
秦浩 《大众科技》2012,(7):265-266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旅游业的一种新兴产品形式.文章从焦作市刚刚起步的体育旅游入手,整合焦作市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探索“中原经济区”形势下焦作市体育旅游的新模式、新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李  吴殿廷  李泽红  王永明  乔路明  肖晔 《资源科学》2018,40(11):2168-2176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跨境旅游资源整合是中国“一带一路”倡导重要议题。本文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数理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在空间上为集聚型分布,分布密度总体呈现“多核心”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地区、叶卡捷琳娜-秋明地区、新西伯利亚地区、环贝加尔湖城市群及中俄沿海地区;②自然旅游资源沿湖、沿河、沿边界、沿交通线分布趋势明显;③地形地貌、湖泊水系等是影响自然旅游资源分布的根本,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人口数量等是影响其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同质性与互补性并存。三国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创新旅游合作开发模式,合力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旅游带”。  相似文献   

18.
Given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community resilience (the adaptive capability in response to adverse events through possessing or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critical agenda in communities. In the context of resilience, a smart tourism city could be a solution for enhanc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available community resources to help people cope with adversity,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overriding goal of a smart tourism city. To do this, we aim to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sport industry clusters as community resources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advance the building of a resilient smart tourism city.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ing with spatial data, we measure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sport industry clusters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e significant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sport industry clusters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within a specific region and across surrounding region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with spatial information on regional sport industry clusters as community resources that are locally bound and specialize in smart tourism and planning to enhance community resilience.  相似文献   

19.
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区域旅游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旅游全局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地理数学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得出旅游结构为以成都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并从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情况、交通可达性四个方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