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阵璐 《大观周刊》2006,(21):I0026-I0026
我是一只“四眼菜鸟”,在雨中踩着油门得意洋洋。买车一个月后,终于盼来了下雨。  相似文献   

2.
曾乐义 《大观周刊》2006,(15):50-50
已经在这个城市中开着车溜了一个月了.你自认为已经摆脱了“菜鸟”的恶名。“什么上坡起步,什么靠边停车,全部搞定!我现在是一个纯正的飙车美女!”带着莫名的兴奋.你在中午时分开车上路了。  相似文献   

3.
韦业宁 《青年记者》2006,(19):80-80
这是一个电脑菜鸟的故事。 几天前,家里的电脑中了一种新款木马病毒“下载”。我先后尝试新老各种杀毒软件、常规和偏门各种方法,一一败下阵来。和病毒大战三百回合之后,我已经十分二百五。有专业人士劝说,“小病毒一个,过几天就好了。”可是我杀得性起,哪里能罢手?终于,我想到了卡巴斯基。  相似文献   

4.
周国芳 《青年记者》2016,(13):43-44
2月28日,作为齐鲁晚报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团队的一员,我第一个到达北京.去梅地亚中心拿会议请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培训,虽然距离两会开幕还有几日,但那时的我们早已进入媒体人的“两会时间”. 今年是我入职齐鲁晚报的第二年,很幸运,我参与了两次全国两会报道.与前辈们比,我是个初出茅庐的新闻“菜鸟”.2015年3月,我清楚地记得,一通电话打来:“明天晚上来北京,跑政协,没有证.”  相似文献   

5.
大虫 《电子出版》1998,(10):57-57
CyriX233大战K6266大虫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买第一品牌的,只有那些屈从于广告狂轰滥炸的“菜鸟”们才会被宰呢。我是谁呀?大虫级的“老鸟”。只买最值的东西--给“菜鸟”们攒机时例外。自Cyrix推出5x86以来,我就一直是CyrixCPU的忠实...  相似文献   

6.
“你们是什么?”“菜鸟!”“你们的名字是谁给的?”“老鸟.”“老鸟为什么叫你们菜鸟?”“因为我们笨,因为我们蠢,因为我们没脑子,因为我们缺根弦!!!”这是电视连续剧《我是特种兵》的经典台词.完成从普通士兵到特种兵的蜕变,需要有强烈的军人荣誉感、“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和百炼成钢的艰苦付出.  相似文献   

7.
潘璇 《大观周刊》2006,(33):52-52
可心是出了名的“超磨”,每次出门前总是要提前半小时做准备,如果要约她逛街,最好提前一个小时通知她。当然,可心的“磨性”还不止如此,身为资深菜鸟的她连开车也充分显现出了“磨特”的本色。  相似文献   

8.
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报道,到明年在家门口担纲东道主媒体的重任,中国媒体在短短20多年间,如何从“菜鸟”迅速蜕变成一个具备国际化水准的团队。  相似文献   

9.
“我虽然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但我多年参与许多经济、科技和教育方面的规划工作,其间常常牵涉许多大历史的问题。”田长霖对记者说,“我勾勒这幅‘大中华地区知识经济蓝图’决非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10.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11.
遍觅文魂天涯步张我常常有一种担心,担心报纸上今后真正的新闻会越来越少,担心报纸上的稿件是记者采访的越来越少。有时拿着报纸看看,恨明显地可以看出,不少的文章都是从“发布会”上来的。常常要求记者、编辑“深入基层”采访,可惜,“深入基层”现在好像是一个很不...  相似文献   

12.
说实话,我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两年来的记者生活。虽然没有面临下岗,也没有吃不上饭,但在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身在其中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有时,我倒挺羡慕那些小媒体里做事的同行,每天对付几篇稿子,编辑不会拿记者稿子“开涮”,即便动“刀子”也会手下留情,毕竟稿源不多,报纸总得靠稿子撑起来,总不能第二天开“天窗”吧。我想说的是,在南都这样的口碑不错的媒体里做记者,虽然收入可能高点,但对年轻记者来说,成长过程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磕磕绊绊。许多人心中都有个“结”:青年记者,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3.
整整二十六年过去了,许多案件在记忆中都渐渐淡忘。可是那起案件却常常在我脑海里萦绕,这就是1982年8月28日,代号为“8.28”的绑架案。虽然此案过去了二十六年,但是,案中的人物和破案细节仍然值得回味。  相似文献   

14.
车仑 《记者摇篮》2005,(10):4-6
“七一”前夕,丹东市广播电视局“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要我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为题,在全局采编人员大会上发言。虽然勉为其难,但我还是带着这个题目,进行了较为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很喜欢读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的“意味故事”。作常常拾取生活或历史上一个故事娓娓道来,然后直接挑明故事中某些耐人寻味的意味、意趣,常常富有哲理性,能给人以深深的思索甚至终生难忘。这个栏目办得好、办得妙,希望永久办下去。那么,新闻中有没有“意味新闻”呢?我看也是有的,谓予不信,试举一例。  相似文献   

16.
任争健 《中国编辑》2006,(4):80-81,76
当学者们在探讨学生的素质或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得主时,我捕捉到了一个尖锐的声音:审美教育缺位。25年的编辑经历以及与一些国内一流科学家、哲学家的交往,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分量。它召唤我去酝酿一套有科学家加盟的有关音乐的书。为什么是音乐呢?因为在我看来,人类的审美体验虽然有许多,可音乐的功能超越其他一切艺术。于是,编辑的使命感常常让我感受到“音乐动机”的驱使,潜入对策划音乐图书的沉思冥想中。  相似文献   

17.
最重要的是什么年轻的同行常常问:“作记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社会责任感。”我有一个初看起来是“谬论”的说法:记者这一行,是不负责任和负责任相结合的职业。记者难道可以不负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说,恐怕是如此。我曾在人民日报长期搞经济报...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台北市长的国民党初选中,政坛“菜鸟”连胜文之所以能够战胜老将,部分得益于2010年“五都”选举中遭遇枪击的经历;而进入选战密集期后,连胜文的“官三代”身份成了他的“硬伤”.  相似文献   

19.
刘浩三  刘逸帆 《中国广播》2012,(9):33-35,98
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 黄升民教授在广告媒体人面前常常说:“我不是一个广告人。”但是,业界人讲到黄教授必离不开广告!而讲媒体广告,必说到黄升民。  相似文献   

20.
与美国新闻界人士的对话□梁平1996年秋,我参加了美国新闻总署的“INTERNATINALVISITOR”计划,作为“国际访问学者”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专题是:“对美国报业的考察”。虽然我身为新闻从业人员,但我更有兴趣了解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