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高等教育治理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及信息化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开启数字治理模式。文章对高等教育数字治理这一概念从内在逻辑、核心要义与实施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是教学发展的需要,是科学研究的依托,是高校政务的助力,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态环境。基于对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逻辑与要义分析,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策略,探索高等教育数字治理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回溯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实践,历经了专业技术治理、联合国治理、多边网络治理与国家中心治理的模式变迁。究其缘由,高等教育全球化竞争、技术变革发展与治理制度困境决定了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制度的演进方向,亦形成了变革主义与保守主义截然不同的行动逻辑。两种逻辑冲突的背后,既展现了高等教育全球治理主体多元、问题纷乱、机制多样与目标多维的复杂局面,又隐含了等级固化、规则模糊与制度重叠的风险挑战。为此,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应维系国家权威、完善规则公约、创新治理机制与构建协调网络,实现制度转型发展与综合治理目标。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一极,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制度构建,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危机加剧与全球治理赤字上升的背景下,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也亟待转型。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转型的逻辑动因包括改革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抗争以及制度重叠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治理嵌构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转型作用机制内部不同行为体互动的基本逻辑。治理嵌构视角下,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转型的作用机制包含关系型嵌入、结构性嵌入以及规范性嵌入三种路径,反映了各行为体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机制复合体中相互融入、彼此沟通的网络化嵌构过程与依附共生关系,体现了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行为体同外界各种机制的互动互建进程。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转型面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治理地位下降、新兴国家参与治理受到制约、多边网络合作的治理模式受到挑战等治理困境。我国应通过促进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理念现代化、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道路现代化来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转型。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高等教育建设的目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教育体系蕴含的基本命题。以数据分析、学习分析、图像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传统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进行全方位融合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使其发生根本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亟须高校秉持人文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在重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转换人才培养重心,推进科学研究变轨换道;实现教育模式的更新迭代、学习模式的裂变式革命,以及治理模式的科学优化;遵从国家、高校、社会层面的整体制度变革逻辑,构建多元共生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德国大学数字治理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建构出“技术—组织—环境”的治理框架。近年来,德国大学数字治理在技术、组织、环境层面继续推进,并积累了一些独特的发展经验:在技术层面,打造全流程“数字校园”,促进大学内外部数据流动;在组织层面,搭建多元协同治理架构,建设数字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在环境层面,完善制度和法律框架,提升数字治理的执行力和安全度。德国的发展经验显示,大学的数字善治离不开技术、组织、环境因素的均衡发展和互动作用,这为我国推进大学数字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乡村数字经济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乡村振兴建设应将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生产、大众生活及政务治理等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实现乡村绿色跨越式发展、均衡共享式发展、开放包容式发展。针对数字经济在赋能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如数字经济在农村环境下认同感缺失、数字化治理机制不健全及基层治理制度脱节等问题,提出采取依托数字化工作平台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建设现代化农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强化制度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等七项举措,以更好地让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赋能,稳步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评价的实质是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多主体、多形式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评价还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利益表达机制不畅以至利益冲突等问题。在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要紧紧围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目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促进管办评分离,明晰政府、高校和社会中介组织机构在高等教育治理与评价中的责权利,建立各主体间更加紧密和更加有效的合作对话机制,实现高等教育整体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明确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建设路径。经过哲学思辨发现,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必须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追求,从而具有目标明确、规范明晰、主体自觉、社会参与、过程规范、结果可测等系列特征,而激发教师创造性则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为此,需要完善高校治理体系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具体而言,需要通过完善教师参与治理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改革促进制度、产教融合机制和教师评价制度等机制建设,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9.
面向现代化审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于因时而变、因势而动,探索可将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的治理模式。普及化时代的持续推进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工具等方面提出了变革诉求。当前面临着治理理念功利化、治理主体单一化、治理内容复杂化、治理工具科层化等现实困境。展望未来,应在转变治理理念、优化治理网络、注重治理试验、推进数字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英国殖民体系的香港高等教育具有超百年历史,大学自治随着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目的、政府权力和权威及香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重大历史事件形塑着国家与大学的关系。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通过查阅历史档案文献及访谈,研究对香港高校治理的历史变迁与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章表明:香港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探索初创、断裂停滞、稳定发展、规模扩张、深化改革、调适拓展等六个关键阶段;不同历史时期香港高等教育治理具有差异,但呈现出高等教育“去政治化”、政府积极不干预、自治与自由、国际化与法治化、问责与监督等变迁特征。大学植根于社会,构建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香港高等教育内、外部治理体系及社会治理体系,从而促进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是香港未来高等教育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是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型,是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治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催生的新型治理范式。数字治理能够对多场景、全过程的高等教育管理数据进行关联、交叉、分析、整合,促进教育治理过程科学化,突破传统教育治理中“暗箱”问题。学界关于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概念阐释主要形成了数据安全论、技术赋能论、场域整合论等三种学术论说,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了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内涵与特征等。数字治理在提升高等教育治理水平和能力方面至关重要,体现为实现治理主体高效互动、提升循证治理能力和优化精准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同时,高等教育数字治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数字安全风险、教育正义危机、数据孤岛、形式化治理、学术求真精神式微等。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强化理性认知、优化治理结构、聚合治理动能、适配治理机制等四个层面重新构建与优化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生态,实现高等教育数字治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高等教育,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系统性变革,如何驱动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成为各界重点关注的议题。德国高等教育教学在转型过程中,以“硬性”的法律框架确保师生教与学,以“软性”的包容性环境兼顾少数群体学习诉求,提出科研创新、无障碍学习、完善数字学习空间与数字化课程开发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逐渐形成立足于德国4.0发展格局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在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教学转型实践经验的同时省察警示,从教学保障、教学合作、教学理念与教学场景四个方面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完善数字教学法规,奠定教学数字化制度基础;三位一体构建教学合作体系,提高数字化教学质量;秉承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原则,促进数字教学包容性;构建无边界教学场景,激发深层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3.
杨恬 《山东教育》2021,(13):40-42
基于协同理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能够为法律、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四个层面提供治理新思路。然而,受到治理理念、主体权力以及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与协同理论结合时会受到组织机构失衡、制度体系欠缺以及信息交流匮乏等问题的阻碍。为此,在协同理论下落实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需从协同治理需求、协同治理体系、协同治理制度以及协同治理技术四方面出发,分别采用治理思维转变、治理架构完善、规范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提升的策略推动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4.
从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看,大学制度与治理是相互作用的,制度对于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实践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治理实践和治理体系有助于制度的完善。大学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治理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是治理主体与制度实践互动的结果。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和习惯等。因此,制度逻辑不是说要去主观建构制度,而是说在制度认知、制度构成、制度运行与制度行为、制度评价的互动中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发展中,人的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要充分注重和发挥人的因素特别是治理主体的作用与价值。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的关键在于通过融通“大学之制”与“大学之治”,使得大学制度通过体制机制建设转化为治理体系,并使得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在治理实践中,补齐制度短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从而使制度逐步成熟定型,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客体、环境、要素体系等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基于“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提升吸引力、时代性与实效性的历史逻辑和以内容为核心、以价值为导向的现实逻辑,提出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包括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特别注重提升主体数字素养;不断优化体系内容,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平台;数字技术嵌入思想政治工作各个环节,实现技术势能的充分释放;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各要素加强人机协同实现数字治理。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主要指制度理解、执行、组合、创新和组织体系运作的能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大学治理的思维和行动有别于传统的管制和控制方式。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治理理解存在误区,我们并没有搞清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的指向是什么。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是技术与物质层面的发达,而是意味着要从社会制度、大学历史和高等教育本质的逻辑去理解其内涵,重新梳理其构成因素,最后才能针对当下的困境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路径。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最终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善治,使大学与社会、政府的发展实现协同,共同参与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新时代国家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利益,主要包括治理理念、治理组织、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等方面。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实现治理理念现代化、组织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的高级过程。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面临机遇与挑战,亟须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质表征、制度困境和目标指向,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让中国以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和更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实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则引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和新的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和高等教育收费理论是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逻辑起点和重要诱因。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则蕴藏着这两大理论科学内涵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职业技术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型院校,亟须构建起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为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职业技术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高质量治理生态体系,涵盖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制度、治理文化等要素,具有融合性、发展性、创新性、智能化的特征。职业技术大学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面临着治理决策缺乏科学理念指导、多元治理主体内外融通受阻、治理制度难以适应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治理文化桎梏于行政文化等诸多问题。学校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现代化治理体系:一是树立数据驱动决策的院校研究治理理念,保障科学决策;二是优化多元相关利益主体治理结构,形成治理合力;三是健全职业本科学校治理制度体系,规范治理行为;四是打造职业技术大学特色治理文化,强化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创生出全新的学习环境。它在改变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引发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然而,调研发现,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还存在着“重设备、轻学生”“重技术、轻转型”“重考试、轻发展”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对相关文献主题结构、核心概念和主要任务归纳分析发现:1)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逻辑反映在价值逻辑、目标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方面,体现了应对数字化挑战、重塑教育体系和整体性推进的时代特征;2)数字技术革新、系统组织创新、人力发展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内驱动力,加速了数字技术与教育应用的深度融合,激发了教育系统变革活力,促进了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3)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主要任务为抓手,从建设智能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教学应用、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方面形成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为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