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宝中学     
张岚 《中文自修》2005,(4):48-48
1 起点是开始,终点是结束,起点是出发,终点是到达,起点预示着新生活,新天地的出现,终点就宣告一个过程、一个阶段的过去;起点意味着未知、神秘、茫然、探索,终点则代表收获、成长、喜悦或失败,沮丧…… 以“起点与终点”为话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2.
长途旅行     
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但知道有那么一个地方。汽车在路上疾驰,遇到有人招手就停下来。上车的人都是前往同一个方向,只是目的地不尽相同。有些人半途就下车了,这只是相对于去终点的人来说。他们自己当然是到达了终点。这就是终点。每一次停车都有人到达终点。又有另外的人上车,这只是他们的起点而已。所谓长途就是这样,由一段段的路组成一条长长的路,由许多的终点和起点组成一个终点和一个起点。终于,车上所有的人都下了。车子空了。世界立即被从车上下来的人塞满,热热闹闹的一片。新奇展开在我的眼前。我熟悉的房屋和街道,以其相…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一段旅程,有它的起点和终点。每一个清醒的教育者,都应该经常向自己发问:我们的教学从哪里始?到哪里止?我以为,语文教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误区就是因为不明确如何起步,走向哪里,而使教学无法找准合适的“落点”。  相似文献   

4.
武兴 《现代语文》2016,(4):65-68
状态动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本文通过对林杏光等人主编的《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中的所有动词从语义特征的角度进行考察,界定出373个状态动词,考察这些状态动词内部的时间结构特征,发现状态动词有五种不同的内部时间结构。A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无终点、无续段;B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无终点、有续段;C类状态动词有起点、有终点、有续段;D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有终点、有续段;E类状态动词起点与终点重合、无续段。  相似文献   

5.
一、勾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解读文本时,当我们按照语文习惯思维而百思不得其解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借用另一学科的思维方式或表现方法,就有可能豁然开朗。如在教学《灯下漫笔》时,为了让学生对结论有更深的理解,我请同学们用图示法来表示作者得出的结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有同学画了条直线,立刻被否定了。又有同学画了一个圆,有同学点头了,又有同学否定了:“圆是从起点回到终点,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怎么…  相似文献   

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完成 1— 4题。安于途中①从起点到终点 ,其距离就是途中。②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 ,总是从南飞到北 ,又从北飞到南 ;就像泉水 ,总是从溪流入河 ,又从河流入海 ;就像花草 ,总是从春长至夏 ,又从夏长到秋。是的 ,自从离开起点以后 ,生命就总是在途中 ,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 ,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这很自然———有花开就有花谢 ,有日出就有日落 ,有起点就有终点。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 ,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 ,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 ,于是必经的过程被视作漫长的等待 ,总是…  相似文献   

7.
江海花 《高中生》2010,(3):62-62
生命是一条线段,有起点,也有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是一辈子。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去经历各种感情。只是,彼此之间的情谊真的太微妙,难以永远,总会失去最初的默契,成为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8.
情感的轨迹     
生命是一条线段,有起点,也有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是一辈子!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去经历各种感情,只是,彼此之间的情宜真的太微妙,难以永远.总是失去最初的默契,成为世界七最熟悉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9.
犹如一段旅程,课时教学也有它的起点、过程和终点。所谓教学的起点,简单地说就是“现在哪里”,即学生现在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所谓教学的终点就是“要到哪里”,即教学目标,学生上完课后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有了多少实实在在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课堂教学就是在摸准教学起点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到达教学的终点,达成教学目标。而当前教学常由于起点不清、目标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最终导致高耗低效。因此,有必要重视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设计,在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以期达成和谐高效的课堂学习。  相似文献   

10.
沈林 《语文知识》2010,(2):35-38
趋向动词“来”、“去”反映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同一位移,“来”以终点为参照点,“去”以起点为参照点。它们的应用规律如下:说话人位于终点时,只能用“来”;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与终点没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有,在对话当时也位于终点之外,只能用“去”;说话人或者听话人与终点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没有,但在对话时听话人正在终点,“来/去”都可用。  相似文献   

11.
人生感悟     
路 ,走得越多 ,或许对人生的感悟就越深。有人说 :生命是一种轮回 ,终点之后抵达的 ,又是起点。你不理解起点 ,也就不真正懂得终点。聪明的人 ,在起点就会想到终点 ,到了终点 ,又会立即把它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也许季节的青春可以轮回 ,而人生的青春却只有一次 ,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季节的青春虽然美好 ,但它毕竟是盲目的 ,而人的青春却是一个主观能动过程 ,人的青春可以辉煌 ,也可以灰暗。青春是短暂的 ,但青春之花却可以长开不败。一个有智慧有德行的人 ,虽不能说青春永驻 ,却可以说青春长在。奋斗时是快乐的。拼搏时内心充满了希望。奋斗…  相似文献   

12.
教育起源于生活,教学的起点应该是“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的终点也是生活。那么,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教育,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也应该做到“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这样,作为教育中心的教学过程,应该也必须是生活。作教学就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广阔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被动无界结构是讨论有界和无界这一对认知范畴上的差异在被动结构句法形式上的表现。被动无界结构在句法结构上的特点是其谓语结构是由动词后加“着,、着:”或者由无界词组“(V)又V”、“(V)了又V”等充任。从信息结构上说,有界的被动句法结构能作为一个信息的终点即一个表述的终点出现,或作为信息的起点出现,即引起下文的表述,而典型的被动无界句法结构只能表达动词或动词性结构所表达的动作进程,不能出现在一个信息的终点或起点的位置上。非典型的被动无界句法结构可以出现在一个信息的终点或起点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4.
面对大海     
有一种声音,是海浪拍打礁石唱出的激情;有一种蔚蓝,是海天一色铺展的宁静;有一种情怀,是面对大海激荡起的“心潮拍岸”。面对大海,好像是面对一首歌,一幅画,一本书。听到一首激昂的人生之歌。那是渔家女织网时的低吟,那是渔夫满载而归的音讯,那是离家水手苦涩的心曲,那是归家游子呼喊故乡的声音。海是起点,到另一个国度,过新的生活,海是行程的起点;告别亲人的关爱,独自开拓未来,海是成长的起点。海也是终点,学成归来,事业有成,海边的故乡终是人生的最后一站,海便也成了人生的终点。起点即是终点,其中却是饱含多少的潮…  相似文献   

15.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在物理中表示力的方法通常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作法是: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有时为了精确表示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叶澜 《中学教育》2004,(7):13-16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但是今天的讨论是起点不是终点,今天的交流不可能马上就形成评价一堂课的具体标准,而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探讨。我今天主要讲四点:  相似文献   

17.
作力的图示,就是在物体上把受到的力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具体的作法是: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作力的图示还要在图上附上标度,指出某一长度表示多少牛的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是一段师生的特殊生命旅程。它目标明确,涉及空间广,经历时间长,活动丰富。教师若要使这段旅程更有意义,就必须尽可能地缩短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可见,语文教学的效益与其立意的起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人生轨迹     
这是一条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直线。或者说它的起点和终点都在遥远的无穷远处。  相似文献   

20.
何雁  洪世昌 《江西教育》2005,(11):17-19
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有无数个起点,也有无数个终点,每一次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最接学生起点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地把他们带到离自已最远的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