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蕴含着深刻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性是文艺活动创造意义的存在论前提,涉及到文艺活动构成的全部要素。讲话对作家的创作主体性、作品的对象主体性和读者的接受主体性进行了理论阐释和重建,揭示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真谛,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等问题作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自然科学家的实践的主体性思想绵延不绝,而且是比较深刻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践的主体性需要充分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需要正当合理地发挥;实践主体性具有复杂性;实践主体性具有艰难性;实践的主体性离不开客观性。自然科学家的实践的主体性思想在实践的广度、深度、动态性和复杂性程度等等方面,丰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主体性的观点的内容。研究自然科学家的实践的主体性思想,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数千年来必然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由宋到明,词人呈现出向吴中地区聚集的趋势,形成明代"词萃吴中"的独特景观。并且,吴中地区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文化发展成为一独立系统。文化的独特地域性影响到词学,塑造了明代词学的主体性格:艺术家之词。在此基础上,明代词学整体上呈现出与宋代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作家笔下少数自面世以来关注度一直不高的作品之一。事实上,这是一部不应该被忽视的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莫言受当时真实社会事件刺激,不避敏感题材,站出来为农民发声,血泪倾注的急就章却不失风格和思想的独特深刻。作家在叙事技巧包括结构、时序、话语上的巧思,是小说既具现实批判性又保持较高艺术水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深刻的思想只有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才能体现出犀利的风格.<潇湘晨报·湘江评论>显示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价值目标,以及大国公民的文化姿态与市民消费的激情表达,折射出当代都市报新闻评论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思想魅力,从而创新了报纸的整体风格,提升了报纸的品牌个性.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政治立场的新时代表达,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体系之中作为守恒的价值归置。文章从这一背景出发,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理论中的人民主体性思想,继而整合百年历程中党关于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归纳出“以人民为中心”文化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途上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明代山东境内,主要有两纵一横三条驿路。在这几条驿路的两侧及邻近地区,不仅具有丰厚的前代文化积淀,当代文化也得到迅速发展。静态的文化积淀和动态的文化繁荣直接促发了明代山东文学的大发展。驿路文化是作家得以产生的沃土;诸如《水浒传》、《金瓶梅》这样的作品也于此得以孕育;驿路风物是作家歌咏的对象。因为驿路文化以传统积淀为主,所以它对明代山东文学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8.
凌淑华是五四时期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花之寺》是她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集。这部小说集采用独特的"复调"式书写,表达了对女性婚姻婚前、婚后同囿"围城"命运的深切关怀,揭示了将女性牢牢困在这座围城中的真正原因。这样的书写看似保守,实则深刻,在另一层意义上呼应了五四时期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9.
海岩是一位有强烈郁结心理的忧郁型作家。他的所有小说给我留下了一个最深刻的意象:大海中有一块永不沉没的岩礁。海岩又是新时期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青年作家,他在思想和美学上的独特而执着的追求,使他成为这个历史时期中新老两代作家中的“间色”。本文试对海岩的思想和创作进行一番整体观照,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在毛泽东宏大深远的教育思想境界中,含有许多十分生动而深刻的教学思想,其中他一贯倡导的要使学生主动地学、切实地学的一系列观点,准确地把握着学生智能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人类教育思想的宝库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一、解放主体的个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对待其主体性,这是中外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长期受到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全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及其翻译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认知翻译观充分肯定译者的主体地位,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镣铐"是其自身的文化先结构。译者的文化先结构对公示语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和民族文化缺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尚绮 《培训与研究》2008,25(3):129-131
传统译论中译者大多处于一种边缘地位,一种“隐形”状态,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被考虑在内,译者的身份也重新得到了认识,译者在具体翻译操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脚踏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在翻译清末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时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也就更具有了研究价值。他“中西合璧”的文化观决定了他对译本的选择,也决定了他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法,异化归化并举,可谓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反思、一种寻根的意识,谈传统文化和文化主体意识的人日渐多了起来。但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主体意识?文化全球化了我们怎么办?对这些问题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形成、内涵和特点,文化主体意识应包括哪些内容,以及面对文化全球化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5.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中解读 2 0世纪欧洲文学中三部著名的文本 ,揭示三位“另类女性”在“成为自己”行为方式背后所高扬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体意识 ,既传承了几千年的人本传统、人文精神 ,又寄寓着作家们对时代的呼告。三位“另类女性”所显现的颠覆话语霸权、消解中心、改写历史的力度 ,则传达出处于“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的憧憬与期望。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文化背景及教育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其缺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从文化的高度对它进行理性的审视,充分重视文化对人主体性的发展与影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在发展人的主体性方面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目前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基于权力话语理论,提出文化的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并且译者主体的能动性必然受制于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一开始就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会通过译者反映到译作中,同时也是解释特殊翻译现象的理据。译入语读者也对译者的主体性起着制约作用,但这种积极的制约往往促使译者做出创造性的努力。通过翻译事实和具体的译例,论述宏观环境下译者主体性所受的三个外部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