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一、问题凝视:透视"找规律"的课堂现场数学教材《找规律》为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通过"找规律"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不断拓宽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激发  相似文献   

2.
"找规律"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找规律教学中,"规律"固然重要,但"找"更为关键。"规律"是静态的结果,其获得更多是为解决当下的问题服务,离开问题,规律本身并没有太多价值。而"找"的能力和意识则是学生带得走的东西,可以促进观察.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其高超的教学艺术,令所有与会教师折服。整节课中,周老师将重点放在了"找"之上,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并发现周期现象的规律,在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中,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现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验教材把"找规律"作为内容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苏教版王林主编在介绍第二学段的内容时指出:"找规律"单元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宽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  相似文献   

5.
找规律就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而得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寻找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对改善生活、促进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许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国的课程设计者们率先将"找规律"纳入了学校课程之列,试图通过"找规律"让学生从纷繁的世界中分析、归纳事物运行的内在轨迹;试图通过“找规律”让学生获得寻找、分析、归纳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以至于在“找规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规律的结果,轻过程的分析;重规律的运用,轻规律的探索”这种现象,让“找规律”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更让学生失去探索规律的兴致与动机。  相似文献   

6.
教学"找规律——图形覆盖"一课,通过"生活导入——原型探究——归纳规律——生活应用——总结延伸"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简单图形覆盖中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间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册教材中都设置“找规律”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是找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对此内容笔者曾先后进行两次实践,对怎样找规律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8.
“找规律”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在教材中出现的新单元。苏教版教材主编王林先生曾针对这一内容明确指出:“‘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展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细读这段话,我认为: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9.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相对于传统教材而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近年来,针对苏教版"找规律"主题的各级教研活动频频开展。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新增内容,在教材把握上不够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练习要求过高、开发过度。面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评价难测"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找规律"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找规律"的教学策略究竟应该如何确定?  相似文献   

10.
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将规律和口诀结合在一起,通过重组教材和变换乘法口诀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在"我来编口诀——我来找规律——我来记口诀——我来用口诀"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有时会发现"规律"失灵了,无法解决问题。究其原因,并非是学生的学习思维出现了障碍,而是教师教学时出现了"误导",让学生找不到思维出口。促使学生明白规律的运用原则和运用技巧,是数学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瑾 《考试周刊》2013,(50):67-68
<正>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对例题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成了每位教师的基本功。教师不能单纯地教例题,而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用例题来教,方能显现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灵动与精彩。苏教版第十册《找规律》一课,要求学生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和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找规律重点在于"找",怎样用例题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如何设计探索过程才真实有效呢?带着思考,我进行了课堂实践  相似文献   

13.
"找规律"是一个让学生探求事物之间内在必然联系或变化趋势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内涵和价值。基于此,苏教版教材对"找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在编排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在各学段渗透穿插了一些数学规律的探索,而且还在四、五年级各册教材中单独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单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就传统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来说,"找规律"这类题目出现的次数较少,不是教学的重点,一般仅仅出现在课后练习题中,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不断创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密切,教学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也分布于教材中。本文主要围绕着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内容展开,深入了解这一教学内容的现状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找规律"无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活动,更为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好的题材,即十分有益于学生逐步养成"乐于探究、善于探究"这样一种思维习惯。正因为此,在各类数学教材、教辅材料以及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乃至形形色色的竞赛活动中,我们都可以经常看到"找规律"的身影。但是,这方面的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即常常以“发现规律、检验规律”统一地去处理所有此类内容的教学:教学中我们又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假探究”。等等。,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师"五力修炼"高峰论坛会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刘劲苓老师执教的《找规律》这节课,抓住教学重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以比眼力、比模仿、比创造为教学主线,注重借助具体、现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猜测、推理、思考、感悟等学习活动中认识事物的排列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构建规律和创造规律;突出体现了教学的趣味性、深刻性、开放性和适度性,使学生不仅  相似文献   

17.
"生动数学"是基于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而提出的数学教学主张。生动,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包括动心、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课例《找规律》具体展现了"生动数学"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闫瑞利 《江西教育》2011,(11):39-40
<正>"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为了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特级教师李君精心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符合儿童口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让他们在富有童趣味的情境中发现、感受、亲近、享受数学。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应怎样引领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有效落实找规律的教学价值?我校教研组开展了以“找规律”为专题的研究活动,在一节调研课上笔者记录了如下的片段:  相似文献   

20.
俗话中有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中国教育的急速改革化、质量化、科学化,教育也更加注意教之以"法",而不是教之以"果".这点在小学教科书的改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显著特点就是出现了深化的、大量的找规律性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类型的习题,通过简单的"找规律"培养了"发芽期"的小学生在数学国度中的自主探索意识和方法意识.科学即推理的总结,找规律就是训练科学的推理思维.本文通过一些事例、习题的解析阐述对"发芽期"的小学生找规律、用规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