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作为现代大学两项基本职能存在相融合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的一面。大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发生微妙的变化,产生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界限不清,重社会服务轻科学研究等问题。因此,为了社会长远的发展应该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孙华在《守望社会良知——论大学的第四职能》中指出,现代大学基本上被定位为三大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的另一职能一直被这三大职能所遮蔽,这就是大学的“社会良心”,或“社会领袖”定位。即大学“造就公众心灵”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大学应该具备四种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的四种功能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本应作为大学根本职能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学的四种基本职能,分析了各职能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越南大学的职能,历经法属殖民地、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共和国三个阶段,依次产生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本文选取大学的社会定位、大学使命、教师社会角色三个角度分析大学职能的演变过程,认为越南大学的职能变迁体现出因应需求、动态发展、法苏影响、反映利益诉求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爱义 《继续教育》2004,18(12):33-35
从大学发展的历史纬度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学的职能经历了由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职能扩展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演变历程。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是解决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是大学从保守的象牙塔走向现代社会生活的过程。继续教育,是大学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就是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将大学开放到社会,成为大学服务社会的主要窗口,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成为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和社区的手段,成  相似文献   

6.
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是美国对世界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把高等学校从社会的边缘推入社会的中心.使高等学校获得了其应有的地位。本文对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以及社会服务职能与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关系等相关问题作出一定的梳理和解释.并以此为立足点.主要从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确立和发展三个阶段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试图勾勒出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轨迹和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张欣 《文教资料》2011,(24):190-192
本文对大学定位的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大学定位的因素包括社会需求、自身条件、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和权威的分类标准体系,大学定位需要高校、政府、社会三个系统相互配合、协调,才能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出现由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引发的"重科研、轻教学",以及过于强调"社会服务而淡化教学、科研"的"市场化""功利化"倾向等异化现象。因此,在大学职能演变的过程中,要始终追求各项职能间的相互协调和互利共进,坚持大学要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本质属性,将各项职能统一在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上,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特长和优势,严格防范和控制大学职能的异化,真正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与社会文化的内在张力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文化组织,大学的文化职能体现在大学精神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通过梳理大学与社会的发展历史认为,大学精神与社会文化长期存在并形成历史的张力,影响着两者关系的未来走向。大学精神未来发展应以大学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身的文化追求作为逻辑基础,深入挖掘大学精神传统意蕴并履行引导时代文化发展责任。正确理解大学精神与社会文化关系的前提是大学知识精英的学术自治,这需要多种因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始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应该是民主自治的、政府应该是有限的、社会应该是开放的。临沂师范学院的超常规发展关键在于理顺了大学、政府、社会的关系,构建起了大学和政府、社会的和谐发展局面,实现了大学和地方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各级各类毕业生供需状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等权威数据的解读以及毕业生供需情况的分析,提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即重点高校加速发展研究生规模;普通高等学校适度发展社会急需专业本科规模,严加控制与本科专业雷同的专科专业,大力发展培养高级技工的职业技术专科。  相似文献   

12.
对全国14所重点高校1400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模式运行情况的专题调研发现:理论课比重大于实践课,双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比例很低,以学术性课题研究代替社会实践者居多,配套环境建设急需加强。未来,高校要突出实践性和特定职业性的特点,以完成横向实践课题研究和取得高级职业证书为目标,建立职业取向本科一专业硕士一专业博士培养对接体系;建立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制;增加前沿实践性、创新应用性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大幅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加速改善专业型研究生学习条件、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很多高校开始考虑统筹建设研究生管理系统和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此文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先分析了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的目标、过程的特点和不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生教务管理和本科生教务管理的关系,然后提出了基于资源整合的“蝴蝶形”研究生教务管理和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框架,最后对如何统筹建设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日本国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动向与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日本国立大学尝试以改革通识教育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改革.这次通识教育改革浪潮主要包括:四年一贯制的大学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国际化的再重视、人文社会学科政策性削减.其中,四年一贯制的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代表了日本大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从对立割裂的状态走向了相互统一;通识教育国际化的背后体现了日本国家和学校层面重视国际化发展与学生个体本土化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人文社会学科的削减体现了日本行政当局的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为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检验指标,以及对高校社会适应性的检验指标,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校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双重压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日显重要,建立一支高水准、高效率的就业指导队伍成为高校建设中应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一些革新,如艺术和科学学科得到重视,加强了基本学术能力的训练,开始注重新生研讨课程,提高了通识课程的学习标准以及增设了全球研究课程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In high participation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link between undergraduate study and progression to graduate employment is increasingly tenuous. One response is a growing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ability skills and preparing students to take advantage of future opportunities as part of university study. This paper uses a Bourdieusian‐based conceptualisation of graduate capitals, combined with a concern for the psycho‐social dimensions of classed experience, to consider transitions through university and into employment for students from working‐class backgrounds in England, drawing on data from a study of students who attended the two universities in Bristol UK. It is argued that the assemblage of capitals that make up graduate capital could be seen as constituting a form of symbolic capital with magical powers, that hides the power relations involved in successful progression to graduate futures. While the move from university into work is more prolonged and precarious for students from all backgrounds, access to the resources that enable the development and mobilisation of graduate capitals, along with psycho‐social dimensions of class, create additional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able graduate career identities for working‐class students such as thos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paper concludes by noting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国内不同层次的大学为国际化活动寻求资助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从学校主动寻求与外部自愿捐助的角度对我国大学国际化项目所受资助程度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t模型筛选出大学国际化项目所受资助程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After two years of experience in overseeing groups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riminal justice students in an Innocence Case Review course at the University of Central Missouri (UCM),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urse and the attitudes of the participating students. An examination of Innocence Case Review current procedures in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nd law schools provides background for course desig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ents’ experiences, reactions, and attitudes of their yearlong case screening efforts, and to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general.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literature on innocence case review classes at both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nd law schools exploring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inherent in this type of class. It also explores the skills necessary for case review, and the skills students can take to other classes and professions. The second part reviews the structure of our courses as initially created and implemented for the last two academic years at UCM and the modifications the instructors felt necessary for the future. The third part examines th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UCM’s Innocence Case Review class, including student suggestions for class improvements and advice to students selected for the new academic year. The benefits and abilities gained by the students through this course become apparent.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current class structure and reforms suggested by the UCM students, the professors’ experience, and as indicated by other universities. The conclusion reviews findings gathered from the current course as well as examining other universities’ courses, and the value students experience from participating in this experiential or engaged learning.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本科高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地方性、教学型;特征之二:大多数是世纪初新建校;特征之三:本科教育为主。这类学校的办学主旨应是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定位应当坚持立足社会需求,学生至上。本文从地方性本科高校新形势下的转型、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路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的优化、专业建设的错位发展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入探索了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地方高校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途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