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嵇康人格分而视之可谓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中有高扬在外的道家的自然、恬淡与无为,也有蕴籍于内的儒家的执著、慎独和责任;现实人格中有道家出世的超然,也有儒家入世的刚肠疾恶.由于主客观原因,嵇康的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断裂,不断地冲突,从而酿成他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人格的培育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开始就自觉充当理想人格的设计师 ,其影响尤为深远。本文试图以《论语》为本 ,采撷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 ,探讨其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建构 ,以及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重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国强 《职大学报》2012,(5):84-86,89
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设定的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追求的终极范式和完美人格形象。它的基本内涵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理想人格的目标、德目和理想人格所包含的实施"仁政"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就十分关注人的问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关注人的问题的落脚点在于人应成其为人,也即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儒家提出了理想的人格应具备的特征。为使每个人都成为儒家理想中的人,孔子和孟子还提出了实现完美人格的方法途径,他们并自动担负起教化人们的伟大责任。在儒家看来,如果每个人都成其为人了,  相似文献   

6.
王力军 《职大学报》2007,(1):112-113
儒家主张以礼治国,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两千五百年后,大同社会乃是今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时期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其道德教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荀子发展了孔孟的理想人格目标思想,对理想人格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他提出的独到的道德修养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注重学习,十分重视探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问题,并最终归纳出颇具特色的"为己之学"。本文从儒家"为己之学"的提出与发展入手,主要论述了儒家"为己之学"追求的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的价值目标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全面怀疑是鲁迅悲剧人格的逻辑起点;对于民族存亡的深刻忧惧是鲁迅悲剧人格的理性显现;灵魂深处的孤独以及由此而来的悲壮抗战是鲁迅悲剧人格的情感底蕴;对于下层民众“集体无意识”作用下历史惰力的痛切批判是鲁迅悲剧人格的核心体现;宏观上对立而统一的艺术张力及悲喜复合的特定艺术形态是鲁迅悲剧人格在风格追求上的美学转换。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书中每个人物都具有悲剧性,既有家庭、社会、礼教造成的社会悲剧,也有人物性格造成的性格悲剧,还有人始终不能摆脱的命运悲剧,更有人性的缺陷、弱点造成的人性悲剧,而贾瑞就是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以及人性悲剧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第二次握手》中苏冠兰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书及中心人物苏冠兰的简介,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苏冠兰在其人生路上的挣扎,第三部分分析其性格的悲剧性,最后一部分主要是表达他的悲剧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一位毕生忧患元元,为理想社会奋斗、至死不渝的人民领袖.他晚年所犯的历史错误与他的"理想社会主义目标模式"息息相关.这个目标模式在生产及社会生活管理方面强调贯彻一体化原则,打破行业界限,取消专业社会分工;在消费品分配方面过分强调平均,混淆了社会主义同平均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人与人关系上,强调完全平等,忽视了社会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这种理想目标模式本质上是以平均主义为核心内容、不切合实际的社会主义模式.它导致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政治上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人为地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最终酿成了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是非裔美国小说家,她的历史意识非常强烈,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历史的抑制和忽视十分关注。《宠儿》是她的代表作品,通过对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进行挪用,讲述了一个被自己亲身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后复仇的故事,深刻地批判和反思了美国的奴隶制,对人的良知进行拷问,使生者真正地见证苦难、直面苦难。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这部作品的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隐性课堂,其隐性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是课堂的拓展,引领校园生活融入文化;图书馆是人类的文明殿堂,铸塑学生完美的人格;图书馆是大学生休闲的天堂,诗书为媒寓学于乐.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爱的饥渴》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名男子之间的婚爱故事。主人公悦子的一生是不断寻爱又不断遭遇失败的历程。长期的压抑终于导致了最后的爆发,她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意中人以求解脱,结果却是堕入更深的痛苦和虚无。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爱中无法体验真实的自我是浅层根源;文化冲突造成的身份危机和内心痛苦是深层根源;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及结果的不可得导致的虚无感是最终根源。所以说《爱的饥渴》的悲剧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内地对宋庆龄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政治角色,而对其女性角色的发掘尚不完整。私人书信文字资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丰满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宋庆龄。青少年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生活教育环境使宋庆龄初步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独立女性形象。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带着对理想的坚持,怀着对生活、自由和幸福追求的执著,在理想的道路上独行,诠释了中西文化交融下的"现代"女子对革命理想与传统生活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生活历程不仅诠释了20世纪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路径,也成为中国女性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九天玄女是我国道教之女神,她与宋江故事的联系的原因之一,是有共同的泰山文化背景。这一形象在《水浒传》中虽然描写不是很多,但在全书“天人合一”的结构布局与情节发展上,为“天命”之象征,宋江之保护神与导师,作者之代言,堪称思想与艺术关键中之关键。其意义则加强了全书的道教色彩,体现了作者化“盗”为“良”的淑世意图,显示了《水浒传》成书资料有更复杂的来源,其在“天人合一”故事框架作为“天”的代表人物,开章回小说中这类人物设置与描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