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忧患意识是主体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和预防的精神状态。以儒家教育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忧国忧民、忧道忧教、忧功忧名。继承、发扬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忧患意识,能激发教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志教育的献身精神,以及投身教育改革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齐艳红 《考试周刊》2013,(67):170-171
《中国古代教育文选》是一本集合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精华思想的一本文集。该书摘录了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及教育家的至理名言。他们在总结古人教育经验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本文主要对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华进行梳理和分析,希望对从教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论“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谈论有关教育问题时,中国古代教育家常用“教化”一词。其实,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化”远比“教学”、“教育”出现得频繁。这主要不是一个用词习惯问题,而是反映了古代教育家对于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解。这里的关键是“化”。一般理解,“化”的方式有以下特点:(1)在方法上是非粗暴非强制的;(2)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接受者而言是不知不觉的;(3)它所要影响的不只是接受者的外部行为,主要是他们的心灵深处。人们常用“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等形象的说法来描绘所谓“教化”对人的作用方式。“教化”被古代统治者用来养成社会风俗(即社会教化或政教风化),也被古  相似文献   

4.
李世宏 《今日教育》2006,(7S):89-90
如今,一提到中国传统教育,许多人就不住摇头。不要说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朱熹了,就连近代的陶行知、蔡元培,许多人也都是一脸茫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其实这只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面临危机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教育既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人有爱美之心,美比丑好,各个阶级,各种人,各个历史时期,各有其审美观点,但都讲究美.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丘,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这六个科目,包括政治、伦理、历史、自然科学、军事体育以及学艺术诸方而后内容.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  相似文献   

7.
通过介绍了中国古代女性学创作简况,指出中国古代女性学创作存原着二度模仿现象和其创作过程显示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其忧患意识的启示召引下,后来的中国近代现女性作家以创作的成绩拓破了男性主义的封闭圈子,实现了学生态4场中男女发生态的初步平衡。  相似文献   

8.
刘道玉 《云南教育》2007,(7X):43-45
西方国家评论界有一种说法,认为除了孔子、陶行知和蔡元培这两个半教育家以外,中国没有真正的教育家。这半个教育家是谁,他们没有言明,也不知他们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个毕生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听到这种评论,心里当然不是滋味。也许,这个评论有些偏颇,中国显然不止两个半教育家,例如古代还有孟子、韩愈、朱熹等。就近现代而言,堪称为教育家的人就更多了,如张伯苓、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经历过战争,学过军事、了解军事。孔子的军事国防思想对当今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启示主要有:树立忧患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学生国防素养;开展体能训练,掌握基本军事技能;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充实自身,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之中,文章对忧患意识的特点及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忧患意识产生的历史及社会原因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经历过战争,学过军事、了解军事。孔子的军事国防思想对当今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启示主要有:树立忧患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学生国防素养;开展体能训练,掌握基本军事技能;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充实自身,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2.
河南教育发展的历史曾是中国教育史发展的主流和浓缩。从古代学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学校教育自古就与河南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古代河南培养出灿若群星、影响深远的教育家;河南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之中,文章对忧患意识的特点及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忧患意识产生的历史及社会原因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是继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传统,反思历史,把握国情和纵观国际局势的产物。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邓小平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他超越了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对于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该文主要从现代数学教育角度。探索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家及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机械化思想,以昭示今日的数学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7.
忧惠意识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强烈的忧患意识能够使人明确奋斗目标,具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具有强烈的忧惠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成为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夏石 《宁夏教育》2008,(4):59-61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相似文献   

19.
刘培刚 《山东教育》2002,(14):11-12
中华民族以自己卓越的智慧创造了自己伟大的文明,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就是这一文明宝库中的奇葩;这些教育家所倡导的教育方法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从事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孔子注重师生间的交流,非常注意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起予者商也”,就是学生对孔子启发,师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的意思。这种思想后来演变成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这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遗产。孔子又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善于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和西方古代教育内容存在诸多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中西教育家本身的政治观、哲学观、人才观所决定。他们的不同主张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可见教育家的主体意识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是教育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