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江南文人群体是诗性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其成熟过程,曾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其一是魏晋六朝时期,代表人物是士人群体,他们的出现使得城市文化精神有了一个重要的载体,而政治伦理束缚也有了被挣脱的可能,江南文化整体得以摆脱单一原始的状态;其二是晚唐至五代的词人群体,他们使江南城市文化的诗性气质变成了一种持久稳定的精神脉络。这两个阶段不仅奠定了今后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的主体,也形成了江南诗性文人精神的源流。  相似文献   

2.
基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大职业教育格局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古称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文化的半壁江山.现在,长江三角洲仍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民最富庶的经济地域.江南城市带的产业发展品种齐全,行业规模大,区域内合作性强,高新产业发展迅速,这将为我们在长江三角洲构建大职业教育的格局,打下扎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文面貌。对于嘉兴这样的江南城市而言,运河更成为其文化上的重要分水岭。人文荟萃的嘉兴由于运河而逐渐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区。这充分表明: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经济,而且使得不同文化得以交汇融合,促进了江南城市的蜕变;不仅使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使江南文化的影响扩散开来。对于运河边的嘉兴而言,则是改变了其原先以渔稻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结构,使其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运河之城”。  相似文献   

4.
对江南城市人口数量的准确估算,将有助于认识江南城市的发展水平。东吴前期都城吴郡,城内人口约有10万人。东吴县城中的人口,一般估计不会超过2、3千人;郡城内的人口,在数千人至1万人左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城市人口数量大增,都城建康人口已逼近百万。东晋一般郡城内的人口估计能达到1万人,大的郡城在2万左右。南朝京口城内的人数大概在4万到5万人左右,会稽城有10至11万人。南朝大县的人口达到2万人,一些小县城中的人口可能连1500人也不到,县城人口数量差别很大。江南城市人口呈逐渐增加的态势,和政府用行政手段将人口迁入城市、农业人口从事工商业进入城市、北人南迁进入城市和士人聚族而居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江南美学研究随着江南文化研究而兴起,其研究的路径,基本上是三个方面:一是江南文本研究,二是江南城市研究,三是江南符号研究.三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初创阶段,成就已经出现,景色较为诱人,本文主要对三个方面研究感到的问题提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6.
江南古桥孕育成长、成熟兴盛于风光旖旎、文化深厚的江南地域,故处处浸染和具备了江南特有的地域元素和文化因子,具有江南烙印式的共通性与和谐性,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基于江南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环境背景,从江南区域文化精髓和古桥的江南地域环境设计理念和手法来提炼江南古桥的地域特征,并以此揭示江南古桥的文化性和环境设计观,体现出江南古桥共同的区域征候,彰显出江南古桥独特的地域化风采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原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合并成立姑苏区,同时挂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翻开了区域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千年古城,核在姑苏。姑苏区,是最富有苏州味道苏州情调的地方。这片曾经的吴国都城所在地,小桥流水孕育了恬静闲适的江南城市气质。  相似文献   

8.
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五代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布局越来越密集,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市场商业经济普遍繁荣,商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在江南部分经济发达城市,随处可见夜间商业交换现象,城市服务性行业也蓬勃兴起。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人数众多,财务雄厚,对江南城市经济影响较大。江南城市对周围农村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农民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唐代中后期,苏州、越州、杭州、宣州等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至五代,越州、宣州地位下降、苏、杭、金陵是三个发展较为明显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区域教育特色?区域教育特色是指某区域的教育在长期发展中积累和形成的独特的、优秀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和风格。区域教育特色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认真研究,精细规划。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本地区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和社会环境、人口的构成、教育发展的原有水平等多种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设计。一个区域可以是一个市县,也可以在市县内根据不同的地域情况规划不同的区域教育。  相似文献   

10.
陆丽瑾 《江苏教育》2014,(19):25-26
<正>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原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合并成立姑苏区,同时挂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翻开了区域跨越发展的新篇章。千年古城,核在姑苏。姑苏区,是最富有苏州味道苏州情调的地方。这片曾经的吴国都城所在地,小桥流水孕育了恬静闲适的江南城市气质。她不仅散发着吴地文化钟灵毓秀的婉约意蕴,更呈现出现代化时尚都市在迅猛发展中锐意进取的豪迈气魄。一、怀古思今,诗意栖居,为构建"苏式学校"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融入地域特色是区域经济发展及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区域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树立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形成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以融合区域文化为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活动中融入地域资源特色,专业建设中蕴含地域经济特色,学科发展中加强地域特色研究是地域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然而,洋务运动没能推进中国近代化继续前进,最后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破产。本文将从当时中国文化环境的主、客观两个方面,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洋务运动并最终导致洋务运动夭折的。  相似文献   

13.
就中国境内而言,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这个母体内的子文化。从这一立场出发,对地域文化主要是近世江西商业的盛衰,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诸因素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和个性,也决定于国内乃至国际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变化。江(西)、浙(江)经济文化的差异,源于两地区的人文个性,以及经济文化消费中心的出现及其影响力。但是,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互补互溶的,并无先进与落后可言。  相似文献   

14.
孙绣羽 《新读写》2012,(10):60-60
“叮当叮当——”“黄包车乘[口伐]?”踯躅在马路边,脑海中常常勾起这样的回忆。路边一字排开的黄包车和“叮当叮当”走街串巷的车铃声,是这江南城市的一道风景,我孩提时的记忆也与它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15.
甘肃高等教育近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甘肃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政治方向,拓展了甘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尤其是育人功能得到强化。新式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留学教育积极担当使命,通过传授近代科学知识和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培养出了一大批各类专门新型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式的重大转变,推动了甘肃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甘肃高等教育近代化是被动启动的。一方面,表现出外来性特征;另一方面,表现出其独特性。甘肃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及其特征表明:高等教育近代化是由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推进的历史运动,与区域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的江南城市是具有行政治所属性的郡县城市。秦汉时期,该地区郡县设置发生多次变化,城市数量增长,城市的行政级别也随之发生变动。同时,伴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部分郡县城市也逐渐强化了其作为商贸流通中心、生产管理基地、港口等方面的功能,城市类型呈现分化的趋势。总体而言,该地区城市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早期和晚期发展较快,显示出秦汉江南城市的发展与地方政治势力崛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龙岩市的新罗区和漳平市地处九龙江上游,两地方言属闽南方言语系,区域文化同属闽南文化。两地的民俗和漳州市的城乡十分相似,特别在岁时习俗和人生礼仪习俗两方面有许多地方相似甚至雷同,体现了习俗在一定区域的传承性与地域性。  相似文献   

18.
河南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软实力在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河南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取得较大的成就,但同时存在着淡化社会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贬损城市人文景观价值和人文精神含量,忽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人的城市化、现代化滞后,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等问题。今后,河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应着重增强城市凝聚力,注重历史积淀,发展文化产业,塑造城市品牌,吸引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现状,从影响城市环境设施中的地域因素出发,分析了影响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地域环境,地域文化,公众观念等地域因素,为城市环境设施设计提供地域性因素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