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于当前信息时代下的图书借还服务需求,以广州图书馆的转借服务应用为基础构建"个人移动图书馆"模式并为读者提供图书自助借还服务,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借还服务方式的创新。本文通过对广州图书馆图书转借系统的特点、功能、流程和转借系统在广州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总结实践经验,简单探讨了基于广州图书馆转借服务应用的"个人移动图书馆自助借还书"模式对图书馆发展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自助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自助服务的需求,根据读者需求和自身特点,在实施了统一用户认证信息库、公告发布系统和电话咨询系统的基础上,提供了自助借还书、24小时自助还书窗口、自助缴纳超期罚款、自助文印服务、自助机位管理系统、自助研读间预订、自助阅览座位管理和开放密集架书库等服务,尝试构建一个以自助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图书馆.  相似文献   

3.
借鉴超市理念,完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江梅 《图书馆》2002,(5):84-85
本文通过对超市理念的分析,提出了规范图书馆服务用语、合理布局书库藏书、为读者提供借还清单、设立特别宽恕还书日,来完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4.
自助借还书系统的"功"与"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助借还系统就是允许读者在图书馆内利用机器设备自行借阅或归还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而不需要经过馆员手工作业的一种自助式服务方式。在条码识别模式状态下,自助借还书系统在图书馆工作中可增加图书馆借还书时间、馆藏文献流通量、增添人性化的服务手段、使图书馆把工作重心转向深层次的服务上、为培养学科馆员创造有利条件。但该系统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投入成本偏高,存在安全漏洞,容易发生图书错、漏借事件,对图书加工要求较高、易造成拒借率上升。据此,相关措施被提出以应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杂志》2007,26(9):63
7月5日下午,3M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宣布,将在上海建成该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本土化7210 selfCheck?读者自助借还书系统设备生产线。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的书刊借还工作都需要图书管理员以人工辅助管理系统完成。由于图书馆人力制约,当读者高峰时段排队等候就不可避免,常常空耗了用户的时间。为了提高图书馆文献借还  相似文献   

6.
自助借还书系统的使用能有效延长图书馆的借还书时间、降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传统的条形码与RFID两种图书识别模式自助借还书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在介绍ColorBit标签的基本识别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将ColorBit图书识别标签技术应用于自助借还书系统以克服传统图书识别模式自助借还系统的不足,并提出了该模式下自助借还系统的基本流程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形势的推动下,我校图书馆从一九八六年十月六日起实行了弹性工作制。指导思想是:任务不减、人员不增、质量不降、时间延长、效益提高、方便读者。我校现有学生八千多人,加上教职工已超过万人。可是校图书馆空间有限,条件又差,距教学楼远,又有一马路相隔,同时我馆对读者开放借阅的时间又是学校统一的作息时间。这样,大多数读者借还图书只能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来馆办理,因此就形成读者群集中,借还书排长队,前台工作人员接应不暇,书库内读者查找图书出现拥挤的混乱局面。再者,由于我们开架书的类目较多,数量大,共七万多册,吸引了全校绝大多数读者来开架借书处借书,  相似文献   

8.
黄远慧 《图书馆论坛》2014,(3):60-64,27
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智能街区图书馆服务,彰显以人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智能街区图书馆采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使社区图书馆服务智能化。除了自助办证、借还书、预约、查询等基础服务功能外,更延伸到数字资源服务,促进市民对智慧城市的认知,以及促进图书馆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经历了闭架式、半开放式、全开放式、密集书库四种模式。文章通过梳理书库演变过程,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以认识图书馆书库变化的本质,探索智慧图书馆环境下未来高校图书馆书库的规划思路。文章秉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基于智慧图书馆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高校图书馆新型智慧书库发展策略:借助新基建,重构书库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人工智能,打造书库智慧化服务流程;利用数字孪生,搭建虚与实之间的桥梁;迈向元宇宙,扩展无限广阔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主馆为南湖校区图书馆,馆舍0积约6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5000多席。图书馆全面引进自助借还系统,实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的现代服务管理模式,周开放时间达89个小时,法定节假日不闭馆,为读者创造了方便、快捷、自由、舒适的图书借还与阅览环境。历经百年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已形成了以矿业为特色,以理工为重点,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文  相似文献   

11.
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中的应用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普遍存在图书上架量大、图书错架乱架、读者有意藏书及图书盘点难等四大难题,从而影响书库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国内外图书馆关注的RFID技术具有自动识别、自动追踪、多标签识读和存储信息量大等优势,对破解书库管理的四大难题具有针对性。但通过对RFID系统的分析,发现在图书馆盘点速度、自动借还、防盗效果和识读准确率等方面与当前条形码系统相比还不具备优势,影响RFID技术优势的发挥。为促进RFID在书库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提出不断完善RFID技术、制定RFID在出版物的应用标准、大力研发导电油墨、开发图书自动追踪及定位功能、重视中间件的开发等5方面的大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流通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传统核心服务在新形势下需要扩展和创新,"找书专家"作为针对图书馆开架书库中下落不明的图书开展的找书服务,不仅满足读者一时所需,还通过与读者进一步互动,帮助读者认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与图书馆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同时为图书馆发现服务和管理中的疏漏与改进空间,从而有目的地予以修正和完善,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逐渐应用,使得图书馆服务模式从传统手工服务和自动化服务向智能化服务模式演变,强化读者自我服务意识,建立自助式批处理借还图书系统,必将大大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大型开架书库是图书馆面向读者的一个服务窗口.书库的管理质量与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图书馆的形象.然而,图书馆对于开架书库一直以来只注重图书管理,而轻视读者服务.作者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以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为目的,提出书库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读者,把管理变成服务,从而给图书馆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5.
结合RFID和WiFi技术,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内核和Linux操作系统的便携式图书管理系统,介绍了系统的软硬件架构,各功能模块的功能以及实现的关键技术。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减轻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读者的借还书操作提供了便利,为构建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传统图书馆的主要作用是收藏和借还图书。近10多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传统图书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的收藏和借还图书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已渐渐地从单纯借还图书的服务发展为能为使用者(读者)提供视听材料、复印、学习场地,讲座场所及最新技术和经济信息等多种功能的服务。正因为如此,过去人们通常把使用图书馆的人称为“读者(reader),而今“使用者”(user)或“顾客”(customer)常常代替了“读者”。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图书馆以实体图书馆为中心,每次借还图书都要到图书馆,这会影响到图书资源配置的效率。开放图书馆的借阅系统,让图书在读者之间进行自由借还,可形成图书的借阅漂流。论文通过理念阐述、流程规划和制度设计,勾画出图书流通的全新图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传统图书馆管理系统不能准确提供图书位置信息、借还流程烦琐、图书乱架严重等问题,对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智能书架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提出了系统的三层体系架构,并介绍智能书架管理系统的主要应用功能,分析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内部资源建设以及管理模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购置文献的重点由纸质文献为主,发展到以文献数据库为主的电子资源,图书借阅模式由闭架跑库过渡到借阅一体的借阅室,继而实现了总台借还的全开放模式[1].总台借还的全开放模式,各类图书需要实行开架借阅.此时,读者可以直接进入书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去书架上进行阅读和挑选.  相似文献   

20.
浅谈基藏图书的藏与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中型图书馆一般都设有基藏书库,或称"保存本书库、样本书库".设该书库的文献原则上不对外开放和流通,仅供读者馆内参考查阅.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献数量激增而购书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日趋激烈,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各图书馆只好保刊砍书,保品种砍复本来维持正常的服务工作,从而使图书的拒借率越来越高.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基藏书已引起许多图书馆的重视.本文拟从个人观点浅析基藏书库图书的藏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