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际政治新闻话语权诌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杨 《东南传播》2010,(9):31-32
本文以国际政治新闻话语权的涵义阐释为切入点,对建构国际政治新闻话语权的基本要素进行简单介绍,并探讨国际政治新闻建构的合理性悖论问题。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应遵循实质合理性,即以道德为准绳、以实现全人类利益为最高标准建构国际政治新闻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秩序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使得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报道的根本原则.由于对外报道本质上是需要服从国家特殊利益的表现领域,因而对外报道具有普适性并要求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以我为主"报道理念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报道事业的国家利益原则与新闻的党性原则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中国采用什么话语策略来建构国家身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要立足于全球化视野,以"和"的理念,巧用国际规则,拓展国际我们的话语空间;要科学设置话题议程,采用事件性叙述框架,用真诚的态度,树立中国话语权威;要采用多种话语手段,多种传播渠道,全方位展现中国,追求公平的国际话语新秩序。以此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态度,进而建构自己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身份。  相似文献   

4.
路可如 《今传媒》2023,(3):7-11
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的延伸,其发展水平与国家的整体学术科研水平息息相关。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媒体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使命。本文通过分析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我国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创办多语种期刊力度,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强化编辑队伍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全面拓展录稿途径,大力挖掘优质稿源;立足中国特色学术品牌,重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阐述了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经验的时代叙事,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和时代意义,以国际出版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国际传播,是以文化商业行为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机遇,对客观提高中国话语权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国际出版不仅可以积累中国话语体系的素材和术语,还可以争取中国形象的国际话语权,通过中国发展主题赢得国际出版市场的认可。中国出版界应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强与欧美主流跨国集团在国际出版市场的合作,将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融入国际出版产业链;持续扩大出版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探索多视角的叙事方式,以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多语种出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但是中国仍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话语权体系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海外华文媒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它在塑造中国新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翟秀凤  周智敏 《今传媒》2011,(10):41-43
近年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国际话语权并不简单等于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更是使自己的声音被广泛获悉的能力,因而了解并赢得国际受众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在华留学生是国际受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华留学生的中国媒体使用和认同情况,进而为中国媒体有效地开展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媒体影响力日渐提高,但是语言障碍、西方媒体为中心的传统国际传播秩序、内容吸引力不高、打入国际市场步履维艰的现状仍然制约着中国声音的发出。因此,建构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体系,必须针对国际受众的特征进行传播。既要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又要促进文化交流和媒体传播的互动;既要遵循传播规律,又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既要善于运用国际传播的技巧,又要正确处理"传播"与"宣传"的关系,综合提高媒体的国际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国际空间拓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有13亿人口、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安理会五常之一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主要还是通过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来描绘,来定调。以前中国是"人微言轻",而今"人重"了,可"言"依然轻。在面向国际,争夺国际话语权,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传播垄断格局的进程中,中国传媒军团必须内部协调,整合资源,利用借船出海策略,开展国际合作,同时利用资本的力量开展国际传媒并购,打造国际传媒集团。我们的国际传媒机构应该转变成一个市场化的主体,用文化价值理念的魅力、资本的力量、市场的面孔,科技的手段去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综合国力的强盛,更由于中国传媒人对争夺国际话语权重要性的认知和觉醒,在不久的将来,全球由美国主导的传播格局将会被颠覆,在这个格局中,来自中国声音会异军突起,与中国国力相符合的国际传媒话语权将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12):41-55
现代国际传播概念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并随着该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几经嬗变。然而国际传播概念在全球范围的知识旅行,其实质是美国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国际化。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基于"共同富裕"现代化发展的底层价值逻辑,中国国际传播产生了不同于美国国际传播的问题意识。因此中国国际传播在具体的概念实践和知识建构中,需要保持自身本土化问题意识的自觉以及遵从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中国国际传播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理念和长远理想,在明晰中国主体性基础上,寻求稳定性中国话语中国叙事,进而综合运用媒体传播、教育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等手段,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塑造传播维护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球开展人类信息交流和交往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世界政治的运行规律证明,弱国不仅无外交,更无话语权。而今,中国已经以更强大、更负责的大国形象出现时,中国媒体的话语权在哪里?这几年来中国读者对于国际报道的胃口被"吊"得相当高。一方面是随着国家自信力的提升,中国读者有了更多"晓天下事"的欲望;另一方面,中外交流稠密,涉及更多中国人在国外的现实利益和  相似文献   

11.
杨朝钊  梁一戈 《新闻世界》2013,(12):149-15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但在"硬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其"软实力"却仍然相差甚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依旧十分有限。国际话语权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建构的重要意义何在,当前建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着力点在哪里,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2.
王楠楠  李侠  邵滨 《出版广角》2021,(10):46-48
构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是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之一.国内的语言类学术期刊具有自身的传播优势,可以作为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一个突破口.语言类学术期刊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开新局:搭建语言类学术期刊的新传播生态,推进语言类学术期刊标准的国际化,建构汉语研究的国际学术权威和打造国内外"双循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3.
龙小农  陈阅 《现代传播》2013,35(7):57-61
NGO是民意的代表,是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人文外交、公共外交领域,NGO是一国建构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的重要主体,是必须重视并需要借助的巧力量。西方借助NGO在非洲既建构了自身的影响力及话语权,又有效抑制了中国软实力在非洲的提升。中国在非洲影响力及话语权不彰,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NGO在非洲缺失。中国NGO走进非洲,与西方NGO、非洲本土NGO开展竞争与合作,直接服务于非洲国计民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将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大力加强话语权建设。当前,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西方国家把互联网作为输出其价值观念的主渠道,在网上不断制造议题,吸引公众注意力,争夺话语权。应对这种挑战,应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通过加强话语权建设,吸引公众注意力,进而消解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和平崛起"却也不断遭遇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舆论的质疑,在国际话语权问题上,西强我弱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由于国际话语权从根本上来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国际认同,更是国际影响力的一种体现,因此,破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困境,归根到底需要从我国的意识形态构建做起。  相似文献   

16.
<正>理论上,每个国家都有公平表述其话语权的机会,但问题是,每个国家是否具备传播国际话语权的条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途径,运用自已的话语权?通过话语权的传播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把自已的"话语"采用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对象国家的受众?事实上,讨论国际话语权也就是讨论国际宣传的问题。中央电视台的外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央视第九套纪录片频道等都是中国与外国沟通、交流、进行宣传的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17.
田素美 《东南传播》2017,(12):45-48
华夏传播研究历经40年,建构华夏传播研究理论体系,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势在必行。《华夏文明与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理论建构以"心传天下"为理论特质,以"大同""和谐"为华夏传播的终极指向,华夏五千年文化盛宴已经并将继续展示出中国人的传播智慧,充溢着人性的光辉。该书在华夏文明传播研究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个人生存发展、"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鉴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国际论文发表的情况对国际学术话语权进行评估,本文将国际学术话语权界定为学术话语主体在国际学术场域所拥有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领导力和学术传播力的统一体,并通过国际论文发表、书籍出版、期刊建设、学术任职、会议交流等综合指标,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但是学术影响力、领导力和传播力仍然弱小。未来,需要加强话语传播顶层设计,推动中国原创理论创新,重塑国际学术出版体系,使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19.
张建民 《当代传播》2021,(6):51-54,59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激化大变局的催化剂.建构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权是个重要课题,从加强对外传播能力的角度,通过重大事件主动设置议题,取得传播话语权,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声望被视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策略.从疫情期间美欧等西方国家关于疫情"甩锅"中国来看,有议题设置能力不等于掌控了话语权.话语权的建立是系统工程,它与议题设置、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常意义上,对外传播是指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家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对外传播是一个国家树立国际形象、奠定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话语权”是传播政治学概念,即指媒介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现实影响力,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权”。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将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表达出来,并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直伴随着话语权的争夺,可以说,传播的实质就是人类的话语权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