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职业教育:嘉兴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实践充分表明,职业教育跨越了传统教育和培训的办学界域。如果说,传统的企业培训是定界于企业的一种思考,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定界于学校的一种思考,那么,职业教育必须从定界的思维升华到跨界的思考。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其深刻内涵为:第一,校企合作的办学,必须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的融合;第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必须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特质必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产生一系列新的用人需求。中国制造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已经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必须整体性地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实现职业教育的跨界整合。而职业教育的跨界整合的关键与核心就是专业课堂的跨界合作问题。通过对目前高职专业"跨界合作"现状和问题分析研究,采用"双师双生"的项目式教学实践来构建高职专业"跨界合作"教学模式,对新常态下高职学生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方案,为推动和完善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综合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对丰富课程改革思路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健 《江苏教育》2012,(15):56-58
一、跨界与整合的意蕴解读跨界是姜大源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普通中等与高等教育是定界的教育,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这一创新的理念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类型、特点和本质的,因而得到了普遍的呼应和认同。但跨界也存在局限和不  相似文献   

4.
我国力图在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开放性、跨界性是其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特色目标的基本路径。开放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跨界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二者均是职业教育横向维度即宽度的扩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将二者相关联,在开放、跨界视域下研究职业教育在目标、服务、办学模式、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现实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教育领域与工作领域存在广泛的跨界互动需求,跨界学习正在成为人类普遍的社会性学习方式。然而跨界学习活动并不会自动发生,需要一定机制引发、维持和推动。因此,如何组织、维持跨界学习,已成为教育研究的新问题。借鉴第三代活动理论和邀请教育理论构建的跨界邀请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松散的跨界学习,其特别强调建立明确的主题,提供有组织、有意义、有责任、有吸引力的交流情景,促进位于不同活动系统的参与者,跨越自己所属领域的边界,与其他活动系统的参与者互动,形成新的集体概念。"邀请模式下的学习环境"和"跨界共同体模式下的活动系统"是跨界邀请学习模型的核心,前者旨在使学习环境能够像磁铁一样将学习者吸引进来,让其在尊重、信任、乐观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后者有助于促成不同系统的参与者转换角色,深度、多元互动,创造新的理解和认知。开展跨界邀请学习要通过活动设计、机制建设,实现以"邀请为名"激励学习,以"互动为媒"促进跨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催生网络模式下的跨界邀请学习,其蕴藏的学习规律和问题,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学改革从宏观、中观发展到今天微观的进程中,课程改革逐步占据中心位置。职业教育作为"跨界"的教育,需要"跨界"的思维,只有"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才能满足跨界思维对课程设计的一系列要求。文章以"跨界"的理念为指导,以具有能力隐性和思维抽象性等典型特征的国际物流类课程为抓手,着眼于研究在不借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情况下,在校内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课程分析、一体化设计、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全方位的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校长办学面临着社会对学校要求越来越高的压力与内部现有资源有限性局限的矛盾,需要校长进行学校内部、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三方面的跨界创新。为此,校长需要具备跨界领导力,即跨界学习力、跨界决断力、资源整合力、建立新界的推行力、带队育人的教导力与跨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双元制是一种“跨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已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如果说,传统的企业培训是定界于企业的一种思考,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定界于学校的一种思考,那么职业教育必须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需要"跨界"的思维,才能培养"立地"的人才。以"跨界"的思维为指导,以ADDIE设计模式为基础,详细阐述了教学设计中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学科教育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型的知识教育,是追求知识的丰博和高深学问的教育,是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则不同。它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它是一种与职业、与企业、与行业、与专业整合的跨界教育。横向整合的本质与诉求,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比学科教育复杂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教育,成为必须要重视对接  相似文献   

11.
品格,原指人的品性格调,它是人的品质、性情、人格、素养的综合反映,这里借来描述职业教育独特的品位和特性。跨界便是我们找到的能够概括职业教育品格的一种准确界定。因为跨界深层次地触及了职业教育的独到特色,彰显了职业教育作为另一类型教育的内涵,反映和体现着对办学规律的认识和涵盖,它使我们进一步逼近并看清了职业教育的本真性状。  相似文献   

12.
跨界融合是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它是顺应新宏观环境的客观需要,是适应"新工科"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新工科"自身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面对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的前瞻选择。通过对"新工科"跨界融合发展现状和困境的剖析,运用生态圈相关理论,构建了"新工科"跨界融合的生态圈模式,指出关注共同目标、价值与利益诉求点、核心竞争优势、共赢共享核心生态链条体系、可持续发展再生生态圈是打造"新工科"跨界融合生态圈的核心要素,为推动"新工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现行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不利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亟待改革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本文以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为逻辑起点,基于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提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四种模式,即:"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之"学校主体"模式、校企共同体之"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教育型企业之"企校一体"模式、现代职教集团之"多元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学科教育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型的知识教育,是追求知识的丰博和高深学问的教育,是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则不同。它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它是一种与职业、与企业、与行业、与专业整合的跨界教育。横向整合的本质与诉求,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比学科教育复杂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教育,成为必须要重视对接和衔接的应然要求的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特色所系、规律使然。正如鲁昕副部长在强调现代职教体系建  相似文献   

16.
传统意义的跨界损害是指通过土地、水或大气而引起的跨越边界的损害,实际主要指跨界环境损害。明确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要强调四个要素:环境损害是相关活动的有形后果、人为的因果关系、损害后果必须显著而重大、必须存在跨界环境影响。另外还须注意多边管辖规则的竞争和公共资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机制,教师跨界教育叙事的价值体现在延展学习资源、涵括知识建构、衔接教育生活。缺乏连续情境、缺失文化生态、缺少行动链接仍是教师跨界教育叙事面临的现实困境。跨界、行动、复调是教师跨界教育叙事的应有之义,创造边界物、故事复现、复调叙事、多元评估、系统迭代是教师跨越边界进行教育叙事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树立科学的跨界发展观是弥补教师实践技能不足和“双师化”跨界成长的必然选择。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教师自我发展要求不高、高校教师发展治理能力偏弱是影响教师跨界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从构建校企共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搭建跨界发展平台、提升智能化和人本化教师发展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入手,为民办高职教师跨界发展提供方法与保障。  相似文献   

19.
姜大源在<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9期中撰文指出德国在"跨界"的法律框架F构建了成功的法制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必须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在多元民族一体化的推动下,跨界民族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跨界民族文化认同也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国家的软、硬实力。"我国跨界民族义务教育"与"我国文化认同"尽管是两个内涵不同的理论范畴,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相关概念的界定、跨界民族义务教育、跨界民族文化认同方面进行文献综述,试图能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以解决跨界民族教育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