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S”心理控制法,指通过控制学生的惊奇(Surpris)e、悬念(Suspensio)n、满足(Satisfact)io n这三种常见的心理状态来驾驭学生的情感,达到教学目的。应用该教学方法是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通过这种影响来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三S”教法虽是对学生的心理控制,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只起到导向作用,学生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向(引—启—点)以自己的方法把知识系统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下面以新编初中英语教材第二册第78课为例,来谈谈“三S”心理控制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一、在…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此,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来开展。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就更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此,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来开展。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就更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4.
1.“生成性”教学简析  建构主义的学习心理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学习是学习从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出发,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它是一种生命实现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生理与心理实际特点的渐进的生成过程。根据这些理论,笔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学生的“生成性”发展研究,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从而提出了促进学生“生成性”发展的教学框架(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5.
刘玮 《学子》2011,(9):17-18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传递知识,另一方面,“情感”也应是贯穿始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学活动则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爱慕、厌恶等。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离开人类情感的认识活动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每一位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都知道,我们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如何将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与价值观)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即如何在每一节课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道德情感等方面达到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7.
论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价值参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心理辅导与咨询中,“价值参与”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价值导向”是“价值参与”的最佳选择。“价值导向” 主要方式有:价值澄清、价值归因、价值选择、价值干预和价值认同等。无论运用哪种方式或由这些方式构成的“模式”,辅导员(咨询员)均应遵循“价值导向”的基本准则。为使“价值参与”、“价值导向”正确而有效,辅导员(咨询员)还应着力于建立良好的辅导(咨询)关系,结合认知与情感的因素,并对道德发展的理论有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阅读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思想分析的过程,还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活动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笔者认为,在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切不可忽视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脑细胞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从记忆仓库中涌现出许多表象,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异联想,形成对知识的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优化学习心理环境。因此,在教学时,要重视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丁勤 《老年教育》2006,(10):28-28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子女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子女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产生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而还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11.
从人文关怀看良好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敏 《生物学教学》2003,28(11):31-32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体现并实施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心理环境是课堂教学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 ,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 ,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 ,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 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空间罗杰斯认为 ,“心理自由”或曰“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构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 ,他就会心情舒畅 ,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 …  相似文献   

12.
张秀芳 《教书育人》2005,(12):34-35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及成人课堂教学现状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这种综合的心理状态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境、情感体验、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反映,它具有认知和情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激励作用,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丁勤 《老年教育》2006,(8):26-27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不是比谁对老人孝顺,反而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子女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地说:“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反而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内心体验。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人的认知活动和意志行为。心理学家弗&;#183;鲍良克斯指出:“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功能,它始终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学科情感是学生对一门学科的爱好心理。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情感,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科课程的学习。培养  相似文献   

16.
有人曾经把语文课教学比作一门艺术。语文课教学活动过程实际是一种艺术实践过程,而艺术实践又是一种心理活动。语文课上学生掌握的是字、词、句、篇的知识技能,实际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同时始终伴随着心理能力的发展。学生具备良好的认知。情感、思维、意志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心理学前提。实践证明,学生心理能力越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就越好,越迅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各种心理能力,用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把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和历史教学中,常可以看到学生对生命(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的敏感性越来越迟钝乃至漠视的现象。如此,我们又怎能把民族的希望寄托于一群高智商却“没有心肝”的人?(马克思·韦伯语)康德曾说:很多人知道什么是真理,但他未必知道这为什么是真理,即使他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他也不一定会按这一真理去做。因为他缺乏内化的强大情感动力。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历史教学应弘扬积极的生命情感,这比单纯教会学生某些历史知识、技能,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历史课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一)“三维”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实质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上的目标要求。它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也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和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体验是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化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使学生的体验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变教学活动的主宰者为教学活动的对话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学习体验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更好地“教”,也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中,却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够。实际上,学生的学习除了认知需要外。更多靠的是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来进行,他们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想、说、问”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