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对国家行业标准《DA/T 1-2000档案工作基本术语》的外文对应词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该标准在外文对应词选择上存在的问题,从逆向角度对档案术语标准外文对应词的选择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编研“兴起缘由   有关“编研“这一术语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60年在档案专业刊物<档案工作>上使用了“编研工作“这一术语: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文件中使用了“编研工作“一词.……  相似文献   

3.
论档案术语体系和档案词书建设──档案术语研究探析之二韩玉梅我在《档案术语研究探析之一》中论述了档案术语的作用和类型。本文作为探析之二,论述档案术语体系和档案词书建设。一、档案术语体系所谓档案术语体系,是指档案领域内所使用的一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  相似文献   

4.
一、“编研”兴起缘由有关“编研”这一术语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60年在档案专业刊物《档案工作》上使用了“编研工作”这一术语;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文件中使用了“编研工作”一词。从此,一方面是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却是新的研究领域、即档案编研理论的开辟。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还是偏向于用“编纂”一词,而较少用“编研”一词,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编纂理论还有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值得关注的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编研理论越发显示出蓬勃生机,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应是基于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5.
档案术语是档案领域交流的专业语言,准确的档案术语翻译是进行有效国际交流的必备条件.我国现行的档案事业体系是历史发展与社会管理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相关的档案术语必定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尝试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分别对具有历史文化承载意义的档案术语、现行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的档案术语以及与历史的和当前的档案工作相关的档案术语的英译提出了策略和方法,以达到促进中外档案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档册"为标的词对清代403种文献进行了检索与分析,对"档册"一词的组词类型、基本含义和在清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时间范畴、内容范畴等做了统计和分析,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清代"档册"一词在清代的使用和演变情况。对"档案"一词出现的渊源起到了旁证的作用,也对清代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加深了了解。有利于我们了解清代档案术语的演变和清代档案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术语是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1]。档案术语是档案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规范表达方式。术语来源于业务实践,规范术语的目的在于统一和规范行业内的专业用语,明确专业概念的内涵,提高业务交流的效率。档案管理者与档案利用者,档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工作术语逐步标准化,已提上议事日程。对于什么是档案工作术语标准化,为什么要实现档案工作术语标准化,以及如何推进档案术语的研究,推进档案术语标准的制订工作等问题,本文提出几点不全面的看法,求教于同行。 一、什么是档案工作术语标准化 档案工作术语标准化,是通过制订标准,使档案工作以及档案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词汇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述了档案术语标准化的内容; 指出了档案术语标准化对于档案理论建设、开展实际档案工作、推行档案工作全面标准化以及国内外档案学交流的重要性; 描述了国内外档案术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最后指出了我国档案术语标准化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卷"是档案工作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基本术语,由其衍生出诸多的档案术语.为推进档案工作标准化,笔者对"卷"作出了尝试性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卷"的概念,即逻辑卷和虚拟卷,再由逻辑卷进一步拓展为单一逻辑卷、综合逻辑卷、分类逻辑卷和汇编逻辑卷等四种扩展的逻辑卷型,以满足不同专业档案工作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1.
林凯  郑慧 《山西档案》2020,(1):104-111
人工智能作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在国外档案界已经有了具体的应用。从档案视角出发,国外人工智能在档案工作中具有智能化、创新性、变革式等特点。目前,在合作试点的创建、语音识别两个方面,人工智能在我国档案领域得到应用。在政策制度、创新思维、与公众的互动等方面,国外人工智能可以给我国档案工作以启示。  相似文献   

12.
智能时代背景下,档案的开发利用从物理智慧跨入数据智慧。档案工作在从物理档案的保管向数字档案的开发利用转型的过程中,表现出从业务连续到数字连续到智慧连续过渡的特征,以及由保管导向到价值导向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智慧档案2.0体系,具体分为面向管理对象的智慧档案数据、面向开发手段的智慧档案技术、面向价值发现的智慧档案服务三个子体系。该体系旨在通过数据方面的细粒度组织、语义化关联、资产化留存,技术方面的数据处理、数据感知、内容分析,服务方面的多维度呈现、个性化推送、精准化查询等,最终实现更高阶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价值发挥呈现。  相似文献   

13.
谢丽  王健 《档案学研究》2015,29(5):124-129
针对中国档案界(包括学界和业界)近年来就档案学专业的英文概念record(s)应如何与中文概念相对应的讨论以及在讨论中所凸显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了中美两国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数据源并对所选数据进行了逐字逐句式内容分析。分析过程导引出两类成果,一类以直接的形式呈现了中文概念“文件”、“档案”、“公文”与英文概念record(s)、archives、document(s) 之间相关或无关的关系;而另一类则以间接的方式揭示出中美两国法律法规中皆缺乏完整的、兼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概念体系。作为第一部分,本文汇报该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数据选择以及研究所揭示的中国部分核心概念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外档案工作模式的比较出发,认为Records Management相当于我国的档案室工作,考虑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由此提出Records应不唯一译为“文件“或“档案”的中文译法。通过对Records中文译法的讨论,得出Electronic Records管理应是我国档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的结论,并提出我国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业务系统—档案系统”两段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建档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非遗建档实践在传承与传播概念上存在混淆。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建档有效地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文对档案在音乐类非遗中的应用布局进行了梳理分类。面向音乐类非遗建档应用的现状,提出目前存在的四个误区:1)将提高社会认知度视为非遗传承的途径;2)将档案利用环节理解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3)将主流化视为音乐类非遗建档的设计思路;4)将数字化视为集成音乐类非遗档案的风口。并针对上述误区,从音乐类非遗建档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设计思路和数字环境下的发展反思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1912年近代民主政权的建立,民国时期的机关文书和档案工作都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古典文档工作,其荦荦大者当为反映近代文档工作新内容的术语系统。机关文档工作术语的使用日趋于合理和规范,多数术语为新中国建立后的机关档案工作所沿用。本文就民国时期机关文书和档案工作中一些基本术语使用的情况作简单梳理,并以此来说明传统文档制度近代化的转型和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7.
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与旧《档案法》相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面临着过时的危险,亟待全面修改。新《档案法》的内容存在十大亮点,我们要从坚持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改进档案管理工作等方面来把握其实施意义。现有档案法规的制定程序缺乏专家论证,科学性不强;部分内容与新《档案法》冲突,体系性不强;法规与上位法及彼此之间高度重复,未凸显地方特色,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国应当从整体上完善档案法规体系。具体路径包括各地区在修订档案法规时,对档案法规草案进行专家论证,必要时委托第三方起草,提升档案法规立法的科学性;通过立法后评估、定期清理和备案审查,增强档案法规立法的体系性;在档案法规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凸显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8.
刘江霞 《档案学研究》2018,32(1):101-106
模拟音视频档案数字化后信息质量是否达到使用和长期存储的目的取决于音视频档案原件的质量、数字化采集各种设备和设施、数字化参数选择以及对数字化后的音视频信息修复、纠正和检查。为实现数字化过程中音视频档案质量控制,需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价。本文对影响音视频档案信息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开展信息质量评价,对音视频档案样本的选择、参数的设置、评价方法的确定等进行研究,以便于档案馆开展声像档案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9.
当今,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实体档案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做好实体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笔者认为:首先要厘清实体档案管理的历史发展及其特征;其次要弄清档案馆(室)在实体档案保护与信息化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三是档案馆(室)应在实体档案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交互并存中赢得主动。任何一个时期的档案记录与管理方式,都与人类文明和技术进步相适应,电子档案同样是档案存在的一种形态,同实体档案还有一个长期并存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实体档案不能轻易言弃,而要注重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不同形态的档案管理中,确保实体档案安全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Archiv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people’s lives. They are created to enable the conduct of business and accountability, but they also support a democratic society’s expectations for transparency and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they underpin citizen’s rights and are the raw material of our history and memo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and archivists in twentieth century England. The research lays the found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and why the modern archives and records management profession developed in England. This paper will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conflict (or is it a continuum?) between archives as culture and as evidence. The story identifies and highlights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many fascinating individuals who established archives service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Englan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y shaped the archive in a very real way, and their individual enthusiasms, interests and understandings set the course of the English archival profession. To a great extent, it was these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government or legislation, that set the boundaries of English archives, they decided what was included (acquired) and what was not (of archival value.) The conclusion will consider the more fundamental questions: what are archives and what are they for, or perhaps, ‘what good are the arch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