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槐永 《教师》2010,(29):109-110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文学作品课文的含量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教师如何与学生共享这么多精美的“食粮”。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因为这三重障碍,文学解读活动便不是使学生走进文学,而是离文学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文学作品课文的含量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教师如何与学生共享这么多精美的"食粮",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因为这三重障碍,文学解读活动便不是使学生走进文学,而是离文学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3.
现今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内容以大学英语精读和听说为主,同时教师针对大学英语考试做出相应的指导;到了高年级不同的大学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开设专业英语,可见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局限在以应试和就业为目的学习模式中。英美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师生忽视,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英语教学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是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以任务型教学为理论基础,探究高校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堂模式,进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与一般高校开设的文学欣赏类课程有着某种共性;但是,两者面对的对象不同,其出发点和着眼点也有很大差异。后者面向的是非中文专业学生,以通识或素质教育为主。文本解读课程面向中文专业学生,目的是为文学批评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其重点并不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是实施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解读是文学作品解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形象及其典范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与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相对应,因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学形象时,必须引导他们识别、把握形象的类型归属和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学教育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成果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关于文学教育思想、文学教育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构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背景,整体感知文学作品;鉴赏要以文学作品为范例,以文学史为线索;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等是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除少量的说明文及其他应用文外,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个复杂的存在,为读者留下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教学的功利化关闭了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多元解读一旦废止,个性解读更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个性没有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被捆绑囚禁,文学的美丽、文学的魅力,乃至文学的生命,就将在我们的语文课里一并丧失。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是小学生汲取文学营养的主要材料之一,它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说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受到自身的性格、生活环境、兴趣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呈现多元化。本人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语文教学是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本的教学,主要由教师引领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分析,通过这种解读分析教会学生了解作家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及其独特的心灵视界,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感知过程。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带领学生完成这种审美感知,除了师生间的实践探索,更需要用理论  相似文献   

10.
廖学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80+82-80,82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急切呼唤培养学生的文学启蒙教育,因为文学是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最鲜活的智慧。实施文学启蒙教育是提升初中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文学启蒙教育需要教师立体介绍作家作品,需要师生全面多堆地解读文学形象,利用多媒体创设恰当的文学体验情境,并为广大学生提供文学阅读和创作的平台。文学启蒙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开展有效的文学作品读写活动,从而启迪学生的思想,丰富他们的情意。这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学教育观,井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构筑学生精神世界来看,文学阅读教学应是感性实践活动。文学阅读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时间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言语形式,这是与文学大师对话的过程,是提高语感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次,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变文字为形象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发掘作品的形象性;最后,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师生情感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善于体验作品中的情感,而且要恰当引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概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文学鉴赏课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对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适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安排组织阅读鉴赏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语教学的美育目的应是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和有机运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心理流程,把学生当成主动积极的认知,才能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伴随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在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宏观的文学史学观为理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特征,以整体观的理念梳理文学发展史脉络、确定各阶段的教学重点,以作品阅读的指导来夯实学生的文学积累,以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通过创造性思维、理论思考和创新表达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承担着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育人任务。构建“德美一体”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健康向上、包含丰富道德底蕴的文学作品,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中美好的事物来启发、诱导、熏陶学生对美好、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把关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做人的道理蕴涵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用美引善、以美诱善,使学生产生对可贵品质的敬仰、亲近、向往的情感。教师通过创设充满审美愉悦的课堂氛围激趣引思,借助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文学内涵,使学生在接受精神审美,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活跃思维,提升兴趣,使德育、智育、美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是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有益尝试,也是对落实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本质的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16.
新的高教改革强调人才培养的精英化与素质化。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平台的英美文学课程,其教学改革的重点应集中在增强学生对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利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文本解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结合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解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话理论”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强调的是对话主体———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融合,强调的是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生研讨、师生互动,达到欣赏文学作品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概论"、"通史"的教学,而不重视经典原著(理论作品、语言学作品、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与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回归经典文本的教与学。这样则能摆脱目前的教学困境,使教师愿意讲,学生喜欢学,既可拓展教师的研究视域,亦可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嚼出"原典"的滋味来。经典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凝结,"回归经典"为旨趣的教学改革,就不能不从我们今天时代的需要出发,对经典进行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把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理解为一种对话过程。将接受理论引入《高级英语》的课堂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教学模式,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探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拓宽了《高级英语》教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教学,应采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不仅要引经据典,而且要大胆的引入大众文化热点问题作为实例;采用“情景模拟”、“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各种文学活动的兴趣;合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强图像意识,更好的推进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建立一套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