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35名3-5岁流动儿童为被试,考察其心理理论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发现:(1)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也越稳固,且其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是否独生子女对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显著,非独生子女被试心理理论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幼儿心理理论任务成绩影响显著,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幼儿心理理论任务成绩越好;(4)家庭功能类型中,中间型与平衡型、中间型与极端型家庭儿童在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中间型家庭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家庭,且家庭亲密度与流动儿童心理理论任务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为促进流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流动儿童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精神关爱,经常与其交流、谈话;应鼓励子女更多地与他人交往,并为其提供假装游戏的机会;应努力营造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亲密、家庭功能健全的家庭氛围,多与子女进行情感层面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探讨心理韧性与心理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K)和心理适应量表(APAS),对298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应重视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品质培养,并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AS)》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对598名特殊家庭结构大学生进行调查,来探索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及综合幸福感现状,分析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能显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探讨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特点。研究从611名四至六年级儿童中筛选出290名受心理虐待的被试,采用组间设计对受心理虐待弹性组和缺乏弹性组的儿童进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在心理虐待处境下两组儿童对父母内隐态度的差异,通过假设情境法等考察受心理虐待儿童对师生、同伴关系的认知。结果表明:(1)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内隐态度比缺乏心理弹性的儿童更为积极;(2)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在三类社会关系背景下情感维度的认可度均高于缺乏弹性组儿童;在不同假设情境下,心理虐待弹性儿童比缺乏弹性儿童更倾向于向老师、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遭遇,或请求帮助;(3)积极的师生、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与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能有效预测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问卷、学业情绪问卷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相关;心理弹性在学业情绪和幸福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需增强其心理弹性水平和提高其社会支持利用度。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教师支持对西藏藏族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采用教师支持量表、学业自我概念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幸福感量表对西藏自治区666名藏族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教师支持对藏族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心理弹性在教师支持与藏族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幸福感调节了心理弹性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藏族初中生幸福感水平高于2.37时,幸福感才能调节心理弹性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旨在探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四所中学271名有留守经历中学生和300名无留守经历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SCL-90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心理弹性以及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维度,心理健康的抑郁维度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抑郁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加入心理弹性后下降.结论:心理弹性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心理健康是通过心理弹性的不同方面影响了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孤独感量表调查了324名小学生遭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基本特点,并探讨了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独感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中存在一定比例心理虐待与忽视现象,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组儿童和阴性组儿童在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和孤独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与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与孤独感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并且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中国城市流动儿童心理现状水平总体低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和身份认同危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孤独感(抑郁)倾向性较强、自卑焦虑心理严重;流动儿童家庭生活现状、学校生活现状与城市当地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个方面来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及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尊及二者关系,为更好地采取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尊量表(SES)对4~6年级402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更差,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自尊得分高于非流动儿童,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关注和支持,并注重其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条件及来自城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差异的问卷测试,结果分析表明:(1)不同专业、不同家庭和城乡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因子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的人际协助因子存在差异显著;(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韧性的积极认知因子存在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对不同大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本研究采用学习适应性量表(简称AAT),对大连市开发区2所小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如下:(1)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总体上对自我要求水准的差异不显著,儿童学习适应性不受自我要求的影响。(2)与常住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习技术、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问题。(3)在归因方面,流动儿童比常住儿童更为积极。  相似文献   

14.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490名初中生(其中39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使用家庭环境问卷和自尊问卷考察流动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对自尊的影响。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家庭内社会资本低于城市儿童;(2)流动时间在1-3年的流动儿童,其家庭内社会资本最高;(3)家庭经济资本越高,流动儿童整体自尊水平越高;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家庭外社会资本高的流动儿童,其成就自尊也越高;家庭外社会资本较高的流动儿童,其社会自尊较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俞国良教授等人编制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适应分量表中的亲社会行为维度,对323名苏州本地学生和1262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苏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亲社会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亲社会行为的水平显著低于本地学生;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城市生活时间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编重庆市女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对重庆市750名女农民工的收入消费、身体健康、家庭婚姻、业余休闲、生活满意度、未来期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女农民工收入普遍偏低,消费存在代际差异;多数女农民自感健康,但普遍缺乏常规体检;与配偶生活的女农民工婚姻生活满意度高,女农民工都关注子女受教育问题;业余文化休闲生活时间少,活动方式单一;生活满意度较好,但新生代女农民工需要更多关注;近一半女农民工未来居住选择城市,但希望能有工资、生活环境、子女教育以及住房医疗等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刘莉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3):139-142
农民工是社会城市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婚姻与家庭的稳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但由于制度的缺位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群体婚姻、家庭、生育、子女教育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婚姻的不同,对这一群体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以期为婚姻家庭立法及相关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流动人口而产生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唐山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抽样调查表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非常重视,在教师的选派上比较公平公正。学校的教师在对待本地孩子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态度上差别不明显。流动人口子女难以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而易产生敏感性强、上进心弱及厌学、抵触等不良情绪。另外,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为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青少年孤独感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74名初中生,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总均分为2分;(2)初中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孤独感体验没有显著差异;(3)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这三个因素与外来务工者子女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这三个因子不仅进入了方程,且影响显著,因此能很好地预测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外来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在社会排斥和支持情境下的内隐心理弹性的差异。采用RSCA量表划分出两类儿童的高低弹性组,分半参与社会排斥或支持的活动,进而完成stroop任务。结果显示在社会排斥情境下,对消极词汇的反应,外来工子女比留守儿童快,高弹性者比低弹性者快;社会支持情境下,高弹性者对积极词汇的反应快于低弹性者。说明受社会排斥的留守儿童和低弹性者有更多的内隐消极情绪,而受社会支持的高弹性者内隐积极情绪也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