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几年,在报业发展、新闻改革的浪潮中,专版、专刊和副刊像报纸的正刊一样,同样经历了大幅度、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和扩张。可以说,专副刊这一不属于新闻范畴,但却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化,并带有某种新闻的视角和“气质”,与新闻版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特殊新闻”,在满足读者对报纸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组织、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报纸的副刊已成为报纸分层次、分特点吸引受众的特色手段。专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具有其它新闻版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江作苏:《办好专副刊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正因为专副刊在报纸中有着这样重要的地位,所以,专副  相似文献   

2.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大开,传统报纸被逼到墙角。因为媒体属性,报纸的新闻板块最先受到冲击。但网络对副刊的冲击要一分为二看。负面作用是网络媒体分流读者,影响阅读习惯,一些受众慢慢习惯在移动终端上碎片化阅读;但其正面作用是,在新闻时效滞后的情况下,专副刊却赢得了时效上的"豁免权",有机会凭借实力和特色维系读者忠诚度。一个能跟得上时代转变的优秀的报纸专副刊,是能够稳定一部分读者群的。一份报纸优秀的专副刊内容,很可能是打赢与网络媒体攻坚战的法宝。  相似文献   

4.
与厚报时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前报纸副刊的日益变薄。从80年前中国报纸“四大副刊”产生的那天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副刊一直有着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尊荣地位,但今天,有的报社已经把“副刊部”的门牌收进了报史陈列室。即使招牌尚在,也挡不住副刊版面日渐式微的趋势。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片面的数量升级并不代表质量的飞跃,副刊阵地的被迫收缩,也没有换来新闻友军所向披靡。新闻纸确实应当姓“新”,那么,报纸“减副”,新闻扩编,为什么读者依然不愿买单?为什么谈起我们的报纸,读者总免不了一声三叹?一是报纸“减副”,火了新闻,冷了报纸。规…  相似文献   

5.
副刊、专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地方报纸中,副刊、专刊的容量很大,而且可读性强,副刊、专刊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表现形式深受读者欢迎。这主要是因为,除发表一些重要新闻外,副刊、专刊还可以充分体现其信息集中优势(既然名之曰“刊”,可以适当带有杂志化倾向;而“专刊”要专,可以突出重点加大份量),提供更深层次的新闻分析和新闻背景陈述,提供更多层次的不同精神需求的作品。但副刊、专刊的编辑思路还应该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这是由副刊、专刊的特点与功能决定的,也是当今社会的文化语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实要求,更是报纸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如果地方报的副刊、专刊的编辑思路固步自封,失去时代感,就会失去特色,失去读者。  相似文献   

6.
报纸的副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是报纸的“红花”,副刊就是报纸的“绿叶”。目前,我国报纸副刊呈现出多元化的繁荣发展势头,但也应看到,有些副刊特别是传统的文艺副刊正面临困境,尤其是西部文化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的一些地州市报纸,受到新兴媒体冲击更大。这些地方报纸的新闻因为本地化、贴近性还有一定的读者,副刊则多因为贴近性差而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传统的副刊偏重于文艺性和知识性,读者接收在一定程度上有被动成分,少有互动,  相似文献   

7.
探讨专副刊的创新问题,首先有必要对专副刊作一个简单的界定,这里不妨暂且借用冯并新出版的《中国文艺副刊史》中的一段话:“专副刊是我国报纸的编辑特点,也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优良报纸传统。副刊已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亚种专刊也发展了70多年。”这段话不仅交代了专副刊的历史,而且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跨入新千年以来,随着新一轮改版热的不断升温,众多报纸逐步开始“扬新闻,抑专副刊”,“小编大采”的模式悄然兴起,围绕全面强化新闻性,不少报纸都推出了主动出击的举措。另一方面,大力压缩专副刊,使得专副刊开始处于一种…  相似文献   

8.
专刊、副刊的崛起,已是报业发展必然趋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人们意识到大众传播要走向分众传播,部分综合性版面要细化成各种专版,广播则要有相当一部分频道走向窄播。也就是说,“大锅饭”要逐步地开出“小锅菜”。这是市场发展细分化要求媒体多样性的必然结果。说起来,专刊、周刊实际上都是副刊,或称是副刊的变种,可以视作副刊的范畴。所以有的报纸合称为“专副刊”,是相对于新闻版正刊而言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大特色,注重副刊则是中国报业的优良传统。西方的报纸很少有精心经营副刊的。东南亚一些华文报纸和港澳台的报纸副刊是繁荣的…  相似文献   

9.
英国报界有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但要使读者对这张报纸产生持久兴趣,则要依靠副刊对他们的吸引。以副刊“留客”,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眼球,让读者积极参与,做好与读者的良性互动,这是报纸副刊肩负的越来越重的任务和使命。一、充分了解当今读者对副刊的期待长期以来,出现在读者视线里的报纸副刊,往往是纯文学的面孔。如今,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工作步伐,愈来愈多的文化娱乐,愈来愈多的消闲去处,要使读者认真、长期关注一大堆报纸中的一个版面,已显得困难。如今,读者对副…  相似文献   

10.
杨静 《新闻通讯》2013,(8):51-52
关于副刊对于报纸的意义,有很多说法,比如:“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曾是著名报人的金庸先生也说过: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但在目前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新闻竞争日益激烈,报纸的同质化日益明显,如何凸显报纸的个性,发挥“留客”功能,副刊面临突围。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和趣味也在发生变化,大多数读者只对新的变动的信息感兴趣。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也要求副刊强化新闻性。  相似文献   

11.
副刊也要有新闻性,这是我们办河北日报《立交桥》的一点体会。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播新闻。作为报纸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当然也要讲新闻性,这也是副刊区别于杂志的地方。如果说综合副刊《立交桥》已经开始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话,同我们力求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闻性的统一是分不开的。在新闻的补充和延伸上做文章,是副刊新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件重要的新闻事实发生了,报纸发布了新闻,却并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还想知道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的许多事情。这种题处之题,是消息报道难以承担的,而副刊却大有“用武之  相似文献   

12.
龚琼 《新闻前哨》2001,(9):32-33
报纸在我国诞生以来,就有新闻版和专副刊版之.分。今天的专副刊除在取材上更加丰富外,在内容上越来越注意专题化,呈现出一种专题化趋势。 相对于新闻而言,报纸的专副刊是另一块天地。 副刊,在报纸的初期,地位不是很高,基本上是发一些凤花雪月的故事,或是一些无病呻吟的小情调、小情绪、小感觉,远离百姓生活,远离时代的风云巨变,远远不能像新闻一样介入到火热的生活中,甚至直接干预砚实生活,因此,有的人对副刊不屑一顾,称之为“报屈股”。在取名上也有歧视之义,副者副属也,次要也。 这个观念影响着很多人,直到现在在某些…  相似文献   

13.
正报纸专副刊,是相对于新闻版而言的。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地市级党报不仅要应对同为纸媒的都市报的竞争,更要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竞争。在新时期,笔者认为,地市级党报在做好"硬新闻"的同时,还必须在专副刊新闻上下足工夫,以留住读者。全媒体时代,报纸要做"独家新闻"和"首发新闻"越来越难,但是专副刊内容的创新却有着无限的空间。可以说,精心策划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许多报纸传统的专副刊正在走下坡路,甚至连某些名牌专副刊也已经在相关报纸上消亡。但是,另一种状况却又成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许多新锐报纸,以周刊为主要特征的各种专副刊,却办得热火朝天。只不过,这些专副刊正以非同以往的面目存在与发展,它们不再是部分读者和编者寻求个人爱好甚至附庸风雅的沙龙,而是和越来越多的人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报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平台。地方报专刊的兴盛理由第一,细分市场的结果。如果说新闻是满足了大众(或是报纸的目标读者)对新闻的需求,那么专刊满足的就是小众对新…  相似文献   

15.
尤琪 《新闻实践》2004,(6):60-61
走过百年的中国报纸副刊,已摆脱了其最初阶段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发展和读者的需要,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版面,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 报界有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一个好的副刊版面必然能够吸引读者。“晚霞”是浙江老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一张报纸能否抓住读者,就看它的副刊办得活不活、好看不好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作用。笔者结合多年来编辑报纸副刊的感受,认为办好企业副刊要突出四个体现,即紧密把握实际,充分体现贴近性;安上“新闻眼”,充分体现时效性;精制标题,充分体现冲击力;精炼文字,充分体现作品文采。  相似文献   

17.
正报纸要创新,特色是关键。作为新闻版面的延伸,专副刊是日报搞活版面、吸引读者的一个窗口。报界有句老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专副刊正成为地市报竞争中的新制胜点,专副刊的内容创新有着无限的空间。如何提升专副刊的核心竞争力,理念的审视、机制的调整、队伍的建设是关键。转变传播理念,调整定位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原来意义上的"专副刊"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专副刊如何通过创新赢得有效生存和发展空间,是摆在报人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对报纸专副刊必须进行更宽泛、更具包容性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报纸分为新闻版和专副刊版,新闻的特点是“短、平、快”,而副刊则是慢性的,软性的,它的特质是文化。报纸副刊在中国报业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的《阿Q正传》在报纸副刊中刊载,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在报纸副刊上连载,五四时期,报纸副刊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大批提倡民主、反封建的文章成为全国瞩目的舆论中心。如今,报纸副刊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报纸在发展,副刊也在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短信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新闻信息的共享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新闻采集手段和内容也日益趋同,这导致报纸新闻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近代报纸从诞生起,就由作为新闻的“正刊”和文学性浓厚的“副刊”组成,伴随着报纸“正刊”的同质化,副刊越来越凸显出其“异质”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办报者希望通过副刊办出报纸的特色,获得和留住更多的读者.本文通过各地报纸名副刊的“差异化”做法,来探讨新闻同质化时代副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我们各级党报在增强可读性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质的突破。综观被读者普遍看好的党报,其中有个重要特点是副刊真正“富”了起来。党报副刊要“富”,是党报求得发展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报纸认可的需要。 第一,从非党报性质报纸的繁荣,看读者的阅读取向,证明副刊越“富”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