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社会问责是高等教育质量外部监控的重要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社会问责是公民或社会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及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促使高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社会问责必须解决问责的衡量标准、问责主体的法律权限(地位)、建立高校信息披露机制和问责回应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策评估问题。从宏观层面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主要指外部质量评估体系,它包括政府评估、质量认证和大学排名等。根据政府介入程度的不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可分为认可型评估和认证型评估。从问责制的视角看,中国实施的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实质上是一种政府对高校的问责制度安排,属于行政问责。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有效性被认为"一般",基本上被认可,但改进空间巨大。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必须建立社会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商业领域到公共领域,再到教育领域,"问责"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高等教育问责可以分为内部问责和外部问责、社会问责与行政问责两大类。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比较注重问责主体的多元化,逐步由单一问责向多元问责转变,但仍然以政府的行政问责和高等学校的内部问责为主。通过加强高等教育问责,能够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使得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重建社会对高校的信任。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问责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同的问责主体决定了高等教育中的多元问责形式,主要包括官僚问责、专业问责和市场问责。官僚问责强调自上而下的行政式问责,专业问责则关注同行评估和教师群体对大学质量的贡献,市场问责强调学生和社会需求对大学办学的反馈机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问责机制,本科教学评估正在进行第二轮的审核评估。公众对大学的信任需要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问责机制,旨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审核评估在现实中仍然面临着挑战,这与当前大学学术管理制度有关,本科教学渐渐丧失了功能发挥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问责机制呈现出专业问责不断退化的现象,但坚持大学的主体性与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共识仍然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审核评估强调的同行评估和大学自我丈量,呈现出中国高等教育问责主动融合专业问责和市场问责的趋势。在多重的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下,重塑学术人员的专业自信不仅需要外力驱使,更需要从根本上构建赋权于学术人员生长的环境和制度。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不断深入也是与中国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和聘任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去行政化、教授治学、学生在学体验调查等实践均是对完善问责制度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分析,对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Richard J. Shavelson所提出的基于学生学习评估的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制进行了综述性介绍,对其中的学习评估、问责体系构建作了深入探讨。这一以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的新型问责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样具有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前,法国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任导向、多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以建构主义范式为理念、遵循公共治理逻辑、具有社会问责的特征。根据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师生发展和大学自身发展程度的质量标准,法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过程、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比较高。我国应借鉴法国的积极因素,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明确高校是质量责任主体,提高高校在评估过程的主动性,提高评估过程透明度和评估结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问责作为一种有限理性的制度行为,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制度供给不足、问责路径依赖、管理主义盛行和工具理性偏向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作用范围及能力大小。问责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能把问责自身的合程序性作为问责能力的判断标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能力需要加强问责规制建设,完善多元参与的社会公共问责结构,构建高校为主体的问责机制,以及回归教育性问责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公共高等教育的绩效问责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高等教育依赖于社会公共财政,行使着社会公共权力,但其绩效问题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监管。绩效问责是指公共权力者对绩效的回应能力,它通过汇报、解释、证明等方式,来确保政府部门、社会机构或个人对高等学校的资源使用及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价。绩效问责不仅可以有效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利益,也有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公共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立场作为高等教育外部问责的三种主要力量,构成了高等教育问责三角。英美两国的高等教育问责具有一定差异,美国主要由州政府相关机构负责进行政府问责,而英国是由政府相关机构对全英所有大学进行政府问责;美国专业问责主要是由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机构进行,而英国的专业问责主要通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和专业协会进行;在市场问题方面,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多是私立非营利组织,而英国全国范围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则由政府机构负责组织。  相似文献   

10.
教育质量问责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高等教育性质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而利益相关者正是问责主体;高校质量责任的承担者是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行为的实施者以及接受者。从这些维度出发来确定高等教育质量责任、责任追究和问责救济,从而初步设计符合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特点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问责系统可以设计成高校体内、体外两个问责子系统。高等学校内部问责子系统优化设计必须强化学术机构的作用,构建双向流通信息渠道,建立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信息反馈机制。高等学校体外问责循环子系统设计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设立专业评估机构,建设利益相关者参与问责的渠道,切实推行高校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12.
从发展历程上看,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主要经历了探索试点、确立和逐步推广、全面推进以及改革完善等四个阶段。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主要由政府主导实施,属于典型的行政问责模式。基于社会问责机制的五个维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我国评估制度主要采取以惩罚性机制为主的激励方式,遵循制度问责逻辑,有社会参与制度化水平较低、社会参与程度较为低浅、参与者范围较小等特点。从社会问责的视角看,构建和改进中国特色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应综合使用惩罚和奖励机制,平衡制度问责和绩效问责,提升社会参与制度化水平和参与深度,并扩大参与者范围。  相似文献   

1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主要形式。文章从利益关切、质量信任等实践层面以及新自由主义趋势影响的理论层面分析了我国质量报告制度的背景;阐述了我国质量报告制度实施的情况与成效;认为实施的低成效源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市场机制缺失、高校办学自主性缺失、问责形式单一等问题;从转变政府管理方式、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问责体系、提供多层次体系化的质量信息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质量问责路径依赖的核心是对问责主体的依赖,本质是问责权力的集中。突破高等教育质量问责路径依赖的束缚,关键在于消解问责权力的单一化运作。因此必须扩大问责权力的来源,改善问责权力的分配结构,更新问责权力的运行范式。  相似文献   

15.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构成。该体系具有法制化、多元化、融合性、平衡性等特点。我国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应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积极因素,完善法律与政策环境,建立社会问责制度;建立灵活的评估指标体系,吸纳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评价;引入独立的中介评估机构,建立内部质量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政府高等教育问责为命题,基于中美两国政府和高校问责报告案例的对比与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府年度问责报告存在四点缺位。它们分别是问责主体、客体不明确,问责程序不完善,问责法律依据不完整;忽视财政投入、教育公平、大学生就业等社会关注度较高问题的回应,问责数据陈述性多而可比性不足;中央与地方问责权责体系不清晰,中央政府问责过多,地方政府问责特色不明显;同体问责多而异体问责少,绩效问责与财政拨款脱钩,问责结果利用有限等。由此提出加快高等教育问责立法,重视财政投入问责,增加教育公平、社会就业等社会责任问责指标,鼓励地方政府和高校结合自己特色进行问责等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继而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学生学习成果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核心内容,高等教育质量也始终是衡量学生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各方日益重视对高校办学质量的问责。在这种问责背景下,高校不得不通过教育质量评估的方式向政府及社会大众提交答复。学生学习成果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学校应对外界问责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功能范式”理论与“一般化象征性媒介”理论是塔尔科特·帕森斯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解释框架.专业问责是高等教育问责的主导形式,“认知理性”与“认知复合体”、“专业”与“专业复合体”以及“工具行动主义”与“制度化个体主义”,分别为专业问责提供了内在的知识-价值基础、结构化的制度基础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基础.专业问责以“价值承诺”流通的形式对大学施加约束,意味着大学“部分自主”的地位,并且与深层的大学信任问题相联系.社会与公众对于大学信任的流失,既刺激了外部问责的扩张,又对专业问责与大学自主提出了挑战.帕森斯关于高等教育问责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评价运动的出现是对大学内外事务问责要求的表达。20世纪末,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运动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而日本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汇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运动潮流。日本当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有机结合体,这种以问题/方法取向评价模式与改进/绩效取向评价模式为主的结合体克服了实证主义者意识形态与管理者意识形态的弊端。基于评价模式的视角,从评价目标的科学性、过程的合理性、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效果的长效性四个维度探究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质量为本的教育问责制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构建以质量为本的教育问责制度体系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根本性制度安排。一个完善的以质量为本的教育问责制度体系除了涵盖教师、学校等教育主体外,还必须包括对于政府的教育质量问责。对于教师的问责、对于学校的问责、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问责三者只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教育问责体系,才能有效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