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 ,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 ,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 ,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 ,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 ,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 ,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 ,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本德育是生命在场的德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是人本德育的内在要求,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在德育的目的、道德的尺度、德育的内容、德育的组织过程等方面均凸显人本性.以关注个体生命、追求人生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生命化的德育与人本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生命化的德育是人本德育理论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生命化德育认为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更是超越知性德育的现实需要。生命化德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人生幸福,关注生活世界,关注苦难体验,关注道德事件。生命化德育是成全生命的德育,让生命在德育中诗意地栖居,是生命化德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德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命意识日益凸显。现行德育范式应以生命为思维原点,探寻生命维度,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在生命内涵多维解读的基础上,着重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同时,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6.
卢卫平 《湖北教育》2003,(19):17-17
知识经济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空泛的传统德育观念逐渐为个性化、生活化乃至生命化的人本德育、生活德育和生命德育所代替,关注学生的生命本身,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过程,已日渐成为关系学校德育成败,左右学校整体教育质量乃至决定国民素质优劣的重要因素。 生命至上(生活的美、生存的美、生长的美),生活至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证了将生命教育观应用到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生命教育观追求的教育目标的生长性、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方法的主体性和教育评价的生成性应用到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反思与重构、内容的整合与选择、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中去。  相似文献   

8.
论证了将生命教育观应用到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生命教育观追求的教育目标的生长性、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方法的主体性和教育评价的生成性应用到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反思与重构、内容的整合与选择、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中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生为主""学生主体"的理念广为提倡。然而,就我国小学一线现状来说,"学生主体",特别是回归生命、还原生命意识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远远得不到体现。生命和道德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附,生命是德育的原点和起点,脱离生命的德育是不完全、不彻底的。为此,小学德育要以儿童生命为主体,要关爱儿童生命,突出儿童生命,更要基于儿童的生命体验开展活动,从而达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生为主…‘学生主体”的理念广为提倡。然而,就我国小学一线现状来说,“学生主体”,特别是回归生命、还原生命意识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远远得不到体现。生命和道德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附,生命是德育的原点和起点,脱离生命的德育是不完全、不彻底的。为此,小学德育要以儿童生命为主体,要关爱儿童生命,突出儿童生命,更要基于儿童的生命体验开展活动,从而达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的重要维度:生命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丰富生命社会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促进温馨融洽的主体间性校园人际环境的形成、促进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生命德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而美与生命共在,审美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由功利化德育走向审美化德育是生命德育的追求与最终归属,审美化的生命德育是生命诗意栖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传统德育模式以政治关照为价值取向,使道德教育成为政治视野中严厉的道德控制,以致在面对生态伦理危机、经济伦理危机、网络伦理危机等社会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为此,要建构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引,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其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使之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并始终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可持续的生命关怀型德育模式.以此架构具有可持续性与生命性的德育课程体系,拓宽德育内容,加快实现德育内容的大融合,建立多向、平等、自由的伙伴式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德育具有生命性,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亦是德育的终点,德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当代德育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尊严,压抑生命的自主,忽视生命的体验,曲解生命的意义;时代要求德育激扬生命,即尊重生命的逻辑,引导生命的建构,体验生命的律动,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回归德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7.
审美视野中的生命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德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而美与生命共在,审美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由功利化德育走向审美化德育是生命德育的追求,审美化的生命德育是生命诗意栖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止,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文章试图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