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学说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政权理论;毛泽东政权理论立足于中国革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学说中国化;毛泽东政权理论充分体现了广泛的阶级性、革命的适应性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相似文献   

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各个历史阶段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的不同,形成和发展了不同时期革命政权建立理论,探索并实践了不同政权组织形式,并最终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的创建,有其国情基础、原则遵循和价值追求。明晰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扇窗。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仅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毛泽东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毛泽东提出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是包含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和能够保持党和人民政权纯洁性的有效途径这两方面的内容,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等一套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理论。这些思想,为大革命失败后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对当前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显著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决定着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国家的兴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而要发挥农民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就必须重视农民利益。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为理论基础,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形成了内容较为丰富的保障农民利益思想。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宣传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毛泽东非常注视人的能动作用,提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革命精神归根到底出自人的自觉性。革命精神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宪法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毛泽东有过改良主义宪法思想的萌芽,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思想也有过亲身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毛泽东认识到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宪政,必须建立劳动人民自己的法统,而这只有通过完全彻底的革命手段——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方式才能实现,彻底解决了宪法为谁而立和如何立的难题,标志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宪法观正式确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宪法思想,对促进当今中国国家政权和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大众化思想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成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时代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现实基础。今天,研究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必要总结。毛泽东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时指出,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必须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必须注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必须注重创新;此外,应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在深入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深刻揭示;是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自由派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坚持以马克思关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原则来规范毛泽东所开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并把后者同前者的差异视为"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以致把毛泽东思想定性为民粹主义,这是他们理论的误区。在中国社会转变道路的发展趋势、现实基础、领导和依靠力量上,毛泽东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与民粹主义相对立的,这种对立和差别正是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教条主义的桎梏,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和党情出发,提出了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的思想.认真研究毛泽东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大地得以实现。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教育思想是马克思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完整地提出了新文化纲领,科学地阐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发展和变革的方法论和规律论,解决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关于文化革命和变革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思想对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依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民族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我们党关于民族理论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红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1):63-64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教条主义的桎梏,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和党情出发,提出了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的思想。认真研究毛泽东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毛泽东在其伟人的生涯中非常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总是把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最根本的思想建设。毛泽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而思想建设的基础就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探索中国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毛泽东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性,必须“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理论武器,指导中国实践。毛泽东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在原著上下功夫,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文化教育革命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毛泽东文化教育革命思想有着很大的社会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毛泽东文化教育革命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坚定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毛泽东是党的领袖,他的思想观点自觉不自觉地融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他的思想的传播,无形中借助了国家政权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当然,这种思想如果不正确,它产生的危害就会更大,这从毛泽东同志晚年的一些失误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对毛泽东文化教育革命思想的研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