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中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极力推崇和倡导的理想人格,富含伦理共同体意蕴.可以从为大众谋利益的奉公观念、自立自强而不自私的自我意识、"摇不动"的"国人气节"等方面加以梳理和阐发.阐发和传承陶行知"人中人"思想的伦理共同体意蕴,有助于改善和加强当代中国学校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制度伦理"与市场法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法治不是天然有效的,它需要相应"制度伦理"的支持和引导;制度伦理有规约政府成员、经济人、平民三层次法治和经济含义;制度伦理的生成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市场法治"内生"的结果,应是世界市场法治伦理精神与中国传统法治道德文明的结合,是道德功效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是制度伦理文本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交融.  相似文献   

3.
中国儒家哲学,特别重视道德自觉.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与伦理的一致性,道德规范的政治价值居于伦理价值之上.汉代的道德规范(伦理纲常)即如此,强调政治功效,认为人应该抑制个性而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实际上忽略了道德行为的自愿品格.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思想,注意到了道德行为是自觉与自愿原则的统一,一定程度解决了汉代儒家伦理的困境.道德行为的自愿特质,即是尊重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在道德实践中形成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4.
"忠""孝"在中日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中,我们可以挖掘很多关于法与伦理关系的思想.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中国古代法的伦理化倾向特别突出,即历代统治者不仅大力鼓励、倡导儒家的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并且大力予以实践,将儒家的道德观纳入到立法、司法活动中,使法律成为贯彻封建地主阶级正统伦理思想的武器及其附庸.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这种情形有所改变,即王安石试图以某种制度法度来改变政治陋习和社会固有伦理观念,以其特有的政治治理观念重新诠释了法与伦理的关系,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6.
男人也能生孩子?目前, 美国首位怀孕"男人"托马斯·贝蒂顺利产下一名漂亮女婴.从怀孕之初, 贝蒂就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件事引发了全球医学、伦理和道德的极大争议.  相似文献   

7.
伦理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但它们并不相同。伦理是指维系以家庭为核心的、相对密切的社会关系的原则;而道德作为人内心世界体现出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伦理关系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哲学著名的孟子"五伦"说,可以形象地说明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为挑战西方译坛盛行的欧美中心主义,美国当代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以尊重差异为旨归的"差异伦理"观念。然而,这一观念极易给人留下偏激的印象,似乎是韦努蒂在"异化/归化"二元对立的思维下制造的一种极端化价值取向。本文将这一翻译伦理观念纳入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视阈之下进行考察,指出"差异伦理"的立足点并不在于对"归化/异化"两极的选择,而是在于翻译活动对待差异的道德态度。由此"差异伦理"与绝对化思维划清界线,获得了更大的包容度和张力。这一论证在消除对"差异伦理"的误读,还原韦努蒂初衷的同时,也凸显了这一伦理观念在实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班级共同体是一种在班级成员平等交流与交往的基础上,追求一种道德伦理并关注班级共同愿景实现的组织,具有促进班级成员学会关心、发展学生人格、正确地理解人性、享受道德生活及有效实施班级道德领导的价值意蕴.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使学生"在场"、体现"人"的特性及道德责任感的构建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民族国家皆建立于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所以,建构合理的"民族"是近代中国的迫切需要.对此,严复提出了"国群"的构想,以宣扬民族国家意识."国群"的观念动摇了"家国一体"的传统伦理形态,使中国的近现代伦理奠基于崭新的伦理实体之上;"国群"作为新伦理的基石,决定了"自由"的意义与限度,从而建构起近代中国"群己共生"的新型伦理秩序,进而建构了国家至上的爱国观念——爱国高于个体自由.在"爱国"精神的统摄下,"自由"是实现民族自主的基础,"科学"和"民主"是民族发展的保障.可以说,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背景下,严复以"国群"为起点,使得民族意识与个体意识统一于民族整体利益,并以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共生的独特模式追求救亡图存的伦理目标.概言之,严复的民族思想以建构"国群"为具体表现方式,对中国近现代伦理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4.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5.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6.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7.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18.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简约与精约内涵:简约就是用简单的创意设计手法表达最本质最理念的艺术效果,精约是更讲究、更直接、更彻底的"简约"设计;剖析了二者共性与特性:简约与精约都是形式的现代化和简洁化,强调功能工艺的精致和效果的完美,将空间美感与神韵真实的存在于环境的自然、人性的真实之中;探讨了二者在实际中应用:简约力求以简单的方法,精当的建筑元素来获得建筑的力量,力量所带给人的美感;精约则提倡文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重。  相似文献   

20.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